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Posted 苦行
篇首语: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
印度耆那教之二:耆那教的教義與經典(1)教義與學說 耆那教的世界觀是自然神論與萬物有靈論,他們認為神並非宇宙的主宰,亦非創世者,原始物質與個體靈魂均自生不滅,唯有抑制情慾,過苦行生活始能得到解脫。同時又認為不僅人,而且各種動植物以及無生物均有靈魂,靈魂與實體結合在一塊,但其居所由其" 業" 決定上升或是下降,所以唯有苦行禁慾,始能得到解脫,其教義即圍繞此論點而展開。 耆那教的教義為" 七諦說" ,即靈魂,非靈魂、注入、束縛、排斥、寂靜、解脫。該教認為,宇宙萬物由靈魂與非靈魂構成,靈魂分兩類,一類受物質的束縛,一類不受物質的束縛,亦即獲得解脫的靈魂。受物質束縛者又分為活動的靈魂與不動的靈魂。活動的靈魂有六,即人、獸、蜂、蟻、蟲、植物,其順序依感覺器官之多少排列。為防止殺生,所以耆那教信徒出門時,需帶一把掃帚,掃去地上之蟲蟻,口罩紗布,防止飛蟲進入。不動的靈魂存在於地、水、風、火四大元素之中。該教信徒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即達到靈魂不受束縛,進入永恆的、自由的境界。 該教認為" 非靈魂" 分為定形的物質與不定形的物質兩類。定形的物質由原子及其複合體構成。原子是永恆的,不可分割的實體,其活動能造成性質不同的物體,並能相互整合而成複合體,成為形狀不同的宇宙萬有。不定形的物質包括時間、空間、法與非法。時間與空間是原子及其複合體活動的場所;法是活動的條件;非法是靜止的條件。耆那教的這種靈魂觀說明其宇宙構成模式尚處於蒙昧狀態,將精神與物質均視為實體,並且一切物體均有靈魂,所以人不能傷害一切物體。 耆那教也繼承了婆羅門教的" 業報" 思想,通俗的說" 業報" 就是人的行為及其對靈魂所產生的影響。該教還提出" 業" 是一種特殊的微小的不可見的物質,它能依附於人的靈魂,成為獲得解脫的障礙,此依附性稱為" 注入"。" 業" 為前生所定,並" 注入" 人的靈魂,決定著今生的一切,並隨人的靈魂而移動,從而形成了對靈魂的" 束縛"。人慾獲得解脫,應阻止業" 注入" 靈魂的方式,即不作引起" 注入" 的行為,並" 排斥""注入"。所以達此目的最好的方法是自我剋制,不僅可防止新業報之" 注入" ,而且可擺脫舊" 業報" 之" 束縛"。耆那教修行的最終目標是達" 寂靜" ,獲" 解脫" ,所以要" 排斥""業" 的注入與束縛。達此目標的方法有二,即" 五戒" 與" 三寶"。" 五戒" 為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姦淫、不存私財,這是最低的要求與戒律。其獲解脫的積極方法為持" 三寶" ,即正信、正智、正行。正信是完全相信大雄及其教義;正智是對其教義要有正確的理解;正行,除嚴格遵守五戒外,還要持守禁欲主義,要求放棄一切人生之享樂,實行嚴格的苦行主義。 內在的苦行包括懺悔、謙恭、打坐及抑制情慾;外在的苦行包括各種自我剋制,以達" 寂靜" ,滅情慾,獲" 解脫" ,從而悟" 七諦" ,成為覺悟者。外在的自我剋制的形式要求極為嚴格,有些近似體罰,對衣食住行均有苛刻的規定。如不剃頭而將頭髮拔光;舉手站立或一足站立;睡於荊棘之上或牛糞堆上;在飲食方面除不吃魚、肉外,有的苦行僧還吃牛糞、鹿糞、樹根、樹皮;在衣著方面有的完全裸體,有的僅著革、樹皮或著鹿皮。 總之他們認為,只有苦行才能有望排斥" 注入" ,解除" 束縛" ,以達" 寂靜" ,獲解脫。 七諦說概括了耆那教的教義、修行方法與追求的目標,也闡明了其宇宙觀與人生觀。在大雄之後儘管多次分裂,但其教義與苦行並無根本分歧,正是由於其苦行主義的特徵,使一般人難以接受,以致在傳播上受到局限,而以中道思想為中心的佛教則受到了較普遍的接受。同時,它徹底繼承了婆羅門教的靈魂轉世、因果報應、輪迴業報的思想,並將禁慾與苦行視為獲解脫的最後途徑,這不過是一種悲觀厭世、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但是耆那教的教義的產生與流傳有其積極的一面。他們反對祭司貴族居最高等級的種姓制度與婆羅門教,以反對殺生對抗其祭祀萬能,以耆那教經典否認吠陀經的神聖,以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至上的等級制度,認為四種姓是人為的劃分。這些思想打破了婆羅門教所公開宣布的人與人不平等的觀點,和佛教一樣,在人類思想史上開闢了一個新時代,宣揚了人類的平等觀。 同時,該教也是最早提出原子論思想的宗教之一,肯定了相互對立的原子運動是構成其複合體的動力,複合體的外表與性質的不同又成為千姿百態的宇宙萬物。這一樸素的唯物論打擊了婆羅門教的種姓說。從而啟發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新途徑。
