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什么神,明朝大将常遇春
Posted 太祖
篇首语:少年恃险若平地,独倚长剑凌清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常遇春什么神,明朝大将常遇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常遇春什么神,明朝大将常遇春
明朝大将常遇春
天生的先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
常遇春的陵墓在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1369年在柳河州暴病而故,朱元璋赐葬钟山。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 至于LZ所提出的因为有一段传说:相传,在赞普王朝,有一位叫达里加云布杰的将领受命在此守边,后来去世转为山神,他统领千军万马出征时擂战鼓以振士气之说;汉族中传说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遇难元勋大闹阎王殿,要求还魂再返人间,但诸臣尸骨销化,阎王只好封他们为地方神,常遇春被封为“五山龙王”。五山池是他的封地,成为人们敬仰的一代英豪的化身。徐达、常遇春‘等’人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徐达、常遇春有领袖众将的能力和功劳,是朱元璋在军事的左膀右臂,徐达在政治上也是牵制李善长、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从而放任了胡惟庸党的发展。 朱元璋建国之初仅封6名国公,徐达、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声名上也算善始善终。可惜另外四个国公就不这么顺利了。 上面说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个王中的徐达、常遇春。另外四个是:李文忠、冯胜、李善长、邓愈。而咱老百姓通过评书所熟知的刘基(伯温)、汤和、胡大海等,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这个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 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记得死时只有40岁出头。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对自己忠心的人能够牵制李善长、胡维庸等人了。朱元璋怀疑李文忠的死是由于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将医治李文忠的医生全杀了。李文忠卫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邓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从其卫列六公看,他的地位应该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这里插一句,《明史》上讲,明朝疆土远胜于汉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对疆土不是很关心,希望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 六公之中的冯胜和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了的。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以严,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着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讳的。终于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从招回冯胜,不久赐死。 李善长的死,比较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李善长眼看要善终了,结果70多的时候,终因为天上掉下几颗流星,需要杀大臣应天象,结果李被杀,株连家人几十口。 六个国公中,徐达善终,常遇春、邓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长直接因胡维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时被杀,冯胜间接因蓝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时被杀。常遇春死后,皇上为什么在他的衣服上画上龙神?
十三说史,带你一起了解更多的历史。
文十三
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打天下是非常的不容易的,除了他自己的英明领导之外,不可或缺的是手底下有一帮能力强的大臣和武将。常遇春就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员悍将,一生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十分重要的开国将领,根据历史记载说:常遇春一生征战无一败绩,是明朝当之无愧的“天下奇男子”。
在公元洪武二年时,常遇春带领部队北伐中原,猝死军中。他的死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自己刚称帝不久,手下更是急需人才,很多军队的事情也还没安排妥当,常遇春的死无疑是雪上加霜。
常遇春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一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在征战时期就立下赫赫战功。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战役就是帮助朱元璋打败了朱元璋一生的宿敌——陈友谅。常遇春在鄱阳湖战役中打败陈友谅,让陈友谅的大部分经历都磨灭在战斗中,本人也是战死在鄱阳湖。常遇春帮助朱元璋去除了这位死敌,了却了朱元璋的心腹大患,加快了朱元璋称帝的步伐。
对于自己最好的兄弟去世了,朱元璋来可谓是非常的伤心,因此为了厚葬这位曾经的好部下,朱元璋下令一定要用对待皇帝的礼仪去厚葬他。最后自己的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要用厚葬赵匡胤的礼仪去安葬,还让人给常遇春的衣服上画上了一条龙身,并且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首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能这样光荣的去死也算得上是一种殊荣了吧!
