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擅长“变通”

Posted 规则

篇首语:世界再冷,你也要成为自己的太阳,无需别人的照亮,你就是自己的太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中国人擅长“变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中国人擅长“变通”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中国人擅长“变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刻板的一面:那么多的“规矩”,数不清的“礼数”,给人们的思维加上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也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一大根源。有识之士每念及此,往往扼腕长叹,然后痛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多么重要。

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文化的刻板似乎只是一种表象。在实际层面,中国人几乎是世界上最为灵活、最善于“变通”的民族。而且这种“变通”由来已久。

何出此言呢? 先看两个小故事。

黄泉认母

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偏爱自己的小儿子共叔段,甚至怂恿共叔段反叛哥哥。叛乱失败后,郑庄公软禁了母亲,还发下毒誓:“不到黄泉,永不相见!”可是没过多久就后悔了。大臣颍考叔看出了庄公的心事,就给他出主意:这有何难?挖一条隧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冒出来,再在泉眼旁边建一座地宫,母子俩在那里相见,不就OK了吗?

郑庄公大喜,连忙依计而行,于是母子俩就这样在“黄泉”相见了,并和好如初。后人纷纷夸赞郑庄公的仁孝,颍考叔的聪明。

如果你对“黄泉认母”的故事有点陌生,对曹操的“割发代首”应该很熟悉了吧?曹操体恤民情,行军时严禁士兵践踏麦田,违者当斩。结果曹操的马受了惊,跑到人家麦田里去了,曹操二话没说就要拔剑抹脖子。将士和幕僚们都慌了神,纷纷跪下,说《春秋》上有句“法不加于尊”,主帅哪能为这点事就自戕呢?曹操一听有理,于是不抹脖子了,但为了严明军纪,当场割下自己的一撮头发,以示惩罚……

两个故事看似互不关联,其实都体现了古人的“变通”思维。这样的故事历朝历代都层出不穷,版本多种多样。无论是法条、规则还是诺言、毒誓,只要剧情需要,随时可以“变通”,而且能引经据典,把变通的理由说得合情合理。同时,人们往往并不觉得这种变通违背了规则、触犯了法律,而是将其视为“灵活”和“智慧”。

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是这样善于变通,而且崇尚变通。这种“变通文化”发展到当下已是司空见惯,并俨然成为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

“变通”并不总是坏事。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变通,确实能体现一种智慧,比如“黄泉认母”就是一种皆大欢喜的结局。善于变通也让中国人的生存能力变得极其强大,足有应付各种复杂局面,适应各种艰难环境。在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变通”有时也意味着“创新”和“与时俱进”。

然而,当下中国人的“变通”却往往是为了让自己免受规则的约束,甚至意味着在规则之外寻找成功的“捷径”。

比如为了多买几套房,结发多年的夫妻可以分分钟办“离婚”;

同样是遇到麻烦,西方人第一反应往往是“找律师”,但中国人先想到的往往是“找关系”;

上面的一项政策,不管初衷多么美好,到基层落实的时候可能完全荒腔走板;

国外的某项技术,国内企业学不到,但常会注册一个高度相似的商标,然后大模大样的生产山寨货,关键是国外同行想告还告不赢;

再比如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武汉女子回京事件”:一个正在发热的确诊患者,是怎样离开严密封锁的武汉,又一路冲破重重关卡的盘查,最后顺利返京的呢?尽管真想还未查明,但可以肯定,某些部门显然为这个女子的回京之路做了很多“变通”。

如果这些故事和现象还不足证明中国人有多崇尚变通,那么请你注意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

“人挪死,树挪活”“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这些俗语无不是鼓励人们用“变通”为自己谋取好处、解决问题,或为“变通”做出合理解释。

与之相对应,中国文化里除了一些“诚实守信”的道德故事外,骨子里对坚守规则、不知“变通”的人有一种深深的鄙视。这种人会被视为傻瓜、死心眼和胆小鬼。所以总有人在你耳边不厌其烦地劝说“做人不要太老实”“做人不要死心眼”,实质上就是要你学会“变通”,别太拿规则当回事。

再看春秋的另一个故事:宋襄公与楚国打仗,本来可以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起攻击,但宋襄公严守传统的战争规则,等楚军过了河列好阵势再开战,结果被打得落荒而逃,自己屁股上还中了一箭,没多久就死了。

