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以太”般通透心力,可以让人打破僵化
Posted 纲常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仁是“以太”般通透心力,可以让人打破僵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仁是“以太”般通透心力,可以让人打破僵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清王朝走向没落,面对动荡的社会,一批有思想的文人志士纷纷为了国家发展和前途开始就当时社会现象进行积极反思,以期打破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谭嗣同就是这批文人志士中的一员。而谭嗣同用物理概念“以太”来阐述其“仁”的思想,以“以太”的“通”之特性,和清王朝封建社会僵化的纲常进行碰撞,有力打击了“守旧思想”,展现了其高昂的战斗精神。谭嗣同关于“仁”的阐释,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1、物理概念“以太”与谭嗣同的“仁”
那么什么是“以太”呢?这是19世纪末期的一个物理学概念。所谓”以太“,就是类似”光、电、磁”的介质。也就是说,没有“以太”,“光、电、磁”这类东西将无法传播。从中,我们不难推理出,就当时的科学技术而言,因为“光、电、磁”无所不通,而它们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以太”也无所不通,无处不在。
明明是一个物理概念,为何谭嗣同却将“以太”与“仁”等同起来呢?从上述对“以太”特点的理解,我们就不难看出谭嗣同的意图了。谭嗣同是在用“以太”之“通”的特性,来表明它心中的“仁”之思想。
2、“仁”和“以太”一般,具有“通”的特性,“以太”是“仁”之心力的具体体现
谭嗣同针对“以太”、“仁”、“心力”做出过这样的解释: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所以通之具。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谭嗣同以“仁”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显然,这里的“仁”已经不是道德意义上的“仁”了。而关于“仁”的特性,谭嗣同就认为和电、以太、心力一般,“无所不通”。
其实我们推敲谭嗣同这句话,谭嗣同是在用“以太”说明什么是“心力”,继而表明“仁”的特性。
在谭嗣同那个年代,中国打开国门,西方思想涌入中国,谭嗣同受到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以及西方近代哲学的影响,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哲学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以更加生动的物理概念“以太”,来表明“心力”的具体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仁”的具体表现就是“心力”的具体表现。因为心力的特点和“以太”一样,无所不通,所以“仁”的特点也是无所不通。
又因为“仁”是万物的本原,那么万物的发展变化特点应当是“通”,而非僵化的阻塞。
3、与教条对抗的谭嗣同:仁是“以太”般通透心力,可以让人打破僵化
既然在谭嗣同的思想体系里面,仁是万事万物的本源,那么,万事万物的本源也可以指导人生。从社会伦理层面来理解谭嗣同的“仁”,万变不离其宗,依旧强调一个“通”字。以此,我们不难看出,谭嗣同此举对清朝末年僵化的尊卑纲常,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谭嗣同说:
“人之乱也,则于其名”。
这句话是谭嗣同对封建之尊卑纲常的批评,三纲五常的尊卑秩序,规定了每个人的位置,于是人有了上下之分。这种上下尊卑的区分一旦被有心之人利用,就成了限制人思想,让人变得僵化的“武器”,这不符合“仁”之“通”的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孔子一开始提出“正名”思想,不过是为了让人各司其职,人要获得什么样的名,就需要有与其“名”相匹配的能力,否则就是名不责实,这种情况是需要严厉制止的。只是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后世贵族阶级要巩固自己的势力,强化“正名”思想中的上下有序,却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正名”思想中的“名副其实”。于是,儒家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各司其职”之正名思想,反而在后世被断章取义,继而成了禁锢人思想的“教条”,谭嗣同之“仁”的思想,反对的,就是这种教条化、僵化的纲常。
谭嗣同借用物理概念“以太”来烘托其“仁”之思想,在社会伦理方面,其实是为其批评僵化之三纲五常而服务的。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不是儒家孔子的纲常,而是封建贵族的纲常。这一点,从闭关锁国到清朝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以后尤其突出。
