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孔子家语 卷四 六本第十五 翻译

Posted 孔子

篇首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家语,孔子家语 卷四 六本第十五 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家语,孔子家语 卷四 六本第十五 翻译

孔子家语 卷四 六本第十五 翻译

一、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渐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二、原文:东周春秋末期 孔子门人《孔子家语》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扩展资料

一、启示

1、择友要慎重,因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所以我们要认真地选择朋友,慎重地选择居处的环境。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形容环境对人的影响。

朱和赤:可以释义为红色的东西;而墨和黑即是说黑色的东西。红与黑相对,红可以理解为红是正义的,好的。黑则相对是邪恶的或不好的。不管你跟着其中任意一方的人,都会被其拥有的品行所感染。换句话说就是跟好人学好,跟坏人学坏。

赤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古代形容将士〔将军和士兵〕。比如说赤子,你和他们在一起就会和他们一样拥有一颗赤红的心从而成为一个为国家抛头颅撒热血的将士;而你若跟着那些墨者〔即书生〕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被其书气所陶冶成为一个读书人。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原文及翻译

孔子家语》:

“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芝和兰这两种香草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但它们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它们变得没有香气;人格高尚的人修行道义以身立德,他们也不会因为艰难窘迫物质贪乏而改变气节。所以说,与人格高尚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在了放有芝兰的屋子里,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经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好象住进了卖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红色朱砂的地方会实其染红,而放有漆墨的地方会被其染黑,因此,想要做君子的人或者说是君子,都会慎重选择他们所居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君子就象芝兰和松梅一样,不会因为没有人来而不芳香四溢,也不会因为清苦卑微而变得庸俗丑陋;他们的志气如香兰一样天长地久不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如芝兰一样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孔子家语 王肃 “孔子曰:‘吾死后……’。”一段翻译

翻译:

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此文出自春秋时期·孔子门人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孔子家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家语》一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唐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

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的简牍,内容同样和《家语》有关。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岁时,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

