捻军,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Posted 捻军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捻军,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捻军,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和捻军后怎么处理了

解散了

原因:

1853年初正值朝廷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丁忧在籍,经郭嵩焘力劝,抵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

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由于湘军,淮军以至于清王朝末期的北洋军,私家军队只效忠将领而不效忠国家的气味浓厚造成清廷重权落入汉族重臣北洋军阀袁世凯,客观上加快了其灭亡。

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焚掠、屠杀,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作战战法:

曾国藩建立湘军的时候,正是满清国运危机存亡的时刻,也是中华民族遭遇大变乱、大灾难的时刻。

曾国藩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凭着一腔爱国之情,他在战争中自学成材,尽管他对建立军队,行军打仗毫无经验可谈,可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从多次失败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策、战阵之法,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的建军标准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太平天国兴起时的中国,正处在刚刚与西方列强“接触”的时期,许多西方的武器已经开始流入中国,中国的战争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阶段。由于清制军队的废弛,清朝必须依靠临时招募的勇营来抵御外辱和清剿太平军。

但是勇营的临时性质和组成(从农民中临时征募),使得其素质和战斗力都是很低下的。而且兵力也远少于太平军(天京之役湘军人数达到高峰也才12万人左右,而太平军动辄可以纠集五六十万的兵力)。

如何使这些毫无组织的农民和书生迅速的组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与勇悍的太平军作战是曾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对政局的影响:

始于湘军的“兵为将有”对晚清政局也产生重大影响。湘军重要将领江忠源、胡林翼、左宗棠、杨载福(岳斌)、彭玉麟、刘长佑、李续宜、曾国荃、刘蓉、刘坤一、蒋益沣、刘岳昭、刘锦棠以及后来成为淮军首领的李鸿章等。皆官至总督、巡抚等大员。

根据清代定制,总督、巡抚委以行省大权,其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按劾、司法。

但两司听命于六部,例可专折奏事,其事权独立,惟部臣始有管辖的权力,督、抚对两司只是居于监督地位。故六部可以控制督、抚,全国权力集中于中央。

但清代这种格局到湘军将帅担任督、抚后,就发生了改变。手中有兵有将的督抚把两司降为属官,不听部臣指令,朝廷也不得不予迁就,因而在晚清形成督、抚事权过重的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湘军

捻军是什么意思?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涡阳县至今流传着一段反映清末捻军起义的民间故事,称为“捻军故事”。

由于捻军故事极富地方特色,生动传神,引人入胜,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叙述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捻军兴起后,首领为沃王张洛行(张乐行)、孙葵心等。至捻军时代首领为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勇王龚得树、遵王赖文光、鲁王任柱、卫王李蕴泰等人,与太平军互有联络,行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扩展资料

捻军名称由来:“捻”是淮北方言,意思是“一股一伙”,捻军起源于“捻子”,最初安徽、河南一带有游民捏纸,将油脂点燃,烧油捻纸用来作法,于节日时聚众表演,为人驱除疾病、灾难以牟利。

早期捻子是向乡民募捐香油钱,购买油捻纸。后来,也有恐吓取财、勒索而实与盗贼无异的现象。越是荒年歉收,入捻人数越多,所谓“居者为民,出者为捻”,而清朝官方称之为捻匪。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亳州:精彩捻军故事现英雄正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捻军

捻军和太平天国有什么联系和差别?

一、联系

1、阶级属性都相同。都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农民起义运动。

2、起义原因相同。都是由于清朝腐败无能的统治,造成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3、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因此在某一段时期,两者存在合作关系。

二、差别

1、战斗能力不同。捻军基本上属于草寇作战,基本的军队编成都没有,而太平天国则在起义过程中实现了军队正规化。

2、活动范围不同。捻军活动的范围主要是中国的北方地区,而太平天国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南方

3、影响力不同。捻军属于流寇基本上没有对清朝统治造成威胁,而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一度占领了中国经济命脉,和清朝隔江对峙。

扩展资料: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

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

长江以南是以太平天国为首的抗清运动,长江以北的捻军开始了大发展,张洛行统领的各地捻军采用“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半农半军的状态。

从1857年开始,捻军与太平军正式汇聚于淮河,张洛行率领捻军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联合抗清,成为了太平天国有力的同盟军或兄弟部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捻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历史书上为什么很少提到捻军起义?

只是没重点讲解而已.

作为农民起义它没有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有代表,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而太平天国规模空前巨大,更具有代表性,所以将太平天国列入考点。 假如历史教材什么都重点讲的话....估计你上完高中也学不到清朝。光王安石变法就有得你背了. 历史教材只会题材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至于你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那只有上到大学或者出到社会自己来了解了,

历史教材为什么忽视捻军起义

其实很简单,作为农民起义它没有同时期的太平天国起义有代表,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做为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波及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且相对来说更有组织行,更能反映我国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历史教材就一直将太平天国运动作为重点,而没有过多讲解捻军起义。

晚晴的捻军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

被太平天国的光芒盖住了。南方太平天国与清王朝对峙,目标明确,阵线分明,又有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后期更提出了《资政新篇》。捻军与北方其他农民军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同,情形十分复杂,捻军(包括其他农民军)首领虽然形形色色,但传统的“农民意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流寇性质,抢劫,强奸,屠城———题外话推荐一本书《农民起义的侧面》。所以很少有人提及。

来源知乎网友回答(原文复制):为何同为令清朝头疼的起义势力,太平天国被浓墨重彩,而捻军反而不是那么被提及,是么?