尊卑分明的纲常名教教条化以后,往往让仁路变得不通畅,而这种不通畅在社会伦理方面,就表现为对人之思想的束缚、上下不达、人我不通等;在社会现象上的表现,则是闭关锁国、中外不通等等。
所以,谭嗣同从其“仁”的思想出发,指明人们应该发挥无所不通的“心力”,实现仁,继而打破上下不通、中外不通、人我不通的局面。
那么如何发挥“心力”而复归于“仁”呢,这就是要人们排除“阻碍”。什么是“阻碍”?以僵化纲常为代表的旧制度是“阻碍”。所以,谭嗣同之“仁”的哲学思想,最终还是落到了对教条化之封建旧制度的批判上。
4、谭嗣同“仁”之思想:以无所不通的“心力”来实现变革
谭嗣同“仁”的思想,对于清朝晚期来说,无疑是富有战斗精神的,谭嗣同此举是在向晚清时期封建社会之僵化的旧制度发起挑战,从它对教条化之纲常的激烈批判就能看出来。而谭嗣同将“仁”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又以物理概念“以太”之无所不通的特点,表明“仁”之心力也有“无所不通”的能力。这是谭嗣同对当时社会之国人的鼓励。
为什么这么说,当时的晚清社会,对内,封建社会之三纲五常大抵丢了孔子之“正名”思想的初衷,变成了“绑架”百姓的“武器”,百姓在僵化的旧制度之禁锢下苦不堪言;对外,各国列强的实力渗透让百姓受到更深层次的剥削,社会改革势在必行。
但是,基于儒家孔子“正名”思想的僵化运用,大部分百姓的“斗志”可能真的不是很高昂,尤其是面对在中国改朝换代中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手无寸铁的普通老百姓,一来可能缺乏拿起武器、反对旧制度的勇气;二来,也难以产生反对旧制度的念头,因为找不到合理理由。
谭嗣同“仁”之思想,指明了“心力”无所不透的巨大力量,这无疑是在鼓励国民鼓起勇气推翻禁锢自己的教条,振兴国家,抵抗列强;同时,谭嗣同“仁”之思想针对性指明了僵化的三纲五常对人之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阻碍,不符合万事万物本原,即“仁”的“无所不通”这一特性,这也给了国民推翻旧制度的理由。
谭嗣同这是在说,以教条化之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封建旧制度正是阻碍当时社会之人与社会发展的原因,需要推翻;而每一个人,都拥有“无所不通”的心力,都能在推翻僵化的旧制度上发挥自己的作用。由此看来,谭嗣同之“仁”的思想,也是用心良苦而又意味深长了,一方面展现了晚清时期爱国志士战斗精神,一方面也展现了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晚清人民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谭嗣同(3)以太(1)无所不通(1)相关参考
韩愈曾说:"情面忌殊异,世路多权诈"。世人所忌惮的是情绪转变无常,而世间的人偏偏多权变奸巧。关于若何看清人心,老子说:"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他们都是古代思惟家,虽然有很哲
韩愈曾说:"情面忌殊异,世路多权诈"。世人所忌惮的是情绪转变无常,而世间的人偏偏多权变奸巧。关于若何看清人心,老子说:"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他们都是古代思惟家,虽然有很哲
1.举几个思维定势的例子1、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
前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腐败经济下滑体制僵化 苏联解体后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严格确切地说,应该是从祖弟。所谓从弟,是同祖父而不同父亲的同辈,且年幼于己,被成为从弟。从祖弟的关系,当然要比从弟更远一些,定义是不同祖父的同辈幼已者。曹操剧照也就是说,曹仁的祖父
2010年5月2日,由高希希执导,朱苏进编剧的备受瞩目的《新三国》开播,并获得了2010年“全国收视冠军”、2010年“年度十佳电视剧”第一等奖项。新版三国故事内容仍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故事从黄巾起
秦桓公死后,秦景公继位。> 秦景公名石,也有史家说他名后伯车。景公之后有哀公、惠公、悼(dào)公三公。四公在位之际已是春秋末期,各个诸侯国的政局都处于动荡之中,秦国自景公到悼公,虽然在这段时间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严格确切地说,应该是从祖弟。所谓从弟,是同祖父而不同父亲的同辈,且年幼于己,被成为从弟。从祖弟的关系,当然要比从弟更远一些,定义是不同祖父的同辈幼已者。曹操剧照也就是说,曹仁的祖父...
曹仁,是曹操的从弟。严格确切地说,应该是从祖弟。所谓从弟,是同祖父而不同父亲的同辈,且年幼于己,被成为从弟。从祖弟的关系,当然要比从弟更远一些,定义是不同祖父的同辈幼已者。曹操剧照也就是说,曹仁的祖父...
三国志曹仁传曹仁,字子孝,是曹操的从弟,类似现在说的堂弟。生于汉灵帝建宁元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四年。其一声跟随太祖皇帝曹操南征北战,战功累累。最终累功升迁至大将军、大司马。年轻时,曹仁喜欢结交豪杰,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