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孔子家语>和<论语>区别多少

今本《孔子家语》与 《论语》的对照分析

迄今为止,研究孔子思想最具权威性的材料当属 《论语》, 因此,本文拟将《孔子家语》与《论语》进行比较分析,从恩想方面探讨一下今本《家语》一书的真伪。 仁、礼关系 仁和礼都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 《论语》一书中,"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并且,孔子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实现天下大治。从 《论语·八俏》一篇中,孔子所提出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仁作为礼的本质内容,把礼作为仁的外在形式。但在 《家语》一书中,"礼"被提到的次数远比"仁"要多,占了全书的绝大篇幅。而且,孔子屡次提到"礼者,政之本也"[3],"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4]等观点。而这一点恰恰与战国末期儒家的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隆礼思想的苟子非常相似。他曾提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5]。 不过,《家语》一书并未轻视或抛弃 "仁"这一重要思想,而是将其渗入孔子的言谈观点之中。孔子问鲁哀公讲"古之政,爱人为大"[61,而"爱人"恰恰是 《论语》中孔了对"仁"的解释[7]。此外,孔子还拒绝回谷鲁衷公关于舜戴什么样子的帽子这种问题,因为帽子只是一种形式,舜作为帝王,撮重要的是他施行的仁政。由此可见,在仁、礼关系上,《家语》同《论语》一样认为仁是礼的本质,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德、刑关系 后代学者一讲到孔子就大力宣扬孔子反对刑罚,只重德政。但这实在是误解。孔子当时讲这些话是针对社会上滥用刑罚威吓百姓的弊病而言的,并不表示他反对"刑罚。相反,孔于更赞同治国应德刑共用。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提到"君子怀德,小人怀上;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而在 《家语》一书中,《刑政》篇同样提出"太上以德教民,……。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可见,两本书都同样重视德政,同样认为刑也足治国不可缺的方法。 相比之下,在德、刑关系上,《家语》一书较之《论语》更加进步一些。一方面它继承了孔子重德轻刑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提出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爹焉[8],逐步同德刑并重发展。这也恰恰说明时代己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表面上的仁义道德还是要讲的,而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更加重视"以力取能,""强者为王"。故荀子在继承隆礼思想的同时,提出"治之径,礼朽刑[9]",这同《孔子家语》一书的思想更为接近。 重民思想的发展 孔子往《论语·尧日》篇中提出"所重:民、食、丧、祭",将比放在首位,充分休现了他的重民思想。不过,与荀子、孟子相比,孔子的重民思想有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孔子认为君子才是国家富强太平的决定力最,民不过是作为君子统治下的被教化者。是君子施行仁政的对象,他在政治上是没有主动性的。 而《家语》一书在这一方面更倾向于荀子、孟子。首先,书中提到了荀子民水君舟思想非常相似的观点,即"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10]。其次,孟子"人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的民心所向决定论在《家语》一书中也表现得很清楚。在《五议解》一篇中,孔子向哀公讲治国之道时就说:"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将谁攻之。……。民畔如归,皆君之仇也,将谁与守。” 总之,在《家语》一书中,民不再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民心所向开始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盛衰的垂要力量。许多篇章不断地提到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得到民心,才能教化好百姓。 正人必先正己 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因此他尖锐地指出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道德堕落的原因就是统治者不能先正自身。在 《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责备患盗的季康子"苟子之不欲,虽赏不窃",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而《孔子家语》在这一方面不仅全继承了《论语》的恩想,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在《王言解》一篇中,孔子讲?quot;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止则何物不正?"《大婚解 》中也提到"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止矣。"这一思想也为早期儒家的其它学者所认同,尤其是孟子,甚至提出"一正君而因定矣"[12]的观点,把君主的端正自身看作是国家安定的关键。 君臣关系 君臣关系是早期儒家思想与后世儒家思想区别较大的一个万而,也是能够比较清楚地判断《家语》一书真伪及时代的一个证拥。早期儒家产生于知识分子力量崛起的春秋战国时代,其时群雄争霸,拥有知识与智慧的士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君主而不必忠于一个国君。因此孔子可以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的观点,提出君臣之间并非是绝对的命令巧服从的关系。而号称亚圣的孟子则更进一步,在《孟于·离娄下》中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随着秦汉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专制统治不断加强,士人逐渐丧失了选择君主的权力,只能无条件地绝对服从。所以在后世儒家思想中,君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忠"成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不管他所面对的君主足否昏庸。 相比之下,《孔子家语》关于君王关系的论述更倾同于早期儒家,基本上继承了《论语》的思想。在《家语·弟子行》中,孔了纵论前人德行就对弗子说?quot;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有道顺命,无道衡命"这样的话。不仅如此,孔于还反对效忠昏君,这从孔子对泄治及鲍牵的评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就君臣关系这一点来讲,笔者以为《家语》绝非伪作,因为后代儒家是不敢写出如此"不忠"的话的。 儒道兼综 就以上所分析的几方面来说,《家语》与《论语》的思想基本相同。实际上,这两本书在思想体系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家语》一书掺杂了许多道家的思想,书中不仅多次提到老子而且皆是以十分尊敬的口气提起。 在 《家语》中,孔子不仅十分赞成老子"执雌持下"的思想,而且他所追求的天下大治也与道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 《三恕》、《观周》、《好生》等篇。以儒家后来的发展看,只有汉初的陆贾继承了儒道兼综的思想,并为汉初黄老之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上述文字尽管没有涵盖 《论语》一书的全部思想,但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已基本涉及到了。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家语》一书在思想上,尤其是政治上也与《论语》是一脉相承的。最重要的是此书思想基本上倾向于孔子、孟子、荀子所代表的早期儒家,故而它是后人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孔子曰吾死之后译文

译文: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

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原文: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扩展资料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 英语:Confucius , 公元前 551年 --- 公元前 479年 ),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删定《诗》、《书》、《礼》、《乐》、《易》、《春秋》,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请教《孔子家语·五仪解》的译文