如果我们拿朱元璋对待常遇春和朱元璋建国后对待其他的建国功臣比较的话,我们就会觉得朱元璋对待常遇春真是算得仁至义尽了。明朝的国家走向平稳后,朱元璋的皇位也变得越来越稳之后,朱元璋就开始对曾经的功臣们大开杀戒,由此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常遇春的死对朱元璋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一点原因就是常遇春死的时候朱元璋才刚刚登基,他的地位还不是特别的巩固,眼下有事需要人才的时候。如果再等几年常遇春死的话,结果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朱元璋能这样对待一个人,也是十分的难得了。关于朱元璋对待常遇春的死会是这样的表现,您感到奇怪吗?或者您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吗?
文章为原创内容,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
常遇春是什么人?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洪武二年病卒军中,追封开平王。 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不是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朱元璋对常遇春“颁赏赐劳”,特意表彰他“勤劳于外,南平诸郡,兵不失律,民无所扰”的功劳。常遇春对答颇为得体,他说,这是“皇上成算,所至辄克,非臣所能”。徐达、常遇春,谁厉害
按照指挥水平,徐达。但是史料中记载常遇春武斗更为精通。各有所长吧,个人认为还是徐达。
《明史 常遇春列传》
原文: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太祖自将攻之,遣遇春多张疑兵分敌势。战既合,遇春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江路复通。寻命守溧阳,从攻集庆,功最。从元帅徐达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围达于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将,进统军大元帅。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从达攻宁国,中流矢,裹创斗,克之。别取马驼沙,以舟师攻池州,下之,进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从取婺州,转同佥枢密院事,守婺。移兵围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毁其战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万人,进佥枢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从达拔赵普胜之水寨,从守池州,大破汉兵于九华山下,语具《达传》。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其将李伯升解围遁。命甓安庆城。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池州帅罗友贤据神山寨,通张士诚,遇春破斩之。从援安丰。比至,吕珍已陷其城,杀刘福通,闻大军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军皆败,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之,俘获士马无算。遂从达围庐州。城将下,陈友谅围洪都,召还。会师伐汉,遇于彭蠡之康郎山。汉军舟大,乘上流,锋锐甚。遇春偕诸将大战,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复胶于浅。有败舟顺流下,触遇春舟乃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友谅不敢复战。诸将以汉军尚强,欲纵之去,遇春独无言。比出湖口,诸将欲放舟东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诸将邀击之,汉军遂大溃,友谅死。师还,第功最,赉金帛土田甚厚。从围武昌,太祖还应天,留遇春督军困之。 