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正式结束了安史之乱,期间华夏有哪些改变
Posted 安史之乱
篇首语:更羡慕街边咖啡座里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澶渊之盟正式结束了安史之乱,期间华夏有哪些改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澶渊之盟正式结束了安史之乱,期间华夏有哪些改变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澶渊之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安史之乱,被称为我国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中原王朝在地方叛乱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内部整顿,已无暇顾及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而这一漫长的转身至澶渊之盟得以完成。这一年后,辽宋实现了百年和平。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从公元755年至公元1005年,共250年的时间,华夏文明这漫长的转身都完成了哪些改变呢?
1、燕云地区的归属落下了帷幕
燕云十六州,位于游牧民族和农耕地区的交界处。从唐玄宗时期开始,随着突厥的衰乱,大批的游牧胡人被迁移至此,同时大量的羁縻州在此设立。
羁縻州用来安置以部落形式归附大唐的游牧民族,安禄山的反叛绝非偶然。安史乱平后,河朔三镇由安史余部掌控,三镇对大唐朝廷依然若即若离,燕云地区的老百姓一直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二圣”,至唐亡不曾改变,河北这一曾经的华夏文明核心区几乎成了化外之地。
也正是如此,当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给辽国之时,这里并没有反抗。而澶渊之盟,将辽宋的分界线固定了下来,从此,燕云十六州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直到四百年后才被朱元璋收复。
换句话说,澶渊之盟,才是安史之乱最终的结局。
2、南方的正式崛起
我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是整个古代史最重要的转变之一,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安史之乱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秦征百越,将华夏文明传播到了南方;汉朝之时,南方的经济得到了初步开发;至汉末三国,江南和巴蜀两大文化中心联手开始有了与中原短期对抗的本钱;而五胡之乱导致的第一次华夏文明衣冠南渡则是南方经济文化的第一次飞速发展。
不过,隋朝统一之后,许多世家大族依然返回了北方,北方也依然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从唐诗的作者大半都是北人,唐朝的宰相几乎没有南方人就能看出来。
而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游离于大唐,朝廷的经济开始仰仗江淮地区;北方的混乱从此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而南方则相对安定,战乱导致大量的北方人南迁,至北宋之时,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已经可以与北方并驾齐驱。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是南方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关键时期。
3、儒家的复兴
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从此逐渐成为我国的显学,无论南北。南北朝隋唐时期,甚至可以被称为我国的“佛学时代”。
安史之乱后,士大夫们开始儒学的复兴运动,代表性的事件便是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
“古文”,与骈文相对,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其目的并不单单在讨论如何写文章,他是要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兴复儒学。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也就是说,韩愈明确提出儒家也有一个始终一贯的、不同于佛老的"道"。这一道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开始,至孔孟而断,而韩愈就是要将这一道统接上。
中原的战乱,伴随的是儒家的缓慢复兴,这一复兴进程至宋朝得以完成。而宋朝兴复儒学的完成,其实得益于澶渊之盟后和平的环境。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称为“北宋五子”,是复兴儒学的关键人物,这些人所建立的便是新儒学——理学。理学,使儒释道得以融合,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儒家学说有汉学和宋学之说,并无唐学,因为唐朝是佛学时代,儒家并非显学。
4、君臣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东汉以将,世家大族逐渐形成,皇族也不过是世家中的一员。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是边将的权力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一般来说,到了巅峰往往就要走下坡路了。事实也正是如此,正是鉴于唐末五代“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局面,宋朝建立了以科举制和文官体制为核心的文官政治,以文抑武,从此武人的地位一落千丈,再无造反的可能。
唐末黄巢之乱和之后的朱温将世家大族杀戮殆尽,而科举,使普通士子有了走入朝堂的可能。于是,从宋朝开始,皇族不再是世家中的一员,而是真正的“天子”,朝臣地位再高,也没有了与皇帝坐而论道的待遇(赵匡胤把椅子给撤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随着儒学的复兴,逐渐深入人心,从此不再有禅让(篡位)。
5、唐朝的华夷体系开始解体
盛唐时期的中国,万国来朝。而从安史之乱开始,以唐朝为核心的华夷体系开始解体。
公元763年,吐蕃攻入长安。回纥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开始了与吐蕃在西域长达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而这与当年大唐在西域设立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云贵地区的南诏独立,并常常与吐蕃联手攻击唐朝。南诏在宋朝之时演变为大理。
平定黄巢之乱的过程中,党项人拓跋思恭因功被授予夏州节度使,并赐姓李,这是西夏的前身。
唐朝灭亡的同一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称可汗,九年后正式称帝。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宋朝建立之时的中国依然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局面,这不是说汉唐时期没有割据的政权,而是指宋朝并非“华夷秩序”的核心,也没有“万国来朝”的无上地位。
要知道,这一时期不仅宋朝、辽朝称帝,即使西夏和大理也都是称帝的。同时,越南、朝鲜也在五代至宋初彻底脱离了中原王朝,宋朝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
所以安史之乱后的澶渊之盟,不仅结束了宋辽战争,也明确的告诉世人宋朝并非“天下共主”,因为辽宋是“兄弟之国”,这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我常常想,若非后来元朝一统天下,结束天下七分的局面(蒙古、金国、西辽、西夏、吐蕃、大理、南宋),我国是否会就此一直发展下去呢?因为我看不到宋朝有北伐、然后一统天下的动力和实力。
相关参考
澶渊之盟应当怎样评价?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多年征战互相不能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和平条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维持了宋辽之间长期的和平,对老百姓来讲,是绝大的福音,他使边区的人名能够逐步恢复
一、“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转折点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澶渊之盟的签订有什么意义?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北宋建立后,为了解决契丹的威胁,在宋太宗时期发动过两次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但均已失败告终。河北天险丢失,而都城又在一马平川的河南,北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公元1004年,澶州城外宋辽两国的一场大战,决定了两国未来百余年命运。宋真宗赵恒亲征澶州,宋军士气大振「”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而此时的萧太后已是强弩之末。在宋
北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国萧太后以收复五代时期被周世宗所占领的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为名,与辽圣宗一同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宋。宋真宗收到前线的告急文书后,召集宰辅群臣商议对策。宰相寇准建议天子亲
导语:澶州之战应该是除了宋初北伐之外,最有希望全歼辽军,反败为胜消灭辽朝的的机会了。在澶州阻击战中,整个帝国北方防线的部队都参与了进去。虽然前期节节败退,却在后期稳住阵脚反败为胜,甚至射死了辽朝主将。
宋辽战争再掀高潮,调兵遣将打得不亦乐乎,瀛莫之战辽军稍占优势,而威虏军一役宋军却扬眉吐气。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辽国南京统军使萧达凛和南府宰相耶律奴瓜统领数万精锐,沿长城口一带再度大规模入侵,杀
宋朝的每一位皇帝,好像都有自己的特色。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生,行事风格比较粗犷,与大臣议事一言不合就喜欢动手。宋太宗赵光义一心想成为千古明君,最后却落得个褒贬不一的下场。对于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来说,他的
宋真宗登基的第七年,即公元1004年,始终不消停的辽军,再一次侵扰大宋边关。这次跟以前不同,辽军不仅人数众多,且由太后和皇帝亲自带队,整容不可谓不豪华。敌军来势凶猛,定州很快失守,紧接着镇守云州的将领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有名的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南下攻击北宋。面临辽国的大兵压境,北宋朝中惶惶不安,好多大臣纷纷主张南逃,宋真宗皇帝也摇动了。在这生死关头,宰相寇准出头力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