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兩者為何會在東漢朝廷輪番上演
Posted 宦官
篇首语: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兩者為何會在東漢朝廷輪番上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宦官專權,外戚干政,兩者為何會在東漢朝廷輪番上演
所謂「宦官」,顧名思義,就是封建時期統治階層的內侍「家奴」,至於「外戚」,則是帝王的「母族」或者「妻族」。那麼宦官專權以及外戚干政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這兩者的實際權力逾越皇權,脫離了封建「皇權」的制約,甚至於反制皇權。
使得原本在封建時期至高無上的「皇權」受到制約,被宦官或者是外戚所掌控,歷史上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但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單獨出現。畢竟封建時期的統治者也不傻,即便出現了皇權被逾越的現象,也都會很快的就加以治理,從而保證皇權的穩固,
可是在東漢時期,東漢朝廷卻儼然是一副外戚干政與宦官專權輪番上演的模樣,皇權幾乎一直都處在被壓制的局面,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東漢皇帝多是幼主即位
首當其衝,就是東漢皇帝的年齡問題,眾所周知,從漢和帝劉肇開始,東漢的皇帝在即位之時的年齡普遍偏小。
而年齡偏小也就意味著實則還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就是無法親政,那麼勢必就需要輔政大臣的輔助。
可輔政大臣畢竟不是統治階層,在封建統治者的心中,即便跟大臣再親,大臣也終究是外人,所以在一些重要政治事務的決策上,往往也都會需要另外一個人來代為決策。
這個人,便是皇帝的「母親」,即「太后」,這也就意味著不管輔政大臣的權力再大,可真正能夠代表皇權的,其實還是「皇帝」的母后,繼而等皇帝年齡到了之後,皇帝的母親便可以把皇權重新交付給皇帝自身。
歷史上那時不時就會發生一次的「太后垂簾聽政」的案例,所表達的就正是這個意思,從而為「皇權地位的穩固」提供保障。
然而問題就在於「太后」畢竟久居「後宮」不問政事,在朝中的影響力基本為零,突然來個臨朝聽政就是好事么?不見得,因為其根本就無法真正的掌控朝廷大局。
這也是封建時期的統治者在上任之初都會大刀闊斧的整頓朝政的主要原因,為的就是能夠最大化地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那麼又該怎麼辦呢?無他,太后只能是求助於自己的「娘家人」,畢竟不管怎麼說,「太后」雖然實際影響力在朝中不大,可人家身份擺在那裡。
所以其娘家人在朝中一旦有了太后的支持,那麼影響力必定會突飛猛進,形成一股絲毫不弱於「皇室宗親」的勢力。
「外戚干政」的現象也正是因此而形成。
皇帝借宦官奪回皇權
那麼再說「宦官專權」,相信大家應該都清楚,宦官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家奴,其自身其實是沒有什麼權力的,其所有的權力也基本都是來源於「皇權」,那麼又為何還會形成逾越皇權的現象呢?
有且只有一種可能,就是「宦官專權」的背後其實是有著「皇帝」的支持,皇帝為了能保證皇權,所以才刻意地賦予宦官實權,從而達到借「宦官」奪回「皇權」的政治目的。
就好比明朝,雖然明朝時期宦官專權現象一個接一個,可明朝時期的宦官專權實則卻是皇權意志的體現,從始至終基本都沒有能真正逾越皇權的宦官。
就好比明朝宦官劉瑾,他的死便足以證明明朝宦官專權的實質,無非也就是皇帝一句話的事。除此以外明世宗朱厚熜稱帝之初就大刀闊斧的打擊宦官的案例也足以證明。
東漢時期的宦官專權現象其實也同樣如此,區別就是明朝宦官專權是為了制衡「內閣」,而東漢則是為了制衡「外戚」。
大家想啊,東漢皇帝多是幼年稱帝,而且即位之初沒有辦法親政,朝政大權基本都是在其「母族」的手上。
也就是說,東漢皇帝在年幼稱帝之時,其實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之位,然後就什麼也沒有了,身旁最親近的,也就只有「宦官」。
繼而等皇帝成年,有能力親政之時,如果那些「外戚」已經長成大樹,也就是外戚干政的形勢已經成型,不願意交權的話怎麼辦?