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别将兵略定临江之沙坑、麻岭、牛陂诸寨,擒伪知州邓克明,遂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谕降南雄、韶州,还定安陆、襄阳。复从徐达克泰州,败士诚援兵,督水军壁海安坝以遏之。 其秋拜副将军,伐吴。败吴军于太湖,于毘山,于三里桥,遂薄湖州。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出大军后。遇春将奇兵由大全港营东阡,更出其后。敌出精卒搏战,奋击破之。袭其右丞徐义于平望,尽燔其赤龙船,复败之于乌镇,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陆寨,悉俘旧馆兵,湖州遂下。进围平江,军虎丘。士诚潜师趋遇春,遇春与战北濠,破之,几获士诚。久之,诸将破葑门,遇春亦破阊门以入,吴平。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帝亲谕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谢。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从下山东诸郡,取汴梁,进攻河南。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谒帝于汴梁,遂与大将军下河北诸郡。先驱取德州,将舟师并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克通州,遂入元都。别下保定、河间、真定。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居右副将军冯胜上。北取大同,转徇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凤翔。 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帅步骑九万,发北平,径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州,分千骑为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遇春从弟荣,积功为指挥同知,从李文忠出塞,战死胪朐河。遇春二子,茂、升。 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食禄二千石,予世券,骄稚不习事。洪武二十年命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于金山。胜,茂妇翁也。茂多不奉胜约束,胜数诮责之。茂应之慢,胜益怒,未有以发也。会纳哈出请降,诣右副将军蓝玉营,酒次,与玉相失,纳哈出取酒浇地,顾其下咄咄语。茂方在坐,麾下赵指挥者,解蒙古语,密告茂:“纳哈出将遁矣。”茂因出不意,直前搏之。纳哈出大惊,起欲就马。茂拔刀,砍其臂伤。纳哈出所部闻之,有惊溃者。胜故怒茂,增饰其状,奏茂激变,遂械系至京。茂亦言胜诸不法事。帝收胜总兵印,而安置茂于龙州,二十四年卒。初,龙州土官赵贴坚死,从子宗寿当袭。贴坚妻黄以爱女予茂为小妻,擅州事。茂既死,黄与宗寿争州印,相告讦。或构蜚语,谓茂实不死,宗寿知状。帝怒,责令献茂自赎,命杨文、韩观出师讨龙州。已而知茂果死,宗寿亦输款,乃罢兵。 茂无子,弟升,改封开国公,数出练军,加太子太保。升之没,《实录》不载。其他书纪传谓,建文末,升及魏国公辉祖力战浦子口,死于永乐初。或谓升洪武中坐蓝玉党,有告其聚兵三山者,诛死。常氏为兴宗外戚,建文时恩礼宜厚,事遭革除,无可考,其死亦遂传闻异词。升子继祖,永乐元年迁云南之临安卫,时甫七岁。继祖子宁,宁子复。弘治五年诏曰:“太庙配享诸功臣,其赠王者,皆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而子孙或不沾寸禄,沦于氓隶。朕不忍,所司可求其世嫡,量授一官,奉先祀。”乃自云南召复,授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嘉靖十一年绍封四王后,封复孙玄振为怀远侯,传至曾孙延龄,有贤行。崇祯十六年,全楚沦陷,延龄请统京兵赴九江协守。又言江都有地名常家沙,族丁数千皆其始祖远裔,请鼓以忠义,练为亲兵。帝嘉之,不果行。南都诸勋戚多恣睢自肆,独延龄以守职称。