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是谁发明的
Posted 国君
篇首语:能够说服别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你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嫡长子继承制”是谁发明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嫡长子继承制”是谁发明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春秋之后这个规则被破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前21世纪,启建夏王朝,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家天下”社会。
既然是“家天下”,权力自然就能旁落外家、外姓。夏商两代,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没有定制。家族之中的男人们,不少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君位争夺就不可避免,血腥的争斗频繁上演,必然给王朝带来危害,有名的商代“九世之乱”,根源就是兄弟、叔侄之间激烈的王位争夺。
从西部黄土高原起家的周人,善于总结历代政治得失,攻灭商王朝后,经过周人的认真分析,认为商王朝的那套王位继承制度,非改不可。以周公旦为代表的周王室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作为宗法制重要组成部分,应运而生。
西周王朝的王位传承,基本上代代平稳,没有出现大的争斗,“嫡长子继承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西周王朝立国二百余年,从周王室到地方诸侯,基本上都坚定地贯彻着“嫡长子继承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各方对王位继承问题,都不存在疑虑,社会会稳定。但进入春秋时代,形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破坏,各诸侯国不断出现庶子“翻身把歌唱”的事件。
小宗实力增强,有夺嫡之心
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间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大量荒地都被开垦出来。在小宗的封邑中,田亩日益增多,经济不断发展。各小宗也和大宗诸侯王相同,在自己的封邑内,设置有行政、经济、军事机构,制定独立的发展措施,促使实力慢慢膨胀。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宗诸侯王与小宗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弱,随之而来的,感情也越来越淡,实力较强的小宗旁系,不再满足困守一方地盘,必欲取而代之。
典型案例:
晋国“曲沃代翼”事件:晋昭侯元年,原晋文侯的兄弟桓叔,被封在曲沃,他励精图治,苦心经营曲沃封邑,私自扩充军队,逐步具备了与处在翼城的大宗的竞争实力,双方进行了长达六十七年的国君争夺战争。
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努力,曲沃武公最终以旁系身份,成功晋级国君。
无视礼制,国君凭喜好立庶
春秋时期,各国贵族就开始“僭越礼制”,周王室制定的礼乐制度,渐渐不被各国上层统治者遵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们背弃了“嫡长子继承制”,凭借着国君个人的喜好,来随意废立太子。
典型案例:
战国中期的赵武灵王,治国能力强,处理国政英明决断,可轮到家事上,他却犯糊涂:在赵武灵王即位不久,便册立公子章为太子。十年后,赵武灵王又娶了绝色的吴娃,生下公子何。武灵王迷恋吴娃的美色,头脑发昏,竟然废黜了公子章的太子身份,改立公子何为太子。
楚平王夺取准儿媳秦嬴,强纳为妃,生下幼子公子珍,十分地疼爱。在幼子出生后,楚平王对原太子建,怎么看都不顺眼。奸臣趁机挑拨离间,楚平王毫不犹豫地派人前去处死太子建,指定公子珍为接班人。
观念转变,选贤任能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种限制人才的壁垒逐渐被打破,诸子百家也大造舆论。
荀子曰: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嫡庶贵贱与否,有时不再是国君选择接班人的唯一标准。他们希望通过选择有才之子,作为接班人,使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有雄才大略的庶子,往往也不甘心居屈人下,希望通过取代嫡系,建功立业。
典型案例:
春秋末期,赵氏成为晋国六卿中的强者。赵简子接过父祖基业,苦心经营,使家族事业持续壮大。当时晋国朝政完全被韩、赵、魏、中行氏、范氏、智氏等六卿掌控,而这六卿之间,也存着矛盾,相互勾心斗角,连横合纵。
这种环境下,六卿都不敢掉以轻心,赵简子日渐衰老,接班人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他通过长达数年的考验,发现庶子赵襄子才能出众,于是赵简子义无反顾地废掉原太子伯鲁,改立襄子为继承人。赵襄子与强大的智伯斗智斗勇,将其战胜,形成三家分晋的局面,揭开战国时代的序幕。
结语
“嫡长子继承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时间推进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同样再次面临新的历史时期,旧的社会秩序被破坏,新的制度逐渐生成。人们不再囿于僵硬的规范,勇于打破任何条框。
嫡庶的身份,虽说还是天然形成的,但究竟谁能成为下一代君王,成为了不能提前确定答案的命题。
小宗夺位、国君喜好也好,选贤任能也罢,都是统治者在向“嫡长子继承制”说不。毕竟,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该改改了。
相关参考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大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然而,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反其道而行之。那么,清朝为何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清朝皇子是如何继承皇位?清朝皇帝和历史上王朝一样实行世袭。太祖努尔哈赤之后的11
唯才是举能够选出好皇帝,为何古代一定要拘泥于嫡长子制?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产生了很多悲剧。比如司马衷明明是个白痴,但是晋武帝司马炎要遵从嫡长子制,就算他是白痴,也要把
在西周时期,为了长治久安,避免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周公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朝统治者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确定继承人,必须是父死子继,而且是嫡长子。这有效避免了王室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确保了周王朝
清朝皇帝在挑选太子的时候,并非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在皇帝临死之前,不能确定下一位皇帝是谁,每个皇子都有机会。为了培养众皇子的才能,皇帝会安排才华出众的大臣,让他们分别教皇子读书。多数大臣都不敢
入关之后,康熙帝曾试图依照中原汉族的政治传统去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康熙帝对皇太子胤i两立两废,嫡长子继承制未能在清朝历史上被采用。秘密建储制由此登上了大清历史舞台。但这看似最先进的立储制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基本都是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然而,在一些特殊时期,个别强势皇子也会打破这个惯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和清世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无后代才是近亲继承。在宋朝就出现这样的事,开国皇帝赵匡胤驾崩后,他还有子嗣,可是他的兄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一直以来,赵光义的皇位来的是否正当饱受争议。那赵匡
清朝之前,皇帝在选定继承人的时候,都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一旦确立了太子,就连皇帝本人也不能轻易将其废黜,否则文武百官肯定不愿意。比如汉高祖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曾想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
一、谁有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结构框架图1.西周实行分封制。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秦朝中央集权制
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继承帝位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建成也不是一个像后世史书写的那样昏庸无能。大业十三年,李建成助其父李渊起兵反隋,授陇西公,为左三军统帅,一路率军取西河、战霍邑、守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