一则是名分问题。太平天国正式在南京定都,建立正式政权,与当时的正统清朝分庭抗礼。而捻军尽管转战两淮河南等地多年,毕竟没有正式建立政权,一直被视作土匪势力。

二则是影响程度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持续十余年,声势浩大,起义势力蔓延两广直至京畿地区,太平军一度有颠覆清廷的可能。而捻军前后持续时间随长,却始终是流动作战,最有名的行动也就是歼灭了僧格林沁,影响力不可与太平天国运动同日而语。

三则是后来的炮党及我党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同情。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带有一定反帝国主义和反清朝的性质,因而被区分出类似白莲教,小刀会一类的民间组织,将其拔高为以农民阶层为代表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反复宣传,其影响力自然远甚捻军运动。

最后,史书大多是评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为何这么说?首先是太平天国运动耗费了清朝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战火遍及江南及淮北至京畿的大部分繁华地区。但更重要的是,在双方交战中,清朝不得不依靠汉人大臣平叛,汉人大臣在其中一点点的将东南数省的财权兵权握到手里,等到了南京攻破,反贼扑灭,朝廷这才发现内奸已经把自己养肥了。后来一系列的洋务运动更是成了促进了这些地方势力的温床,直至东南互保出现,这个种子就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种下的,因而太平天国运动的价值就在这里。

而反观捻军呢?史书说的是:有力的配合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反清势力。噗,敢情比长毛多活了很多年的捻子原来还是给长毛打辅助的,真是好笑.......

灭了太平天国的曾国藩,为什么斗不过捻军?

造成这样的情况的原因还是有很多的,首先来说呢,是捻军他们个身自人骁勇善战,尤其是捻军的首领赖文光,可以说是一个作战经验十分丰富,而且既能文又能武的将领。捻军在他手中得到改编以后,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太平军。而当时他们的另一位领导人物任华邦最著名的地方就是他骁勇善战。在他的领导下捻军的行军速度可以说是非常的迅速使得曾国藩接连挫败。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由于后期的湘军开始出现像纪律松弛这样的问题,可以说后期的湘军趋于一个日益腐败的局面。并且湘军与淮军素来不和,甚至说湘军从来根本不听从淮军的指挥,淮军也从来不听从湘军的指挥。这就导致虽然说有有着很强大的军队,但是他们的战斗力以及他们内部的协调性是非常的差劲的。这就导致在后来围剿捻军的时候,虽然说在兵力上清军占了优势,可是在军心上清军却处于劣势。

但是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清政府方面的原因。虽然说最开始曾国藩并没有找到攻打捻军的合理方法,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之中,曾国藩也是慢慢的体会到了原因,但是清政府并没有给曾国藩去纠正原因的时间,反而是一再逼迫曾国藩,希望他能够一快再快的解决这场战争。甚至说在清朝政府的内部也出现了,因为曾国藩不能够迅速解决这个问题所面临被别人弹劾的情况。

这导致曾国藩不得不迅速下台,将自己的权利交给了李鸿章,而他开始退出战场。

太平天国(26)捻军(4)

相关参考

捻军大败清朝精锐的蒙古骑兵 高楼寨战役

...的伏击战。高楼寨之战背景十分复杂,早在1852年11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各地捻军都纷纷宣起起义的浪潮。几年之后1855年秋季,豫皖边境的捻军首领最先在毫州的淮河汇集,推荐张乐行为盟主,正式建立了五旗军制。...

为何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全国死亡高达5000万,看看湘军淮军屠城

目前流行的说法: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5000万死亡,实际是包含了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北部捻军以及同治回乱的总人口损失在湘军屠城中三次大规模的有:九江屠城咸丰八年四月,湘军李续宾部攻破九江,将城中近二万军民

这支使大清中兴、骁勇善战的军队,随着历史却走向了灭亡

导语: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湘军自1851年起,转战大半个中国,战太平,镇捻军,平西北,复新疆,兴军屯,办洋务,抗法军,拒日寇都有着他们

牵涉慈禧曾国藩与太平军

总督被刺杀本来就罕见,何况又纠结着湘军、太平军、捻军海盗甚至传教士等众多集团,牵扯到慈禧、曾国藩、丁日昌等重要人物,包含着反清、报仇、夺妻等诸多传奇元素,怪不得说法蜂起、真相难求。也许正因为太受关注,

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权力之争 重修圆明园丑闻

...,几乎以此为宫。无奈圆明园被英法侵略军焚毁时,正值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之际,清廷统治岌岌可危,当然顾不得重修这座废园。但几年之后,太平天国和捻军刚被镇压下去,便渐起修园之声,引起清廷内部...

李鸿章简历李鸿章的功与过是什么 全面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简历】李鸿章的功与过是什么全面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扬名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破坏了江苏地区固有的资本经济萌芽。捻军为匪,重于劫掠破坏轻于民生建设。

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

...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刘锦棠,早年一同随叔父参加了捻军和太平军起义的镇压,并且立下功勋。后来由于其特有的军事才能,被左宗棠看中,担任湘军各部,担任收复新疆的主力。但是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是在参加完战争之...

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

...锦棠镇压回民起义的缘由刘锦棠,早年一同随叔父参加了捻军和太平军起义的镇压,并且立下功勋。后来由于其特有的军事才能,被左宗棠看中,担任湘军各部,担任收复新疆的主力。但是刘锦棠镇压回民起义是在参加完战争之...

赖文光

  赖文光(拼音:làiwénguāng),(1827~1868),中国太平天国将领,捻军统帅。广西人。1851年(咸丰元年)参加金田起义。1852年,在天王洪秀全左右担任文职。1856年转任武职,曾

尹隆河之战,淮军独掌大局的关键之战

同治六年(1867年)2月,东捻军与湘勇淮军主力在湖北京山尹隆河激战,捻军先胜后败,未能打通入蜀通道,变成无根据地的捻匪流寇,灭亡已是时间问题,此战史称尹隆河之战。此战颇多戏剧性,捻军先胜后败,源于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