国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 译文: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容貌奇特雄伟,果敢有力,无人能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开初跟从刘聚作强盗,察觉刘聚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在和阳归顺太祖。还没到时,因困乏躺卧田间,梦见神仙身披锁甲手持盾牌喊道:“起来起来,君主来了。”惊醒,而太祖恰巧到达,于是迎上前跪拜。当时是至正十五年四月。不久,自己请求作前锋。太祖说:“你不过因饥饿来找口饭吃罢了,我怎么能留你呢。”常遇春坚决请求。太祖说:“等渡过长江,再事奉我也不晚。”等到军队逼近牛渚矶时,元军在石矶上列阵,船距离岸边还有三丈多,没有谁能登上岸。常遇春驾小船飞快地到来,太祖指挥他向前。常遇春答应一声,持戈奋力直冲向前。敌人抓住他的戈,他乘势跃起跳上了岸,大喊着跳跃扫荡,元军纷纷溃败。众将趁机而上,于是拔取采石,进军攻取太平。拜授为总管府先锋,进升总管都督。 当时将领士卒的妻子儿女和军用物资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又用水军袭击占据了采石,运输通道受阻。太祖亲自率军攻打蛮子海牙,派常遇春布置很多迷惑敌人的部队以分散敌人的兵力。战斗开始后,常遇春驾着轻快的小船,将蛮子海牙的船队冲为两半。左右出击,大败敌军、全部缴获了他们的船只。长江水路又畅通了。不久受命守卫溧阳,随从进攻集庆,战功最大。跟从元帅徐达夺取镇江,又进军攻取常州。吴军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往援救,攻破敌围解救了徐达,擒获了敌军将领,进升为统军大元帅。攻克了常州,升迁为中翼大元帅。随从徐达进攻宁国,被流矢射中,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战斗,攻克宁国。另攻取马驼沙,率水军攻打池州,攻下了它,进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随从攻取了婺州,转任同愈枢密院事,守卫婺州。又调动军队包围衢州,用奇兵突入城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军的作战器械,猛烈进攻敌军,于是攻下了它,俘获士卒一万人,进升俞枢密院事。进攻杭州,失利,被召回应天。随从徐达拔取了赵普胜的水寨,随从守卫池州,在九华山下大败汉军,这些都记载在《徐达传》中。 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以五股军队设置埋伏,大败陈友谅,于是收复太平,战功第一。太祖追赶陈友谅到了江州,命常遇春留守,执行法令严明,军民都很畏惧没有人敢违犯,进升行省参知政事。随从攻取安庆。汉军在长江上巡游,常遇春攻击他们,都掉头逃走,乘胜夺取了江州。回来守卫龙湾,支持长兴,俘虏斩杀吴军五千多人,他们的将领李伯升突围逃跑。命令给安庆城墙砌砖加固。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将帅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三位。而邵荣尤其是位善战的老将,到这时傲慢不逊有了二心,和参政赵继祖密谋埋伏军队发动兵变。事情被发觉,太祖想宽恕邵荣的死罪,常遇春径直上前进言说:“为人臣子犯了谋反罪,还有什么可以宽恕的,臣按道义不能和这种人共存。”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由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 池州流帅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战败并杀了他。跟随支援安丰。等赶到时,吕珍已攻陷了此城,杀了刘福通,听说大军到了,派强大兵力拒守。太祖左军右军都战败了,常遇春纵横突击敌阵,三战三破敌阵,俘获的士卒马匹无法计算一。于是随从徐达包围庐州。城将攻下时,陈友谅包围了洪都,于是被召回。会集部队讨伐汉军,在彭蠡的康郎山相遇。汉军的船大,乘着上流水势,锋芒十分锐利。常遇春带领诸将奋战,喊声震动天地,个个以一当百。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直冲太祖的船,太祖的船在浅滩搁浅,陷于险境。常遇春射中张定边,太祖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又被在浅滩拦住。有破船顺流而下,撞在常遇春的船上才得以解脱。