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故事

Posted 战国 太子 太子丹

篇首语:宁叫钱吃亏,不叫人吃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故事

2、春秋战国 第12节 受制于秦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的故事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故事

战国策里的这篇文章,翔实叙述了燕太子丹从逃离秦到寻刺客谋害刺杀秦王之事,以及失败后,燕灭亡的整个过程。

燕国太子丹作为人质被扣留在秦国,却看到秦王的暴虐和野心,于是逃回燕国。秦叛将来到燕国恳请收留,太子丹不忍拒绝,太子老师劝言收留樊将军只会招来秦国责怪,应该拒绝。可太子丹没有听从。太子丹求计于田光,田光以死举荐荆轲。荆轲于是谋划刺秦之事。荆轲提出需取悦秦王,因此要求燕国肥沃之地地图,和叛秦樊将军首级。太子丹收留樊将军不忍加害。荆轲亲自游说樊将军,言将亲手用匕首刺死秦王,只是需要将军配合,樊将军得知是为了杀秦王,遂把剑自刎献上首级。

荆轲在燕等待友人同行,太子催促,荆轲诀别好友义士,带着地图,首级上路。至秦殿,秦舞阳畏惧,荆轲镇定自然,然刺杀秦王之时被其挣脱,追而不得,最后寡不敌众,刺杀失败而死在秦殿。荆轲虽死,秦王震怒,派遣大军攻打燕国。燕王联合它国对抗,然而战败,和燕太子丹逃至辽东。有人献计杀太子丹献秦王以保命。燕王从之。然而燕太子丹死,秦军却没有停下攻击。燕王亡,燕国灭亡。荆轲好友高渐离,常击筑而歌送别荆轲,闻荆轲死,决意替之,伺机杀秦王。高渐离接近秦王,用筑击打秦王,失败,也被杀了。

秦始皇嬴政燕国太子燕丹的关系

赢政的父亲子楚曾为赵国人质,赢政出生在赵国,年少认识燕国的太子丹,相交关系甚好。赢政年幼父亲还没什么权势都仰仗赵国商人吕不伟照顾,母亲又是歌姬,赢政在太子丹面前是有些自卑的。

太子丹父亲虽然为燕国国君,然而燕国并不强大,太子丹人在异国,命运难测,同样可怜。两个在赵国的少年渐渐有了深厚友情。可是时局变化莫测,赢政父亲被吕不韦扶持,回秦国当上了国君。赢政也随之回到自己国家。三年后父亲去世,母亲和叔父扶持自己当上了秦王。赢政深知政治的残酷,深知弱肉强食的道理。秦王努力治理国家,使秦国强盛,并且乘机灭了赵国以报自己当年寄人篱下之仇。

太子丹回燕国却并没有那么有能力。他的父亲懦弱无能。他自己也没有赢政那般强悍。等到秦国强大,燕国为保和平又把太子送给秦国当人质。太子丹和秦王赢政是旧相识,你们以为赢政会看这一情分上善待太子吗?大错特错了。赢政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有传他父亲是吕不韦,即使误传,赢政在吕的言传身教下早已是唯利唯权的奸诈狠绝之人。赢政出生在一个只有利益的家庭环境里,一段毫无利用价值的友情算什么呢?何况他是野心蓬勃的狼虎之人。他非但根本不在乎过去情谊,因为这个情谊没价值反而羞辱太子丹提醒他别忘了自己的身份。由此,两人只能是从友情变成仇敌的关系。