这个故事让宋襄公作为“不知变通”的傻瓜被嘲笑了几千年,却很少有人从他身上看到一种尊重规则的可贵精神。自古以来,中国人推崇的战争从来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而是“兵不厌诈”的百变奇谋。为了胜利,可以不讲任何规则。这种思维,可以视为中国“变通文化”的一个源头。

刚才说过,变通并不总是坏事。问题在于,当下中国人的大多数变通,并不是为了进步,不是为了创新,而是出于一己私利,千方百计钻规则的漏洞或想方设法绕开规则,同时却又在表面上假装“遵守”规则。到最后,看得见的规则失去了效力和权威,越来越流于形式,甚至沦为一纸空文,而看不见的“潜规则”却被人们奉为处世的要诀。这样的社会只看结果,不论是非,尊重规则的人会被视为愚蠢,甚至会被孤立、敌对,迫使其中一部分人也加入进来,把这种陋习奉为约定俗成的通行证,大家一起以“变通”为荣,同时又都活得很累。

所以,我们的社会真的不需要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变通”。如果你认为规则不合理,可以光明正大地指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规则变得更加完善。如果规则没问题,那么人人都应该遵守规则,而不是想着以“变通”的名义破坏规则。我们也许会因此失去额外的好处,或不得不面对规则的束缚与处罚,但我们的生活会因此更加简单而纯粹,我们的社会也将更加公平、文明、高效,最终让每个人都从中受益。

相关参考

七政四余星学漫谈之情变通

情变通昔时,孔夫子将贵族才有资格享受的“常识”,普及到布衣阶级,是今后世尊师之。后人更追封为“至圣先师”,实不为过。昔时陈胜吴广喊出从所未见的“贵爵将相宁有种乎”,太史公列为世家。于以前看着的弗成能,

求历史上因为不懂得变通处事圆滑而落得不好下场的事例

1、项羽乌江自刎项羽自忖不能脱身,就部下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七十余战,抵挡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打击的人都表示臣服,未尝败北,遂称霸天下,现在困于此,不是我不会打仗。而是天要亡我!今日是要决

什么是孔子思想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自然不能不提他,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的骄傲,孔子的部分思想在当今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懂得变通,还是可以拿来用的吗.主要是因为孔子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在今

汉朝有批来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长一事受到重用,后人现居中国一省

在人类起源的众多假说之一——非洲起源假说中,最早的非洲智人既非起源于后来形成文明的尼罗河流域,亦非起源于气候和地理更具优势的非洲中南部区域,而是起源于气候相对恶劣的刚果河流域。德国考古学家吉尔伯特于2

汉朝有批来自非洲的黑人,因擅长一事受到重用,后人现居中国一省

在人类起源的众多假说之一——非洲起源假说中,最早的非洲智人既非起源于后来形成文明的尼罗河流域,亦非起源于气候和地理更具优势的非洲中南部区域,而是起源于气候相对恶劣的刚果河流域。德国考古学家吉尔伯特于2

写草书斥礼教 祝枝山擅长自我炒作:写诗炒政绩

...百世困难重重,炒作起来比现代人不知要艰难多少倍,但中国人自有炒作的办法。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齐名,并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授任兴宁知县。在兴宁任职6年期间,他勤政爱民,清...

写草书斥礼教 祝枝山擅长自我炒作:写诗炒政绩

...百世困难重重,炒作起来比现代人不知要艰难多少倍,但中国人自有炒作的办法。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齐名,并被誉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授任兴宁知县。在兴宁任职6年期间,他勤政爱民,清...

为什么九一八事变的制造者石原莞尔断言“海军必定在上海挑事”

一二八淞沪战役后,中国军队按停战协议不能驻扎在上海,但中国人的变通智慧超出了日本的想象。7月下旬,钟松旅长率领第二师补充旅一部以保安队的名义秘密进驻了上海虹桥机场,实际控制了这一要害地点。虹桥机场位于

孔融怎么死的

>孔融>  金玉良言: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善于变通,绝不能力微而负重,那样虽出尔英豪,但只会身败名裂,给自己带来不幸。智者以为,不取也!>>谋略故事:孔融仗着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随便发表

清代南京文坛领袖袁枚擅长断案 曾“公审裹脚布”

今年是袁枚诞辰300周年。作为有清一代南京文坛领袖,由于文名太盛,以至后人不太知晓他另外一方面的才能――“有折狱才”,那就是擅长断案。他当了多年县令,其间做了无数的好事。不过,对于袁枚个人而言,他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