转战了三天,放火烧掉了汉军的船只,湖水都被染红了,陈友谅不敢再战。诸将认为汉军还很强大,想放他们逃走,只有常遇春一人没说话。等到出鄱阳湖到了湖口,众将想放船东下,太祖命令把守住上游。常遇春就溯长江而上,众将随从着他。陈友谅穷途窘迫,以一百艘船突围。众将拦击他们,汉军于是大败,陈友谅战死。军队回来后,论功最大,赏赐的钱财丝帛土地十分丰厚。随从太祖包围武昌,后来太祖回到应天,留下常遇春指挥军队围困武昌。 第二年,太祖即位称吴王,进升常遇春为平章政事。太祖又来视察进攻武昌的军队。汉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支援武昌守军。常遇春趁他们还没有集结,突然出击擒获了他们。城中人因此斗志丧失,陈理于是投降,常遇春完全夺取了荆州、湖州的地盘。又随从左相国徐达攻取庐州,又单独率军进攻平定了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伪知州邓克明,于是攻下吉安。包围赣州,熊天瑞固守而未能攻下。太祖派使者告谕常遇春:“攻克城池之后不要多杀人。如果得到了土地,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挖深壕沟竖起栅栏来围困他们.。军队围攻了六个月,熊天瑞财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常遇春于是乘着军威谕告并使南雄、韶州投降,回师平定安陆、襄阳。又随从徐达攻克泰州,打败了张士诚的援军,指挥水军驻扎在海安坝来阻遏张士诚的军队。 这年秋天,常遇春拜授为副将军,讨伐吴。在太湖、毗山、三里桥打败吴军,于是进逼湖州。张士诚派军前来支持,驻扎在旧馆,出现在大军后面。常遇春率领奇兵从大全港在东阡扎营,更在他们背后。敌人派出精兵作战,常遇春奋力作战打败他们。在平望袭击张士诚的右丞徐义,烧光了他的赤龙船,又在乌镇打败了他,追击到升山,攻破他的水陆营寨,完全俘获了旧馆的军队,于是攻下湖州。进军围困平江,驻扎在虎丘。张士诚秘密带兵冲向常遇春营,常遇春与他们在北濠作战,打败了他们,差点俘获了张士诚。很久以后,众将攻破葑门,常遇春也攻破间门进入平江,吴地平定。晋升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为鄂国公。 又拜授为副将军,和大将军徐达率军北征。皇帝亲自告谕说:“能抵百万之众,摧毁敌军锋芒,攻陷坚固城池,没有谁能比得上副将军。不忧虑你不能作战,只是忧虑你轻敌罢了。身为大将,却喜好和小军校较量,这并不符合我的愿望。”常遇春行礼道谢。出行之后,让常遇春兼任太子少保,随从攻下山东各郡,夺取汴梁,进攻河南。元军五万人陈兵在洛水北面。常遇春独自骑马冲入敌阵,敌人二十多个骑兵举矛一齐向他刺来。常遇春一箭射死敌人的前锋,大声呼喊着冲入敌军,部下的壮士都跟着他。敌人大败,追赶五十多里。梁王阿鲁温投降,河南各郡县依次攻下。在汴梁谒见皇帝,于是和大将军攻下黄河北面各郡。作为先锋夺取德州,率领水军沿黄河推进,在河西务打败元军,攻克通州,于是进入元朝都城。分兵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和大将军一起攻打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支援。常遇春对徐达说:“我们的骑兵虽然已会集,可步兵还没有到达,突然与他们作战,必定伤亡很大,在夜间去袭击,可以成功。”徐达说:“好。”恰逢扩廓帖木儿的部将豁鼻马来商议投降,就请他作内应,于是挑选精锐骑兵衔枚夜袭。扩廓帖木儿正点着蜡烛写军务文书,仓皇失措不知逃路,光着一只脚,乘着一匹劣马,带领十八个骑兵逃往大同。豁鼻马归降,俘获披甲士兵四万名,于是攻克太原。常遇春追逐扩廓帖木儿直到忻州才返回。下诏改任常遇春为左副将军,位居右副将军冯胜之上。往北夺取了大同,转而进攻河东,攻下奉元路,与冯胜军会合,向西拔取了凤翔。 恰逢元将也速进攻通州,下诏令常遇春回来守备,使平章李文忠辅佐他,率领九万步骑兵,由北平出发,经过会州,在锦州打败敌将江文清,在全宁打败也速。进攻大兴州时,分一千名骑兵设置八处埋伏。守将在夜间逃跑,全部被擒获,于是攻取了开平。元帝往北方逃去,常遇春追赶了数百里。俘获元朝的宗王庆生和平章鼎住等将士一万人,战车一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女子宝物与此相当。军队返回,驻扎在柳河川,突发重病而去世,年仅四十岁。太祖听说了此事,大为震惊悲痛。遗体到了龙江,亲自出面祭奠,命令礼官们议定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仪式的礼仪。奏议呈上,采用了宋太宗为韩王赵普治丧的旧事。皇帝批示说“可以”。