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杼東征,到桀亡國
Posted 王朝
篇首语:所谓的成熟、其实就是在不断看开狠多事情之后、更好的生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從杼東征,到桀亡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從杼東征,到桀亡國
長按1.5秒識別二維碼關注子英畫畫每天一篇中國史,本篇系經典中國通史之《夏商史話》連載10,歡迎收看。
從上一篇文章我們知道,夏王少康從小就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流離生活,雖然有著貴族的身份地位,但仍先是在有仍氏做牧正,後又被逼逃到有虞氏那兒做了庖正。
在管理畜牧和膳食的過程中,少康接觸了平民和奴隸,他因此深知平民和奴隸們的疾苦。而他之所以能復國繼續做夏王,正是由於得到人民的幫助和擁護。
少康深知要保住祖業,鞏固統治地位,就必須得到人民的擁護,要使人民擁護夏王朝,就要關心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所以,他即位以後,恢復了稷官來管理農業生產。相傳稷這個管理按時播種五穀的官,在禹時是由周族的祖先后稷擔任。到了太康時,「去稷不務」(《史記·周本紀》)。因太康只知道打獵遊玩,把稷官也廢棄,農業也不管,不顧立國之本,當然失國。
水利自古就是農業生產的命脈,黃河對於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起著重要的作用。雖然自禹賓士水土以後,黃河中下游地區不再是「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但是每年到了雨季,河水上漲,近河兩岸的農田仍然要受河水之患。
而自后羿代夏以後,統治階級內部的爭奪不斷,河道失治,因此水患又成為農業生產的一大阻礙。而要使人民安心從事農業生產,必須對黃河加以治理。少康即位後恢復了管理水利工程的水官——水正,任命商侯冥為水正,使「商侯冥治河」(今本《竹書紀年》)。
相傳冥是商族始祖契的五世孫,契因「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賜姓子氏」。夏朝建立之後,契被封為諸侯,所以少康任命商侯冥去治理黃河的水患。
冥自從做了水政以後,勤勤懇懇地從事治水。至少康中期到他兒子杼即位以後,先後約20多年時間裡,冥是身先士卒,率領黃河沿岸的人民將水患消除,使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
在杼即位以後的13年,「冥勤其官而水死」(《國語·魯語上》)。即冥在勤懇的治水過程中,被淹死在水中。因為冥是勤於職守而死,後人對他報以隆重的祭祀。冥也是我國古代史上一位有名的治水英雄。
少康重建夏王朝以後,由於關心生產,治理水患,使社會生產有了較快的發展,王朝的統治也得以鞏固,但對於東夷諸部落、方國的時服時叛,終是一大憂患。
少康即位初年,東夷中只有「方夷來賓」(《竹書紀年》),所以與東夷的關係仍處於敵對狀態。少康想對東夷進行征伐,就在準備力量時,卻得病而死。
相傳少康在位21年,死後由其子杼即位為夏王。
杼即位以後,繼承少康的遺志,積極準備征伐東夷。相傳杼為了戰爭的需要發明了矛和甲。矛是進攻的武器,甲是防禦的衣服。這時甲當然還不是銅甲,而是皮甲,用獸皮製成的,如犀皮甲之類。因為東夷人善射,有了皮甲就能防身。
杼為了擴大夏王朝的統治範圍,即位不久就將王都由斟鄩(即太康所居之地,今河南鞏義),遷到黃河北岸的原(今河南濟源市西北)。當完成征伐東夷的準備以後,為了戰爭的需要,又遷都於老丘(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北),然後出兵征伐東夷。
杼率兵征伐東夷的過程中得到沿途各地諸侯、方國的支持,所以較順利地征服了分布在今河南東部、山東和江蘇北部的一帶的夷人部落,而且一直打到大海之濱。
杼征東夷,不但使東夷諸部落臣服,而且還獲得了一隻九尾狐,便高興地班師回朝。過了不久杼就死去了,年僅27歲。
杼雖然年紀很輕,但是「杼能帥禹者也,故夏後氏報焉」(《國語·魯語上》)。在夏族後人看來,杼是能繼承禹的事業的一個名王,不但能鞏固夏王朝的統治,而且還重新征服東夷諸部落,所以死後受到後人隆重的祭祀。