這些皇帝所能依靠的也就只剩下了宦官,故而也就只能是想方設法的提升「宦官實權」,然後由宦官來助勢單力孤的皇帝奪權,確立皇權地位。
如此一來,待宦官權勢得到發展,形成宦官專權的現象之時,外戚干政的現象自然也就受到了打壓,而「皇權」也就得以藉助「宦官」而保證統治地位。
當然,這其中還存在一個很必要的條件,也就是「皇帝」能夠真正的掌控「宦權」,一旦「宦權」脫離了控制,勢必就會出現如同秦朝宦官「趙高」那樣的「弒帝篡權」之舉。
結束語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東漢時期之所以會發生宦官專權與外戚干政輪番上演的情況,其本質實則就是一場皇權與世家豪強的政治博弈。
為了保證皇權,從而有了「外戚干政」,同樣是為了皇權,又有了「宦官專權」,如此往複。
而東漢所缺的,其實就是一個平衡各方勢力權力的平衡點,僅此而已。
相关参考
汉代朝廷两大奇观,外戚揽权与宦官干政堪称正版,士人产生大分化
汉代的朝廷政权,在权力上构成两大奇观:一是外戚揽权,另一是宦官干政。如果可以给皇朝贴标签的话,这两大奇观就有资格充当汉王朝的标签。以后的朝代,也有外戚和宦官翻浪头的,不过都不是正版,乃是对汉王朝的翻刻
大明宦官之流宦官專權導致皇權衰落的事情在各朝各代都存在。明朝時期的宦官專政更是達到了頂峰,甚至還出現了宦官征戰的現象,同時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清朝,卻不曾出現宦官干政的局面。兩者同為一種官職,差距卻
說起中國近代史,更多的是令人屈辱的歷史。特別是,每每看到國外列強瓜分中華大地,大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史實之後,更是讓人捶胸頓足,生氣不已。大清政府為中國簽下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是一條接一條。今天,讓我們來
說起中國近代史,更多的是令人屈辱的歷史。特別是,每每看到國外列強瓜分中華大地,大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史實之後,更是讓人捶胸頓足,生氣不已。大清政府為中國簽下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是一條接一條。今天,讓我們來
文:爭鋒文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後期,齊國於公元前286年滅亡宋這一歷史事件給其他五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恐懼。秦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相約韓、趙、魏、燕四國大舉攻齊,並最終在燕趙之相樂毅的帶領下大敗齊國
文:爭鋒文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後期,齊國於公元前286年滅亡宋這一歷史事件給其他五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恐懼。秦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相約韓、趙、魏、燕四國大舉攻齊,並最終在燕趙之相樂毅的帶領下大敗齊國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史,凡是出现社会大动乱的朝代,无一例外的是因为皇权被臣僚所操纵,尤以外戚和权臣擅权祸国最烈。”(郑志峰:《赵翼论皇帝与皇权》,《北方论丛》,2008年第5期)外戚、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均
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但是,他也是劉邦的子孫,確切地說他是劉邦的九世孫。劉秀沿用漢朝的國號,是有當時的歷史原因的。首先,他們的大漢王朝被外戚派的王莽給篡奪了,姓劉的江山變成姓王的了。這個時候王莽當了皇
为什么汉朝有外戚乱政,没有宦官乱政呢?因为我知道汉朝因为外戚问题相当头大但是为什么没有宦官扰乱政治呢?外戚掌权,皇帝不满,结合宦官诸外戚,造成宦官弄权。顺序是这样的:皇帝幼年即位>外戚干政>皇帝结合宦
乾隆初年,奏事太监为秦、赵、高三姓。奏事太监是和朝廷政务发生关系的主要群体,乾隆皇帝这么做,是为了自儆,时刻牢记秦朝太监赵高指鹿为马,揽权乱政的教训。乾隆皇帝待太监极严,之后凡是可能参预奏事或者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