孔子家语卷一•五仪解第七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想选择鲁国的士人,用他们治国,请问怎么选择录用呢?” 孔子回答说:“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以现代的生活习俗而生活,却穿古代的儒服,舍弃这样的做法俄走不同道路的人,不是很少见吗?” 原文: 曰:“然则章甫絇履,绅带缙笏者,皆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焄;斩衰管菲,杖而歠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译文: 哀公说:“如此,那么带着礼帽,穿絇头鞋,衣带插着笏板的人就是贤人了。” 孔子说:“那倒不一定。我刚才说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那些穿着礼服,戴着冕、乘坐车的人,心思不在鱼肉上;穿着毛边麻布丧服,穿着草鞋,拄着棍子喝粥的人,心思也不在酒肉上。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以现代的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的儒服的,我说的是这一类人。” 原文: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译文: 哀公说:“好呵,全面说说吧。” 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分为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网罗无遗了。” 原文: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译文: 哀公说:“请问什么样的叫庸人?” 孔子回答说:“庸人,心里没有善始善终的规划,口里也说不出让人铭记效法的话。不懂得择贤交友,不知道努力做事,来稳定自己的地位,小事清楚,大事糊涂,不知道该做什么,只知随大流。不知道自己该把握什么,思想由感官支配,这种人就是庸人。” 原文: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译文: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 孔子回答:“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各种善行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处世方法。所以他们知识不一定广博,但一定要审查所知道的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弄清是否说得在理;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道路是否正确。在自己的智能范围内能明白事理,并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行事时能遵循事理,那么就像生命和身体不可改变一样。富贵不认为是自己的益补,贫贱也不认为是自己的损失,都能正确对待。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原文: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译文: 哀公说:“什么样的叫君子?” 孔子说:“所谓君子,说话重视诚信,心中不怀怨恨。有仁义的品德却不夸耀,思想通达,说话不专横,xing动专一,自强不息。xing动缓慢的样子,好像可以超越却始终追不上,这种人就是君子。”

孔子家语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其次,由于王肃收集在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 第三,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孔子家语·六本 古文翻译

孔子家语·六本 第十五

【原文】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①,然后为君子也。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②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农桑;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迩③,君子之道也。” 【注释】 ①行己:立身处世。本:根本。 ②嗣:子孙,这里指选定继位之君。 ③反本修迩: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 【译文】 孔子说:“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桑;不能让亲戚高兴,就不要进行人事交往;办事不能有始有终,就不要经营多种产业;道听途说的话,就不要多说;不能让近处安定,就不要去安定远方。因此返回到事物的根本,从近处做起,是君子遵循的途径。” 【原文】 孔子曰:“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①而昌,桀纣以唯唯②而亡。君无争③臣,父无争子,兄无争弟,士无争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注释】 ①谔谔:直言进谏的样子。 ②唯唯:恭敬顺从的应答声。 ③争:通“诤”,直言劝谏。 【译文】 孔子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商汤和周武王因为能听取进谏的直言而使国家昌盛,夏桀和商纣因为只听随声附和的话而国破身亡。国君没有直言敢谏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敢谏的儿子,兄长没有直言敢劝的弟弟,士人没有直言敢劝的朋友,要想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国君有失误,臣子来补救;父亲有失误,儿子来补救;哥哥有失误,弟弟来补救;自己有失误,朋友来补救。’这样,国家就没有灭亡的危险,家庭就没有悖逆的坏事,父子兄弟之间不会失和,朋友也不会断绝来往。” 【原文】 孔子在齐,舍于外馆,景公造①焉。宾主之辞既接,而左右白曰:“周使适至,言先王庙灾。”景公覆问:“灾何王之庙也?”孔子曰:“此必釐②王之庙。”公曰:“何以知之?” 孔子曰:“《》③云:‘皇皇上天,其命不忒④。’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夫釐王变文武之制,而作玄黄华丽之饰,宫室崇峻,舆马奢侈,而弗可振⑤也。故天殃所宜加其庙焉。以是占⑥之为然。” 公曰:“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 孔子曰:“盖以文武故也。若殃其身,则文武之嗣,无乃殄⑦乎?故当殃其庙以彰其过。” 俄顷,左右报曰:“所灾者,釐王庙也。” 景公惊起,再拜曰:“善哉!圣人之智,过人远矣。” 【注释】 ①造:造访,访问。 ②釐王:东周国君,周庄王之子,名胡。 ③《诗》:此诗已佚,今本《诗经》无。旧注:“此逸诗也。皇皇,美貌也。忒,差也。” ④忒:变更,差错。 ⑤振:救。 ⑥占:预测,推测。 ⑦殄:断绝,灭绝。 【译文】 孔子在齐国,住在旅馆里,齐景公到旅馆来看他。宾主刚互致问候,景公身边的人就报告说:“周国的使者刚到,说先王的宗庙遭了火灾。”景公追问:“哪个君王的庙被烧了?”孔子说:“这一定是釐王的庙。”景公问:“怎么知道的呢?” 孔子说:“《诗经》说:‘伟大的上天啊,它所给予的不会有差错。上天降下的好事,一定回报给有美德的人,灾祸也是如此。釐王改变了文王和武王的制度,而且制作色彩华丽的装饰,宫室高耸,车马奢侈,而无可救药。所以上天把灾祸降在他的庙上。我以此作了这样的推测。” 景公说:“上天为什么不降祸到他的身上,而要惩罚他的宗庙呢?” 孔子说:“大概是因为文王和武王的缘故吧。如果降到他身上,文王和武王的后代不是灭绝了吗?所以降灾到他的庙上来彰显他的过错。” 一小会儿,有人报告:“受灾的是釐王的庙。” 景公吃惊地站起来,再次向孔子行礼说:“好啊!圣人的智慧,超过一般人太多了。” 【评析】 这篇也是由诸多篇章组成,先择其要者介绍。“行己有六本”章,指立身、丧纪、战阵、治政、居国、生财六个方面都要立本。“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是流传甚广的两句话。本章也是讲谏诤的。“孔子在齐”章,孔子根据“天之以善,必报其德,祸亦如之”的格言,推断出周釐王庙的火灾。事情虽属巧合,对奢侈者也有警戒作用 孔子(76)