春秋战国 第12节 受制于秦

  马陵之战,魏军损失惨重,魏国的国力受到严重影响,军力受到致命打击,以此为转折点,魏国开始走了下坡路。> >   相反的是,商鞅离魏去秦实行变法,让秦国强盛起来,成了魏国的掘墓人。> >   所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惠王也不是没有大志,也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想由霸而王,但他文失商鞅,武失孙膑,弱己强敌,改变了魏国的命运。> >   一把好牌,没支配好,那就只能赌输出局!> >   商鞅在秦国做了相国,随着秦的强大,想要东进中原,必然先涉及近邻韩、魏。韩是弱国对秦比较恭顺,魏在三晋最强,有时和秦叫号,商鞅又心里总是对魏存有怨恨,所以就把打击目标选在了魏国。商鞅敢打魏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庞涓死了,他有了胜敌的把握。> >   于是他向秦孝公建议:秦和魏是邻国,早晚必战。现在魏被齐打败,军力一时难以恢复,正好乘机伐魏。孝公就以商鞅为大将,公子少官为副将,率兵五万伐魏。> >   魏国反映也很迅速,派公子为大将,也率兵五万来救西河,大军驻扎在当年吴起修筑的吴城。> >   商鞅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关系最好,情同手足,“铁哥们”一对。要说这世界上,最可贵的是朋友,最可怕的还是朋友,朋友利用朋友的友情骗朋友,上当率那时相当地高。朋友利用朋友的信任给朋友挖陷阱,中计率也是相当的高。> >   这不,庞涓刚骗了孙膑,现在又轮到商鞅骗公子卯了。> >    商鞅了解公子卯,比较实在,就对他使诈。两军相对,商鞅给公子卯写了封信,意思是咱们哥俩这么够意思哪能刀兵相见,在玉泉山见个面喝顿酒讲和算了。可把 公子卯乐坏了,军队没做任何准备,以为在自己的防区里会宴也不会出什么问题。结果商鞅早调完兵设好伏,两人酒桌上谈笑之间,商鞅突然翻脸把魏军主将公子卯 俘虏了,然后用降军骗开吴城城门杀的魏军大败。商鞅带兵乘胜追击,越过西河,直逼魏都安邑。魏国没办法,割让了河西五城向秦求和,这才结束了这场战争。> >   魏惠王苦心经营,就是国强不了,仗打不赢,国无良相,兵无良将,屡屡败军失地,搞的焦头烂额。思来想去,对魏国威胁最大的就是强秦。河西一丢,安邑就在秦军的脚下,为了躲避秦军的兵锋,加大防守的战略纵深,只好迁都,就把都城迁到了大梁,所以这以后的魏国也叫梁国。> >   也是报应吧,庞涓欺骗了孙膑得个乱箭穿身的下场;商鞅骗了公子卯后来得了个五牛分尸的祸报。> >   魏国的国势从此衰落了。> >   魏国走了下坡路,挨打的机会就更多了。秦的相国公孙衍又继商鞅之后。率军伐魏,魏的名将龙贾被擒,魏军被斩首四万五千,惠王无奈,又割让河北十座城邑求和,再次受到严重打击。> >   惠王屡次在战争中败北,每次失败都使魏国“一场秋雨一场寒”,所以惠王很急,想急于改变这种状况。强国之要在治政,治政之要在得人,这个道理惠王是懂的。所以惠王又下决心广揽人才,图治求强。> >    他招揽人才的手段主要是谦恭的礼节和优厚的待遇。相继邹衍、淳于髡、孟轲都来到魏国。惠王说:我没有才能,军队多次遭受挫折,太子被俘,将军战死,领土 丧失,国家空虚,沾污了祖宗先人创下的业绩,愧对祖先的宗庙社稷,让我感到羞愧和耻辱。先生们不远千里屈尊来到魏国,我相信你们有强魏良策。> >    魏惠王虽然诚心招贤,问题是找非所用。惠王急于招用的是统帅人才,可是来的这几个人都是做学问的人才,不是治国统兵的拔尖人才。所以惠王的努力收效不 大。其实这次招才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眼睛向上,向外,盯住了名人,尤其是国外的名人。而真正有用的治国人才,往往都是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 >   惠王兢兢业业地努力了三十六年,没能改变魏国从辉煌走向颓势的状况,带着不屈、不解和不甘走了。他的儿子魏襄王继位。> >   魏襄王,一个心强命不强,志大才疏的君王。> >   襄王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赵国、韩国在彭城相会,约定相互尊称为王,不但自己从此称王,还追尊父亲魏惠侯为魏惠王。> >    从史料记载看,襄王的能力不是太强,孟轲就有点瞧不起他。当时惠王请来的这帮人才还都在。有一次襄王召见孟子,孟子离了襄王私下对人说:远看他不像个君 主,近看他缺乏威严。他突然问我:如何能平定天下?我说:只有统一了才能平定天下。他又问:那谁能统一天下呢?我说:不爱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他就又 问:不杀人谁会归附呢?我说:天下没有想不归附或执意不归附的。君王知道稻苗吗?七八月间天气干旱,稻苗就会枯黄。可是只要浓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稻苗又 会勃勃生长。假如治理天下能像这样顺应规律,谁会反抗,又有谁不归附呢?> >   这样的对话就看出,两人都属于不着边际,不知其所以然,可见当时魏国的状况只是维持,已不是创业。> >   在襄王上任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魏国参加楚、赵、魏、韩、燕五国联军伐秦,进攻函谷关,结果被秦军打的大败。> >   当时正是张仪在苏秦死了以后大搞“连横”的时候,来到魏国对襄王忽悠,襄王又归顺了秦国,站在了强秦的旗下。> >   公元前314年,魏国又脱离了秦国,也就惹怒了秦国,秦国发兵进攻魏国,并占领了魏的重要城邑曲沃。后来因为外交需要,又把曲沃归还了魏国。> >   襄王统治期间,魏经常是处在“合纵”与“连横”的摇摆之中,“合纵”了就叛秦,叛了就挨打,挨打就割地求和,和了就在“连横”中做秦的马前卒。甚至为了改善和维持与秦的关系,用张仪在魏国为相国。可见襄王对魏是无所作为,对秦是无能为力,对其他诸侯国是无可奈何。> >   公元前296年,魏襄王去世,他的儿子魏昭王继位。> >   魏昭王在位,魏国的国力和影响力继续下降。> >   刚上任,秦就给魏来了个下马威,派国尉司马错带兵攻打襄城,魏国再次战败求和。第二年,再次与秦发生交战,再次败北。> >    屡战屡败,没奈何又只能屡败屡战。公元前293年,韩国联合魏国进攻秦国,名将公孙喜做联军总司令。秦国派白起应战。那时白起还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 白起出奇制胜,在伊阙打败了韩魏联军,俘虏了公孙喜不说,还占了魏国五座城池,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这一仗打出了白起的威名,从此让他的对手闻风丧 胆。韩国和魏国损失惨重,从此战争能力大大下降。