(2)經典 耆那教最古之經典《普伐》,現已失傳。保留至今最古的經典是白衣派的《安伽》(意為教法的肢體)共12部,故又稱" 十二支" ,但目前保留下來的僅11部,據說它是在公元前4 世紀(大雄去世後200 年)於華氏城第一次結集中編成,至5 世紀中葉在伐臘毗第二次結集中編寫成文。其語言文字為阿爾沙語內容主要記載了大雄的生平,以故事、比喻和寓言的形式宣講教義與戒律。但天衣派認為古老的經典早已失傳,《安伽》純系偽造。天衣派的經典為《四吠陀》,這四部分的內容是:①大雄的傳說;②宇宙結構論;③戒律和儀式;④著名的哲學著作。據傳是2 至3 世紀編成,以梵文書寫。 天衣派與白衣派雖各有本派經典,但對天衣派教主烏瑪斯瓦底(約公元135-219年)所著的《真理證得經》(又譯《入諦義經》)及其注釋均認同。 該經詳細闡述了耆那教的" 七諦說" ,被視為了解事物真正本質的手冊。溫特尼茨曾評論說:" 甚至在今天,這部著作仍然被所有的耆那教徒在寺廟和家庭中誦讀,他們認為通過誦經可獲得最大功德,勝似戒齋禁食一天。這部著作及本人對它的解釋充分論述了耆那教的倫理學、邏輯學、心理學、宇宙結構學和本體說,這些論述可能與最早的經典" 十二支" 一致,尤其是與第六支(關於戒律的內容)一致,所以直到今天都把它作為耆那教概要的代表作,用以為教徒們服務"。
此後,直到中世紀白衣派與天衣派各有其本派撰寫的經典,白衣派的經典有《儀軌經》,約成書於5 世紀;《六派哲學概述》成書於8 世紀;《史詩》與《他宗三十二頌之鑒評》約成書於12世紀。天衣派的經典有《五原理精要》和《教義精要》,約成書於3 世紀。
相关参考
和尚不結婚是佛教基本教義的體現。佛教的教義總的來說有四個方面,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這四點統稱為「四諦」。而所謂的苦,就是人在沒有悟道之前,執著於六道輪回之間(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再天、人、阿修羅、
和尚不結婚是佛教基本教義的體現。佛教的教義總的來說有四個方面,即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這四點統稱為「四諦」。而所謂的苦,就是人在沒有悟道之前,執著於六道輪回之間(佛教認為一切眾生都再天、人、阿修羅、
印度耆那教之三:耆那教的衰落耆那教與佛教都興起於公元前6世紀。"耆那"意為勝利者,亦為該教24代祖的共同稱號。自古印度開始直到孔雀王朝,耆那教因一直受到歷代國王的支持和庇護,而不斷擴大和發展。到公元前
印度耆那教之四:近代的耆那教耆那教最初的活動中心是恆河流域,公元前3世紀,由於摩揭陀地區12年連續發生災荒,於是耆那教開始由北南移,轉移到南印度德干高原和西印度地區。公元1世紀左右,它分裂為天衣派和白
...们会在生命快要到心头时进行绝食,寻求新的“重生”!耆那教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
由教義之爭到教會分裂——試析基督教早期不同教派之間的宗教爭論
自君士坦丁皇帝承認了基督教在羅馬一拜占庭世界的合法地位年後,經過80余年的斗爭,基督教終於在狄奧多西大帝時期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由於帝國政府對人民實行強制性改宗基督教的政策,使得在拜占庭統治下的、有着
由教義之爭到教會分裂——試析基督教早期不同教派之間的宗教爭論
自君士坦丁皇帝承認了基督教在羅馬一拜占庭世界的合法地位年後,經過80余年的斗爭,基督教終於在狄奧多西大帝時期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由於帝國政府對人民實行強制性改宗基督教的政策,使得在拜占庭統治下的、有着
大S女兒「公主坐」得到關注,才6歲就氣質出眾,網友:真正的教養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今
為什麼蘇聯、東歐國家執政黨領袖出現了嚴重問題?關鍵在於這些國家執政黨領袖更換和權力交接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前蘇聯、東歐國家執政黨領袖更替過程及權力轉換有以下幾種情況:1924年1
教俗之争是一条贯穿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红线。层层分封的封建关系造成了世俗政权的严重盘据和闭塞状况,然而以罗马教廷为中枢的上帝教会却始终想要竖立金瓯无缺的基督王国。教权与王权辩说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