赐令葬在钟山的高平地上,赐予随葬器物九十件放在墓中。追赠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谧号忠武。在太庙陪祭,在功臣庙绘画肖像,排位都在第一。 常遇春沉着勇猛果断勇敢,善于抚慰士卒,摧毁敌锋攻陷敌阵,从没有失败过。虽然没有学习过史书,用兵却与古人相合。比大将军徐达年长二岁,多次随从征伐,听从约束,十分谨慎,当时的各将就称徐达、常遇春。常遇春曾自称能率领十万部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的堂弟常荣,积累功劳作了指挥同知,随从李文忠出塞,战死在胪朐河。常遇春有两个儿子,常茂、常升。 因为常遇春的功劳,常茂被封为郑国公,食俸禄二千石,授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骄傲稚气不通事理。洪武二十年,命令他随从大将军冯胜到金山征讨纳哈出。冯胜是常茂的岳父。常茂经常不遵从冯胜的约束,冯胜多次责备他。常茂做慢地回答他,冯胜更加愤怒,没有机会发作。恰逢纳哈出请求投降,.前往右副将军蓝玉的营帐,饮酒之中,和蓝玉相互间失和,纳哈出拿过酒杯将酒浇在地上,回头看着他的部下“咄咄”地说了一些话。常茂正在座中,部下赵指挥通晓蒙古话,悄悄告诉常茂:“纳哈出想要逃跑了。”常茂趁他没有在意,径直向前捕捉他。纳哈出大吃一惊,起身想要上马,常茂拔出刀,砍伤了他的手臂。纳哈出的部下听说了此事,有人因惊吓而逃散。冯胜原来就恼怒常茂,添油加醋夸大这事,上奏常茂激起事变,于是用刑具囚禁着送到京城。常茂也诉说冯胜的各种违法事情。皇帝没收了冯胜的总兵印,而将常茂安置在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去世。开初,龙州的土官赵贴坚死去。侄子趟宗寿应当继承官职。趟贴坚的妻子黄氏将爱女嫁给常茂作小妾,自己独揽龙州事务。常茂死后,黄氏与赵宗寿争夺州印,相互攻击。有人捏造流言,说常茂实际上没有死,赵宗寿知道实情。皇帝发怒,责令赵宗寿交出常茂为自己赎罪,命令杨文、韩观出兵征讨龙州。不久知道常茂果真死了,趟宗寿也自己投诚,才停止讨伐。常茂没有儿子,弟弟常升,改封开国公,多次外出训练军队,加授太子太保。常升如何去世的,《明实录》没有记载。其它一些书传说,建文末年,常升和魏国公徐辉祖在浦子口奋战,死于永乐初年。有人说常升在洪武年间因为与蓝玉同党而犯罪,有人告发他在三山聚集军队,被诛杀。常氏是兴宗的外戚,建文时所受的恩宠礼遇应当隆厚,因事而革除官职,无法查考,他的死也就传说纷纭。常升的儿子常继祖,永乐元年被流放到云南的临安卫,当时刚刚七岁。常继祖的儿子常宁,常宁的儿子常复。弘治五年颁诏说:“太庙中陪祭的众功臣,那些被赐赠王位的,都曾辅佐皇祖平定天下,有大功。然而他们的子孙有的没有沾一点爵禄,沦落为平民、奴隶。朕不忍心,有关官员可以寻找他们的嫡传后裔,酌情授予官职,以奉行对他们先人的祭祀。”于是将常复从云南召回,拜授为南京锦衣卫世指挥使。嘉靖十一年,命四王后裔继承封爵,封常复的孙子常玄振为怀远侯,传到曾孙常延龄,有贤良品行。崇祯十六年,整个楚地都沦陷了,常延龄请求统领京城的军队前往九江协助守卫。又说江都有个地方叫常家沙,家族壮丁数千人都是他始祖的远代子孙,请求用忠义去鼓动他们,将他们训练成亲兵。皇帝褒奖了他,但没有实行。南京众功臣的亲属中很多都狂妄无礼,为所欲为,只有常延龄以恪尽职守著称。国家灭亡,他亲自耕作浇园,寂寥冷清地做个平民,直到终老。文言文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翻译
译文: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容貌奇特雄伟,果敢有力,无人能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开初跟从刘聚作强盗,察觉刘聚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在和阳归顺太祖。还没到时,因困乏躺卧田间,梦见神仙身披锁甲手持盾牌喊道:“起来起来,君主来了。”惊醒,而太祖恰巧到达,于是迎上前跪拜。当时是至正十五年四月。不久,自己请求作前锋。太祖说:“你不过因饥饿来找口饭吃罢了,我怎么能留你呢。”常遇春坚决请求。太祖说:“等渡过长江,再事奉我也不晚。”等到军队逼近牛渚矶时,元军在石矶上列阵,船距离岸边还有三丈多,没有谁能登上岸。常遇春驾小船飞快地到来,太祖指挥他向前。常遇春答应一声,持戈奋力直冲向前。敌人抓住他的戈,他乘势跃起跳上了岸,大喊着跳跃扫荡,元军纷纷溃败。众将趁机而上,于是拔取采石,进军攻取太平。拜授为总管府先锋,进升总管都督。
