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Posted 建文帝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在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广为后世所熟知。这场靖难战争,名义上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最终的结果,则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
在后世史学家眼中,作为失败者的建文帝,应该算是一个庸而不昏的皇帝。本身算是非常勤勉,如果不算削藩失败这一事,建文帝绝对算是一代明君了。所以也有人觉得,建文帝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削藩策略上。
如果采用汉武帝曾经使用过的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在建立后,也曾大肆分封刘姓藩王。而且在刘邦去世后,也曾出现过数次藩王叛乱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政策,终于成功瓦解了诸侯王,让藩王再也无法对中央产生威胁。
电视剧中的主父偃要是建文帝也采用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避免靖难之役,并且成功进行削藩呢?
1.汉朝和明朝,藩王制度不同
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长子继承制。按照推恩令:前代藩王去世后,封地要分配给所有儿子,而不能全部由长子继承。长子能继承的,只有前代藩王的封号。
这种有封号而无封地的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快速瓦解藩王的势力。
在推恩令实施前,前代藩王去世后,所有的封地和势力,都会有长子继承。这样一来,如果一个藩王家族,几代人都比较英明而不败家的话,会在地方积累下很庞大的势力,足以和中央抗衡。
而在推恩令出现后,因为长子之外的孩子,也能够继承封地,这就使得前代藩王积攒下的家底,必须分配给每一个儿子。古代又不像现代,没有计划生育这种说法,讲究的是多子多福。儿子多了,老藩王去世后,原有封地势力,自然就会分裂成更多份。
因为有资格继承封地,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也开始加入到争夺老藩王遗产的队伍里,藩王自家就先乱了起来。所以,推恩令这个政策,在汉武帝一朝,很顺利的就瓦解的地方强大的藩王势力。在武帝后,一直到西汉灭亡,国家都再没有发生藩王之乱。
朕的推恩令是不是很英明?推恩令很成功,这是肯定的!
但问题是,任何政策的成功,都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汉朝的藩王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把推恩令拿到明朝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会让藩王更加强大!
汉代的藩王制度,其实是沿袭了周朝的分封制度。藩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内,藩王拥有极高的权力,包括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指挥权等等。可以说,整个封地,就是藩王的自家私产,连皇帝都没有多少能力去指挥。
而明朝则截然不同。
明朝的藩王,讲究‘分封而不锡土’。虽然有自己的封号,但却没有实际的封地。
被外派到地方后,也只有军事指挥权,而无实际的军事领导权。简单来说,就是战时藩王可以指挥打仗。但军队的根本所有者,是中央朝廷。如果中央朝廷不允许藩王调兵的话,藩王从法理上,其实并无权力调集军队,最多也就只能调动自己王府的私军。
至于行政权、司法权之类的,那更是完全没有了,最多只有监察地方的权力。
没有封地,手里也没有实际的大规模军队,又怎么能使用推恩令呢?总不能说,老藩王死了以后,几个儿子接班领导军队,继续打仗?
要那样的话,几代人之后,地方军队,绝对会完全成为藩王的私军,中央根本就调不动了。
所以,在明朝,如果实施推恩令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藩王的实力。
2.不是没有人建议,只是建文帝没有采用
当然,如果单纯觉得,建文帝很傻很天真,连推恩令都想不到,那也就是我们太傻了。就算建文帝真的傻,手下人也不可能想不到吧?
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给建文帝提过相关建议。
比如,在建文帝刚刚开始着手准备削藩的时候,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就曾上书谈到过推恩令。
“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
简单来说,高巍的建议,是让藩王子弟进行互换,避免几代人在同一个地方封王就藩,积累强化势力。
如果每一代新藩王,都得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就藩,那叛乱的可能就小很多了。毕竟古时候人的寿命也比较短,一般成为藩王后,能再活上二十年就已经很不错了。二十年的时间,一个藩王想要积攒出威胁到中央的实力,也确实不太可能。
但问题是,这个建议,其实也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我其实很聪明的!朱允炆不傻,如果他真的是个傻子,分不清利弊的话,朱元璋怎么可能选他做皇帝?之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就是因为朱允炆看到了这个计划的不足之处!
因为明代的藩王,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抵御外敌。
明太祖朱元璋,号称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全中国’。但实际上,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被他赶走的北元朝廷,依然非常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给中原王朝造成致命一击。
所以,在老朱去世之前,这个问题就来了。
朱允炆是文治之君,对军事可谓一窍不通。那北方草原上的敌人,一旦再次南下,谁来挡?尤其是为了让朱允炆顺利接班,朱元璋大肆屠杀武将。在朱允炆即位后,手上能用的而且还能打的武将,已经极少了。
唯一的选择,就是藩王。
在老朱看来,让自家人统兵,总比让外人统兵更放心吧?老朱也不是没考虑过藩王会谋反的问题,所以才只给指挥权,不给封地。
如果按照高巍的计划,直接进行削藩的话,那北方的敌人谁来挡?