相关参考

孔子的夫人是谁

孔子的太太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太太。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他在《孔子家语

孔子的老婆是谁

孔子的太太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太太。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他在《孔子家语

古代名人的离婚风波

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文化名人,国王鲁昭公

李清照离婚“对簿公堂”

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

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夫人是谁

孔子的太太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太太。第一个提供孔子太太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他在《孔子家语

孟子曾闹离婚被孟母制止

孔子“离婚”迄今为谜中国古代的离婚者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但其离婚的是非、真假,一直到现代仍存在争论。据《孔子家语・本姓解》所记,孔子19岁时,娶了宋国的丌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了儿子。孔子是当时鲁国的

专精礼学,泽被江南(上)韦力撰

王肃在《孔子家语》中说:“言偃,鲁人,字子游。”唐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亦称:“姓言名偃,字子游,鲁人也。”以此可知,子游乃言偃之字,他与子夏共同以“文学”并称,故后世以“游夏”来呼之。但从后世的影响

史记选读孔子世家翻译,苏教版语文 史记选读 孔子世家翻译

苏教版语文史记选读孔子世家翻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面有喜色,门人说:“听说君子祸患降临不恐惧,福运到来不喜悦。”孔子说:“是有这样的话。但不是还有‘身居高位礼贤下士而自得

揭秘孔子为何要诋毁卫灵公? 圣人也复仇

孔子曾对人说卫灵公是无道昏君,康子听到后反问他:“既然如此,卫国为什么没有败亡?”孔子解释说:“卫国有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祭祀。王孙贾掌控军队,因为这个,怎么会败亡!”这个回答已不攻自破,能是用贤...

揭秘孔子为何要诋毁卫灵公? 圣人也复仇

孔子曾对人说卫灵公是无道昏君,康子听到后反问他:“既然如此,卫国为什么没有败亡?”孔子解释说:“卫国有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祭祀。王孙贾掌控军队,因为这个,怎么会败亡!”这个回答已不攻自破,能是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