杼死後,他的兒子芬(有的史書中又作槐或後芬)繼位為夏王。因為杼征東夷的勝利,夏王朝的威望在各地諸侯、方國中又大大增高,一些原來叛離的又重新臣服於夏。所謂「後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竹書紀年》)。
這些夷人部落自夏王朝建立後,時服時叛,經夏杼東征後,他們又共同臣服於夏,而且還到夏王都來進獻方物,表示願意聽夏王的調遣。到此時期,夏王朝與東方諸夷人的關係才算是有一個較大的改善。這對東部夷人分布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芬時,夏王朝無內憂外患,以夏族奴隸主貴族為首的統治更加鞏固,社會生產也有所發展。
芬在位約44年而死,其子芒(有的古書又作荒)繼位為夏王。芒繼位的第一年,舉行了一次很隆重的祭祀黃河之神的儀式。
芒在位約58年而死,其子泄繼王位。泄末年,見九夷自祖父芬時就臣服,而且世代服事夏王朝始終不渝,於是給九夷都封為諸侯。這樣夏王朝與東夷、淮夷的君臣關係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相傳泄在位約25年而死,其子不降繼王位。「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竹書紀年》)。九苑為夏王朝西部的一個方國。
不降在位約59年,因年老將王位讓給了弟弟扃。扃在位約18年而死,其子胤甲(有的古書寫作厪)繼王位。
胤甲即位後,將王都遷至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因黃河在其西)。胤甲末年,天大旱,酷熱異常。古代人缺乏天象知識,認為「天有十日,更番運照」。即每天出一個太陽,普照大地,周而復始。若是天旱,酷熱,則一定是「十日並出」。
古書中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的傳說(《淮南子·本經》)。而胤甲時也發生「天有妖孽,十日並出」(《竹書紀年》)。統治階級講迷信,把發生大旱看作是天上有妖怪在作崇。胤甲就在這年死去。
胤甲死後,王位由不降的兒子孔甲繼承。孔甲是一個「好方鬼神,事淫亂」的昏君(《史記·夏本紀》)。
由於不降在位時,採取了所謂「內禪」的辦法,將王位不傳子而讓於弟扃,這就在王室貴族中引起了一些矛盾。
孔甲是不降的兒子,因沒能繼王位,就在暗中培植勢力,企圖謀奪王位。但是在王朝內外,大多數貴族、臣僚和諸侯、方伯還是擁戴扃,而且還稱頌不降讓位於弟是有「聖德」。孔甲想奪位之謀不得實現,就將希望寄託於鬼神,經常搞一些迷信的祭祀,求助於天帝神祗。
胤甲死後,王位果然由他來繼承,他認為是求助於鬼神的結果,就愈加沉醉在迷信活動中。對於王朝政事、社會的生產完全棄而不管。除了搞一些祭祀鬼神活動外,就是打獵和玩樂。在他身邊有幾個諂媚小臣,每天想盡玩樂辦法來討他的歡心。
孔甲在位時,許多諸侯又開始叛夏,夏國勢力又日趨衰弱。
孔甲在位約9年(一說是31年)死去,他的兒子皋(又作昊)繼王位3年就死了。皋的兒子發(有的古書中又作敬或發惠)繼王位。
若按夏王朝的制度,凡是新的夏王即位,各諸侯、方伯們都要前來進貢朝賀,即使是本人不能來,也應派代表來。但是自孔甲以來,「夏後氏德諸侯叛之」(《史記·夏本紀》)。新王繼位,前來進貢朝的諸侯、方伯漸漸減少。所以發即位時,只有東夷的各個方伯前來朝賀。
此次朝賀除了有進貢物品外,還進獻了東夷的樂舞,這是我國東南方諸部族的音樂、舞蹈傳入中原的開始。
發在位約7年而死,其子履癸繼位。履癸又名桀,是夏王朝最後一個國王,是我國古代史上有名的暴君。
夏朝自禹建國以來,共傳了14代,17王。到了夏桀時,夏王朝的統治中心也擴大到「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史記·孫吳列傳》)。即東面到達黃河下游和濟水流域(今河北東南部和山東),西面到華山(今陝西東南部),南面到伊水流域(今河南四部),北到羊陽(山西晉城一帶)。但是其治勢力所及,還遠不止這樣一帶地區。
夏王朝就是從這個統治中心把勢力伸展到全國,並在全國建立起了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或方國、諸侯的貢納關係。