一个弄不好,就不是王朝内藩王作乱的结果,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直接把明朝灭国。
这是朱允炆最大的难题。
所以,在真正着手进行削藩的时候,朱允炆才会采用了在后世眼中,最蠢的一个削藩方案:先削兵权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最后再削北方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
不是因为他蠢,而是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削掉燕王和宁王的话,整个明朝说不定都有覆灭之危。
3.削藩失败,在人而不在制度
当然,建文帝也不是没想到,北方实力最强大的燕王和宁王,会因为削藩而叛乱。
所以,在着手削藩之前,建文帝已经在燕、宁两王的后方,布置了重重大军。只要他们敢正式谋反,直接就可以派出大军打掉他们。
另外,就算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从军事实力来看,也根本无法和中央朝廷抗衡。
朱元璋在封王的时候,就曾经想到过这一点。所有藩王的直属兵力,全都加起来,也不超过当时全国军队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就算全国藩王同时谋反,在军事实力上,依然远不是建文帝的对手。
一直到这里,建文帝采用的削藩策略,其实都是最优方案。
但问题在于,他选的人,他身边的人,还有他自己,在人选上,全都不对!
派去燕王后方的将领,军事才能都太差,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朱允炆身边主要出谋划策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有名的大儒,读书做学问可以。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实在是弱的可以了。尤其是方孝孺,甚至还想重新实行春秋时代的井田制。
黄子澄画像至于朱允炆自己,梦想是做一个仁孝皇帝,太顾及自己的清誉。所以,就连大军和燕王对峙的时候,还要派人告诉前线将领,千万不要杀了朱棣!
正主都不愿意杀人,手下将领就更想磨工不出力了。
甚至于,等到朱棣带着一支孤军,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手里可调动的,至少超过十万大军。而朱棣带来的,只有不到五万人。朱允炆都不用正面歼灭朱棣,只要据守拖时间,等到各地勤王军队赶来,靠人也能堆死朱棣。
奈何,守城的李景隆,直接开城献降了,几乎可以说是不战而降。
我投降!我投降!客观来说,朱允炆的削藩失败,其实不是政策或者大方向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用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身边的那些猪队友,才一步一步把朱棣推上了皇帝宝座。再加上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也实在是太过心急,刚刚上位,龙椅还没坐稳,便直接开始实行削藩。
如此削藩,焉能不败?!
明朝(326)削藩(5)封地(3)相关参考
汉武帝时期曾经推行过一部和诸侯封地继承有关的法令,这就是推恩令,它的出现成功解决了关于诸侯势力过大的问题,那么推恩令是谁的提议呢?这个人又有什么特点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关于推恩令是谁的提议这个问题,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诸侯王壮大难制是令封建帝王感应头痛的问题。汉景帝采用晁错提出的削藩策,究竟激发“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之策,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初,朱元璋遍封诸子为王,因“分封太侈”,造成易君之
汉武帝最信任的哥哥,生了一百多个儿子,推恩令对他完全不起作用
西汉王朝传到汉武帝,虽然国力蒸蒸日上可是外有匈奴环伺;内有藩王作乱,虽然汉景帝上将周亚夫以平定「”七王之乱”。可是这些王爷尾大不掉,所以汉武帝在即位之后制定了「”推恩令”。此举就是削弱藩王的势力让皇权
建文帝即位之时,难以胜任对叔父辈藩王的驾驭,尤其是活跃于北部边境的燕王,为巩固南京政权的稳固,即位仅两个月后,便断然削藩。他采纳黄子澄的建议,由于顾忌燕王的军事实力,决定先断其羽翼,而且首当其冲的就是
说到游牧民族等问题很多人应该多多少少清楚一些,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游牧名族一直都是中原地区的痛,时不时的就会被侵犯,这个问题也一直解决不了,前前后后有2000年,但是这个问题到了满清就好解决了,话说满清就
文|知更晓打仗,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九死一生,危险至极的事情。古时候作战,虽然没有现代的军火弹药,但也是死伤惨重,尤其是队伍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送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士兵甘愿
熟读汉末三国史,大多数人都会发现一些非常令人费解的问题,不知道当事人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例如,襄樊之战时,孙权破坏了孙刘联盟,派吕蒙白衣渡江,迫使关羽败走麦城,并擒杀了关羽。两年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常宁公主。常宁公生于1386年,当时朱棣还是坐镇一方的藩王。不过,由于她是最小的女儿,因此自幼很得朱棣宠爱。1399年,继位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削除藩王
解缙为保朱高炽,被投入刑狱处死,朱高炽登基后为何却不为他平反
在古代,帝王之家看似风光无限、权势滔天,但实际上暗藏锋芒,父子不是父子、兄弟不像兄弟,亲情怎样也比不过权势的诱惑。明成祖朱棣就是踩着自己的侄子,登上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也了无音讯了,是死是活,谁也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