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Posted 司马相如
篇首语:黑暗带来恐惧。知识可以点亮你,驱逐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魏晋历史上名士调侃司马相如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读《世说新语》,发现作者经常借时人之口调侃司马相如。比如,在《任诞》里有这样的叙述:王孝伯(王恭)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刘孝标注云:“言阮皆同相如,而饮酒异耳。”类似的叙述大概出现了三次。仔细分析,确然事出有因:魏晋那一帮林下诸贤,虽然和司马相如一样,都相当能闹腾,但在骨子里或许是真的瞧不起司马相如。
将两汉的文人墨客都从棺材里揪出来晒晒,也就司马相如一人,可以和魏晋的古惑仔们有得一拼。于是,司马相如可能非常不幸地成了魏晋名士们的“出气筒”。司马相如玩过著名的私奔,这在儒家子弟的眼里,属于“恣情任性”和“倜傥放荡”的不检点行为。而在魏晋名士们的眼里,此举纯属小儿科。阮籍的做法是,居丧期间勾引邻家美貌少妇,且是有夫之妇,简直惊世骇俗,分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还一下子成了时尚达人(《晋书》评曰:达而无检)。此类事例甚多,人所熟知,不待详引。
司马相如不但嗜酒如命,还自己酿过酒,当过酒馆的店小二,这叫什么?叫“嗜酒荒放”。可是,魏晋名士们对此依然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司马相如嗜酒,只是寻常的“杯中之好”罢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贪杯,他心中没有须酒浇释的“垒块”。这种情绪在后人的诸多注释中多有出现,比如鲁迅先生就曾揭示过。而竹林七贤的嗜酒,其背后有着政治高压下的穷途末路之心态,醉酒,是他们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司马相如有过在宫殿里脱裤子撒尿的“劣迹”,还被廷尉抓了现行,告以大不敬之罪,算起来也是潇洒裸一回了。可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澄就是不买账,他以实际行动予以反击:当着一帮子文武百官的面,全裸爬树抓喜鹊(解衵脱衣上树、裸形扪鹊),还跟市井卖帽子的老婆婆调笑,甚至直呼父亲的字。
司马相如的“劣迹”,饱读诗书的王澄不可能不知道。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前者是偷偷摸摸,后者是光明正大,前者是“宵小之行”,后者是公然结交宵小,前者是袒露身体,后者不光袒露,还对父亲构成大不敬。变本加厉至极,近乎不耻了。难怪当时的“士庶莫不倾慕之”。司马相如再怎么闹腾,汉武帝始终也没严办他。以刘彻数十年执行刑罚之酷(独尊儒术是面子功夫),司马相如能仅以身免,说明了什么?后人将其归于弄臣之列,赵炎以为,恐非空穴来风。弄臣之弄,即玩弄之弄也,说白了,你司马相如不过是刘彻的开心果而已,没怎么把你当盘菜。那么,这一点,司马相如自己知道吗?完全明了。据史载,他常说笑话逗刘彻开心,奴才之面孔昭然若揭。有一顶帽子叫气节有亏,给司马相如戴,尺码恰好合适。
再看魏晋诸名士,无论在朝在野,皆是朝廷的反对派和对立面,抵触与不合作,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气节一条而言,他们瞧不起司马相如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另外,姓氏上的渊源,或许也构成了魏晋名士对司马相如的排斥。虽然司马相如是成都人,而司马懿是河南温县人,八竿子扯不到一块儿。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即周宣王执政时期官拜司马(管辖军政和征战的官职)的程伯休父(《通志·氏族略》)。因此,司马氏主政的朝廷对司马相如其人其文推崇备至,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群体极力调侃司马相如,借以讥讽当局和当局的奴才们,就存在可能了。历朝历代,有才的奴与有才的人之间的斗争,莫外如斯。
相关参考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张季鹰即张翰,吴郡即今苏州人,出自江东大族,为人放旷不羁,纵情使性。加之张翰
265年,司马懿孙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南北。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晋武帝并非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是靠着爷爷老子夺的江山。只不过他的对手比他
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人们喜欢在祭祀、百礼之会上斟上酒。到了魏晋南北朝,在文人的追捧下,酒文化也悄然发生着本质变化,它的脚步迈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趣的是,魏晋南北朝名士们还把饮酒当成
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门阀世族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门阀世族在东汉中叶已经把持垄断了仕途;曹
清谈是两晋的特产。哪个人不会清谈,就像现在不会打高尔夫球一样,进不了上流社会。名士们举办高级沙龙,娱乐活动主要就是清谈。清谈到底是什么呢?一般都是谈哲学问题先来说说清谈的形式。人数:两三个、七八个或者
前言不论正史、野史或者小说都提到过,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能教出这么优秀的弟子,那么老师也必定是个有着大学问的人吧?是的,据说司马徽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人人皆知,用来比喻连猪也能看得出来的目的,起源于三国魏晋时期——司马昭逼死皇帝的故事,那么司马昭到底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作为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翻阅了各种野史
1.魏晋时期历史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陶潜),当时的书法艺术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任官吏最重要的一项制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肇始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由尚书陈群首倡,其间虽经损益,然至隋文帝开皇中才废止,前后历经凡三百多年,与汉之
原标题: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先讲讲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大背景和所处朝代。>此事发生在大明帝国永乐皇帝执政期间,在公元1405年7月11日,皇帝下旨郑和率领一只几百艘大小船只,统领数万人组成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