自孔甲繼位以後,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開始激化,諸侯、方國中的奴隸主貴族,有不少開始反叛。
桀繼位以後,面對這種江河日下、眾叛親離的統治局面,力圖加強控制,以鞏固他的統治,所以才不惜以殘暴的手段來對付一切反抗他的人。
相傳桀是一個有才智又有勇力的人,他能夠一人生擒野牛、虎,折斷鉤索,其力之大,無人可比。但是性情很暴躁,又很殘忍,動輒殺人。他酷好聲色,又好喝酒。
桀繼位後,為了控制局面,又將王都遷回斟鄩(今河南鞏義)。
地處東方的有施氏(今山東滕縣)在桀當夏王前,就反叛不臣服。桀因有施是一個小方國,首先就出兵東進,伐有施。為了殺一儆百,桀調集了上萬的軍力開向有施氏的族居地。
有施氏國小力薄,見夏王朝大兵壓境,首先表示請罪,願意臣服納貢。桀開始不準有施氏投降,一定要滅掉有施氏。
有施氏得知桀是一個好色之徒,就選了一個名叫妹喜的美女進獻請降。桀見妹喜生得美貌,大為高興。於是不再說要滅有施氏,罷兵帶了妹喜回到王都。
妹喜見王都斟鄩的宮殿陳舊,很不高興。桀為了討妹喜的歡心,下令在河南(今洛陽附近)「作傾宮、瑤台,殫百姓之財」(《文選·東京賦》注引《汲冢古文》)。
為了修建傾宮、瑤台,桀首先是搜刮人民的財物,然後征派民夫,調集奴隸動工修築。因為這座宮殿修得很高大,從地面往上看,有將傾倒的感覺,所以取名為傾宮。
在傾宮裡又用玉和石頭來建造了很漂亮的瓊室瑤台。修好了以後,桀就和妹喜遷往河南這個離宮中去居住。
當桀登上這座高大的傾宮時,十分高興,他和妹喜日夜在此飲宴作樂,俯視其下,感到他是在天上,就將自己比作是太陽,居天下之上,永遠存在。
當然,修建這座離宮的一切費用,都是從人民那裡搜刮來的,所謂「殫百姓之財」,就是說把平民百姓之財都搜刮殆凈。
人民在桀統治時期,實在不堪其苦,就天天指著太陽咒罵:「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尚書·湯誓》)。這是借著罵太陽來咒桀,意思就是:「這個太陽為何不快滅亡,我們願與你一同滅亡」。
桀勞民傷財,殘害人民,在諸侯、方伯中也引起了不滿和反抗。他為了控制這種形勢,就下令在有仍這地方(今山東濟寧)會見諸侯、方伯。
雖然許多諸侯、方伯懾於桀的武力,不得不前去赴會,但各自都懷有戒心。而桀召集有仍之會,一方面要顯示他是天子,仍有威力,另一方面要向諸侯、方伯們斂財,徵收貢物,供他揮霍。
但是「夏桀有仍之會,有緡叛之」(《左傳·昭公四年》)。有緡是夏王朝東部(今山東金鄉)的一個方國,有緡首領見桀是一個暴虐貪婪的國王,不等會散就先回國。
有緡氏的這一行動,激怒了桀。桀便率領參加「有仍之會」的各諸侯、方國出兵征伐有緡。
有緡國小力弱,當然無法抵禦桀。滅了有緡之後,桀將其財物、美女、人口盡數擄掠到王都。但是桀所作所為被各諸侯、方伯們看在眼裡,更加和夏王朝離心離德,叛夏的更多了。所以古書中說:「桀克有緡,以喪其國」(《左傳·昭公十一年》)。
自桀滅有緡之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桀的無道引起了眾叛親離,最後終於被商湯滅亡。
相傳夏王朝有個太史叫終古,是掌記事兼天象、曆法的官。見桀暴虐,又貪樂縱慾不理朝政,便多次向桀進言,勸諫要愛惜民力,不能這樣奢侈。
桀根本聽不進,反而徵發平民和奴隸在傾宮中修建一個很大的池子,裡面灌滿了酒,稱為「酒池」。還做了一隻綵船放在池中,使歌女在船中演奏「靡靡之樂」(《新序》)。又使許多青年男女奴隸在池邊載歌載舞地飲池中的酒,有所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之說(《韓詩外傳》卷四)。然後,使男女奴隸相戲。
桀與妹喜以及一些諛臣們通宵達旦地在此觀看和飲酒取樂,一個月都不出宮辦理朝政。終古又哭著苦苦勸諫,桀不但不聽,反而責罵終古是多事。
終古眼看桀如此下去,不久便會亡國,於是就逃出投奔商湯。
夏王朝有一個大夫叫關龍逄。他見終古勸諫桀無效,就手捧「皇圖」來到傾宮求見桀。「皇圖」也稱作「黃圖」,是古代王朝繪製有帝王祖先們功績的圖,給後代帝王們看,以便效法祖先們治理國家。
關龍逄捧去的「皇圖」繪有大禹治水和塗山大會等圖像,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樣節儉愛民、薄衣食、惜民力,才能得天下諸侯的擁戴,才能長久享國。若是像如今這樣揮霍無度,任意殺人,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