当时将领士卒的妻子儿女和军用物资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又用水军袭击占据了采石,运输通道受阻。太祖亲自率军攻打蛮子海牙,派常遇春布置很多迷惑敌人的部队以分散敌人的兵力。战斗开始后,常遇春驾着轻快的小船,将蛮子海牙的船队冲为两半。左右出击,大败敌军、全部缴获了他们的船只。长江水路又畅通了。不久受命守卫溧阳,随从进攻集庆,战功最大。跟从元帅徐达夺取镇江,又进军攻取常州。吴军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往援救,攻破敌围解救了徐达,擒获了敌军将领,进升为统军大元帅。攻克了常州,升迁为中翼大元帅。随从徐达进攻宁国,被流矢射中,包扎好伤口后继续战斗,攻克宁国。另攻取马驼沙,率水军攻打池州,攻下了它,进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随从攻取了婺州,转任同愈枢密院事,守卫婺州。又调动军队包围衢州,用奇兵突入城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军的作战器械,猛烈进攻敌军,于是攻下了它,俘获士卒一万人,进升俞枢密院事。进攻杭州,失利,被召回应天。随从徐达拔取了赵普胜的水寨,随从守卫池州,在九华山下大败汉军,这些都记载在《徐达传》中。 陈友谅逼近龙湾,常遇春以五股军队设置埋伏,大败陈友谅,于是收复太平,战功第一。太祖追赶陈友谅到了江州,命常遇春留守,执行法令严明,军民都很畏惧没有人敢违犯,进升行省参知政事。随从攻取安庆。汉军在长江上巡游,常遇春攻击他们,都掉头逃走,乘胜夺取了江州。回来守卫龙湾,支持长兴,俘虏斩杀吴军五千多人,他们的将领李伯升突围逃跑。命令给安庆城墙砌砖加固。 在此之前,太祖所任用的将帅中最著名的,是平章邵荣、右丞徐达和常遇春三位。而邵荣尤其是位善战的老将,到这时傲慢不逊有了二心,和参政赵继祖密谋埋伏军队发动兵变。事情被发觉,太祖想宽恕邵荣的死罪,常遇春径直上前进言说:“为人臣子犯了谋反罪,还有什么可以宽恕的,臣按道义不能和这种人共存。”太祖于是让邵荣饮酒,流着眼泪杀了他,由此更喜爱器重常遇春。 池州流帅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战败并杀了他。跟随支援安丰。等赶到时,吕珍已攻陷了此城,杀了刘福通,听说大军到了,派强大兵力拒守。太祖左军右军都战败了,常遇春纵横突击敌阵,三战三破敌阵,俘获的士卒马匹无法计算一。于是随从徐达包围庐州。城将攻下时,陈友谅包围了洪都,于是被召回。会集部队讨伐汉军,在彭蠡的康郎山相遇。汉军的船大,乘着上流水势,锋芒十分锐利。常遇春带领诸将奋战,喊声震动天地,个个以一当百。陈友谅的猛将张定边直冲太祖的船,太祖的船在浅滩搁浅,陷于险境。常遇春射中张定边,太祖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又被在浅滩拦住。有破船顺流而下,撞在常遇春的船上才得以解脱。转战了三天,放火烧掉了汉军的船只,湖水都被染红了,陈友谅不敢再战。诸将认为汉军还很强大,想放他们逃走,只有常遇春一人没说话。等到出鄱阳湖到了湖口,众将想放船东下,太祖命令把守住上游。常遇春就溯长江而上,众将随从着他。陈友谅穷途窘迫,以一百艘船突围。众将拦击他们,汉军于是大败,陈友谅战死。军队回来后,论功最大,赏赐的钱财丝帛土地十分丰厚。随从太祖包围武昌,后来太祖回到应天,留下常遇春指挥军队围困武昌。 第二年,太祖即位称吴王,进升常遇春为平章政事。太祖又来视察进攻武昌的军队。汉丞相张必先从岳州前来支援武昌守军。常遇春趁他们还没有集结,突然出击擒获了他们。城中人因此斗志丧失,陈理于是投降,常遇春完全夺取了荆州、湖州的地盘。又随从左相国徐达攻取庐州,又单独率军进攻平定了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伪知州邓克明,于是攻下吉安。包围赣州,熊天瑞固守而未能攻下。太祖派使者告谕常遇春:“攻克城池之后不要多杀人。如果得到了土地,没有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挖深壕沟竖起栅栏来围困他们.。军队围攻了六个月,熊天瑞财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太祖非常高兴,赐信褒奖勉励。常遇春于是乘着军威谕告并使南雄、韶州投降,回师平定安陆、襄阳。又随从徐达攻克泰州,打败了张士诚的援军,指挥水军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常遇春?