相关参考

少年即位的秦武公,睿智英武,确立秦国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正确方向

自公元前900年,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秦为附庸立国后,至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降刘邦,秦亡,秦国历经38君695年。在秦国的历史上有为之君辈出,后人津津乐道于秦襄公、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

其实是燕太子瞎折腾无实际意义 荆轲刺秦王意义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让我们敬佩的英雄和很多让我们感叹的故事。荆轲刺秦的故事是我国战国历史上最重要也最受争议和关注的一个事件。我们都知道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就是秦国,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的形势已经确定,而荆轲以一...

其实是燕太子瞎折腾无实际意义 荆轲刺秦王意义

...在这个时期有很多让我们敬佩的英雄和很多让我们感叹的故事。荆轲刺秦的故事是我国战国历史上最重要也最受争议和关注的一个事件。我们都知道战国末期最强大的就是秦国,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的形势已经确定,而荆轲以一...

600字历史故事

1.求一个历史小故事,600字左右,,要快战国时期,秦王想独霸天下,派兵向燕国逼近,燕太子丹万分恐慌。流落到燕国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对自己的恩德,准备赴汤蹈火,刺杀秦王。怎样才能使秦王接见自己呢?他苦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 历史走向又有什么不同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荆轲刺秦是选自我国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一段历史真实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燕国的荆轲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受燕太子丹的命令,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朝咸阳去刺杀秦始皇,却在刺杀

楚国舍弃了大片边境领土

垂沙之役,既是齐、韩、魏联合起来制楚的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也是因太子横亡归导致秦、楚关系破裂的直接后果。由于楚怀王对外政策举棋不定,终于酿成了孤立无援、被动挨打的局面。《荀子・议兵》说:楚人鲛革、犀、兕

战国策记载的是什么时期的历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王羲之能够抱得美人归的主要功臣? 王导

王导,出生于当时十分显赫的家族琅琊王氏,东晋初年的丞相,历仕过三代皇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一度权倾朝野,宅心仁厚,性情温和,为人颇有远识,极具政治才干。此外王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

明朝时期的 ”抢人头”,战斗民族的悲哀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改革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首创首级军功制,即为其变法中的「”奖军功”。《汉书》载:「”商君(商鞅于秦有功,被尊为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战国七雄中本是楚国最强,为何最终称霸的却是秦国

楚、秦两国的恩怨,说来实在话长。历史上就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预言者便是一位在史册中以“南公”留名的楚人,预言的时间,就在楚怀王客死咸阳之后,距离秦亡近百年。公元前226年,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