桀對這樣忠言很感逆耳,不僅不聽,反而將關龍逄殺害,下令將皇圖焚毀。還警告朝臣們說,今後再有像關龍逢這樣的人來進言,一律殺頭。於是賢臣絕跡,言路斷塞,桀愈加驕橫暴虐。
夏朝末年,活動在東方地區的商國,逐漸強大起來。大約在公元前1750年至1700年之間,商湯起兵伐桀滅亡夏朝。
夏朝從禹建國起,到夏桀滅亡,共有471年左右的歷史。有的史書中說是432年。我們知道,夏王在位的時間多是傳說記載,又各說不一,故難以看出確實之年代。如果471年之說與432年只說都可靠的話,則相差的40年,可能就是后羿和寒浞代夏的40年。
《夏商史話》連載01 02 03 04 0506 0708 09
本文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中國讀本系列之《夏商史話》,作者為孟世凱先生,1935年4月出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好書推薦
(添加客服微信:17625963264,可以貨到付款)
相关参考
大家好,今天小編繼續為大家帶來十字軍東征第四期,戰爭·下。,1190年6月,第三次東征大軍中最強大的聖神羅馬帝國軍隊的統帥腓特烈一世馬失前蹄,淹死在薩利弗河。,這個消息傳回歐洲眾人皆驚,對東征疑慮重重
中國歷史上三個亡國妖女,分別是夏朝末年的妹喜、商朝末年的妲己和西周末年的褒姒。她們是中國男權政治話語的最大犧牲品,並且由此開始了女人亡國史的漫長歷程。此外,從西施、趙飛燕姐妹、貂蟬、楊玉環、到明末的陳
中國歷史上三個亡國妖女,分別是夏朝末年的妹喜、商朝末年的妲己和西周末年的褒姒。她們是中國男權政治話語的最大犧牲品,並且由此開始了女人亡國史的漫長歷程。此外,從西施、趙飛燕姐妹、貂蟬、楊玉環、到明末的陳
元朝和清朝為什麼不算亡國滅種?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流傳很廣泛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而流傳更廣的一句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數千年不曾斷裂,
元朝和清朝為什麼不算亡國滅種?這和古印度古埃及有什麼區別?,流傳很廣泛的一句話是,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中國。而流傳更廣的一句話是,世界上只有一個民族的文化數千年不曾斷裂,
風起草原,雪落大漠,我是義成,一個亡國的公主。翻動史冊,我想看看我在史書留下了怎樣的筆墨,《隋書》《資治通鑒》也曾留下我的身影,我是一個女人,大隋卻把國家的使命硬架在我瘦弱的雙肩。我雖不是金枝玉葉,但
崇禎——朱由檢,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按照慣例,亡國之君免不了要遭到後世的指責,比如夏桀、商紂、隋煬帝、宋徽宗等。但是崇禎皇帝卻是個個例,他甚至得到了某些同情和肯定,就連李自成都說「君非甚暗」。公元1
說起皇后,一般都會讓人聯想到富貴無憂的生活。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些皇后的日子可不好過。比如亡國皇后們就是如此,甚至還被人汙蔑為紅顏禍水,將國家的悲慘命運歸結為她們。宋欽宗的皇后朱璉無疑就是
五代十國時期,戰火紛紛的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三個名叫「花蕊夫人」的女子。她們貌美如花、能詩善賦,然而最終卻被後人加上了「女色亡國」的罪名,這是為什麼呢?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經歷了大唐盛世,中國歷史進入
秦滅六國以後,秦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呢?秦滅六國之戰即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并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之下,從公元前230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