一、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病逝于军中,并非朱元璋所杀。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书报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又别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病卒柳河川可惜,常遇春只活到40岁,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 二、人物简介: 1、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鉴于元末的混乱,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前所未有。但他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者,这是他的缺点。 2、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明朝(326)大将(12)相关参考
蓝玉作者:樊树志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
蓝玉,明朝初建时期一员骁勇善战的猛将,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此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看上去有点像蜀将关羽的样子。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多次向朱元璋称赞这员部将。常遇...
蓝玉是明朝开国名将,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所以作为太子妃舅父,蓝玉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看在朱元璋眼裡
冯胜、傅友德是明朝初年战功显赫的大将,被朱元璋册封为宋国公、颖国公,论战功仅次于常遇春、徐达。两人事功相似,结局也一样,都被皇帝“赐死”。也许由于这样的缘故,《明史》把二人的列传放在了同一卷,张岱的《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常遇春的故事大家听过吗?常遇春在外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大将,但是在家中其实是一个妻管严。原因是常遇春娶得是蓝玉的姐姐,蓝玉与常遇春的军事才能都非常高,所以常遇春的妻子也是十分的厉
蓝玉,明朝战功赫赫的大将军,苗族人,出生于丹口镇上的一个小山村。后因战乱而北征,跟随父亲定居于安徽定远。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的起义军首领,蓝玉从此跟着常遇春起兵打仗。常遇春十分
常遇春兵团有多厉害常遇春杀降终受报应常遇春兵团是历史上十大兵团之一,因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著名。常遇春兵团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常遇春指挥下,立下赫赫战功。以至于元兵听到常遇春军队时,都十分惶恐和害怕。常
大明北伐(原创长编连载)9.当他回师上都时,他不知道,有个消息等着他——应天洪武皇帝朱元璋五百里加急命令:陕西庆阳爆发激战,大将军徐达与敌周旋多时,未能克敌,着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偏将军李文忠火速率军入
蓝玉,安徽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之妻弟,早年在常遇春部下为偏将,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军中颇有名望。《明史》称赞他“临敌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因而得到了朱元璋的器重,由管军镇抚
关于朱元璋,我承认他是个杀伐果断的皇帝,但我不认为他是个无情的「”杀人狂魔”。民间有不少传说,都和朱元璋有关,其中大部分,都是说他怎样谋害有功之臣,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放过。就好比今天要说到的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