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投降仪式上何应钦为何两次向日方起立还礼
Posted 战区
篇首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军投降仪式上何应钦为何两次向日方起立还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军投降仪式上何应钦为何两次向日方起立还礼
1945年9月9日,是值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暨中国战区中国军队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仪式地点确定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内。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国的军事代表和驻华武官应邀出席观摩。中外记者、仪仗队、警卫和工作人员近千人出席。
上午8时51分,何应钦作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特派代表,与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陆军参谋长萧毅肃、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空军第一路司令张廷孟步入会场,就座受降席。
此时,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作为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率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副参谋长今井武夫少将、中国派遣军舰队司令长官福田良三中将、台湾军参谋长谏山春树中将等共7人,早已在外恭候。
按要求,他们预先解除武装,并脱军帽持于手中。待何应钦等完全落座后,冈村宁次等日军代表于8时52分由工作人员引导从正门鱼贯而入,在投降席就座。
9时整,受降仪式开始。何应钦主持了仪式。冈村宁次首先出示了日本政府出具的冈村宁次受权投降的证明书。肖毅肃代表何应钦将日本投降书的中文本两份,交给冈村宁次。
冈村起立,低头用双手接受后,由小林研墨,他匆匆翻阅降书,然后沉重地提起毛笔,微颤着手迅速地在两份降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签字后,他手指僵硬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圆形水晶图章,盖在签名下方。
由于冈村的手一直在颤抖,所盖印鉴,略微向右倾斜。他的签名笔迹,颇有几分怯意。大概小林参谋总长研墨时也心神不宁,墨研得不够浓,签下的字迹墨色略显浅淡。盖章毕,冈村宁次低头俯视降书达50秒钟之久。
接着,小林将这两份降书交呈何应钦,弯腰鞠躬时,何应钦竟起立答礼(按常规何本不该起立答礼,仅单手接过降书即可),令众人很意外,观礼席上的盟军代表们为此交头接耳。
何应钦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名盖章后,由肖毅肃将其中的一份转交给冈村。之后,何应钦又将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一号命令及领受证交肖毅肃转给冈村。冈村在领受证上签字后,再由小林呈送何应钦。
至此,20分钟的受降仪式结束。冈村宁次一行7人退至规定位置,再一齐向何应钦鞠躬。何又情不自禁地起立还礼。
冈村宁次等人退场后,何应钦即席发表了广播讲话。英文翻译鲍静安将何的讲话用英语复述一遍。全场掌声雷动,中国抗日战争最终以胜利落下了帷幕。(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相关参考
可是,他们刚刚进入承德门,日军第七骑兵联队的巡逻队就盯上了这两个打扮不伦不类的陌生人。酒井恭辅与清水次郎设想了无数突发情况,却怎么也没想到会引起自己人的怀疑。因为土肥原贤二有令在先,二人不敢暴露身份,
何应钦资料介绍何应钦是怎样一个人?怎么死的? 何应钦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级上将,早年在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革命战争,失败后重回日本继续完成学业。直到1916年,何应钦再次回国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国民党十大元帅何应钦排名第一”的详细内容!国民党曾在共产党之前,对中国实行了短暂的统一,长年的战争使得老百姓的生活动荡不安,因此对这段和平时光也是十分珍惜的。接下来,就
北平接受日军投降现场.jpg接受日军投降仪式前.jpg接受投降的日军队伍.jpg日军将领签订投降书.jpg孙连仲将军和他的下属们.jpg孙连仲将军签订受降书.jpg投降仪式开始前的日军将领们.jpg
原题:湘西会战:真是何应钦有意放跑日军?作者:璿本号获得作者授权>湘西会战中,日军被中国军队打得落荒而逃,让这次战役成为日军自己不得不承认的大溃败战役。但是战役中,109联队被完全包围,却未能全歼让其
来源:扬平说史他是新中国著名的外交家,却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战争年代是我军有名的战将。韩念农的一生有着许多传奇故事,最为传奇的要数他主持的接受日军投降仪式。虽然是一场仪式,可是前期的工作是十分严峻的。19
按照美国学者根据日本战中统计计算,在大陆被击毙的日军,共计四十四万余。一位研究抗战历史的专家张忠义先生,旁征博引日军史料,也得出一个接近的数字,45.5万人。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八年抗战》中公布
缅甸正在进行历史性大选,初步结果显示,昂山素季领导的反对派全国民主联盟(民盟)将获得压倒性胜利。作为东南亚的一个只有6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小国,缅甸在国际舞台上露脸机会不多,却一直以强硬姿态示人,曾
二战时期国民党军官排名二战时期!!!!!!1蒋介石理由不解释2何应钦军政党都有极高的地位资格老一直在中央蒋也比较信任军队中有自己的亲信政坛不倒翁!1945年9月,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冈村代表日
在全面审视日中两方留下的资料后,现在可以作结论了: (一)日军攻占武汉、广州等中国广大地区以后,兵力枯竭,财政困难,已达势穷力蹙境地,急于与中国方面“停战”,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巩固其侵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