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藩镇势力是如何形成的
Posted 藩镇
篇首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的藩镇势力是如何形成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的藩镇势力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唐朝的藩镇势力是如何形成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唐玄宗时期,好大喜功,边将们都把拓疆开土作为升官发财的重要渠道,于是导致唐朝与周围邻居之间,频繁发生战事。西边是吐蕃,北方、东部主要是突厥、契丹和奚国。
由于在唐高宗时期疆域面积达到整个唐朝的最大值,所以广大的疆域需要唐军在远离中央的地方作战;另一方面,到了唐玄宗时期,实行军制改革,改府兵制为募兵制,这样就造成了兵随将走,将领拥兵自重的客观条件。
在此情况下,唐玄宗决定设立节度使,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时称天宝十镇,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区,统称“藩镇”。
一开始藩镇的数量不太多,区域仅限于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独立性也仍然有限,中央朝廷对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节制。
但在安史之乱开始后,安禄山的军队很能作战,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打得大唐的中央军是连战连败,没用多长时间,就占领了洛阳、长安两京。
唐玄宗在叛军攻克长安前仓皇出逃,不得已,只好给地方节度使大规模放权,下诏准许各地节镇自募军队,自调兵食,自署官吏。
从此以后, 藩镇的数量就增加了许多。他们变成了军政一体,独立性很强的“特别行政区”,并且越来越多,遂渐遍布全国,致使“特区”不特,唐王朝的中央直辖区,只剩下了两京附近的一隅之地。
这些军镇级别高低有很大差别,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可以指挥好几个州的军事;次要的一些州,则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管理本州事物。
除此之外,后来又出现一个叫“留后”的称呼,它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代理节度使或代理防御史的意思,表示自发上台,尚未得到中央承认的非正式首长。
一开始这些军镇的首脑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藩镇开始尾大不掉了,并逐渐演变成事实上的世袭制。
此时的藩镇,不光是首脑不用朝廷“操心”了;就是连税收,他们也替朝廷收了。
“北方的藩镇既独立自主,一到九世纪初期全国只有东南地区约占唐帝国四分之一的地方还向中央按时缴纳税务收入,北方约有四分之一地方则全不缴纳,其他约占一半的地方则缴纳无定。”(《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
既然藩镇侵占了国家的税收以自肥,已足够其军队开支。然而当朝廷调遣藩镇军队离开他们的辖区,去别处平叛时,其所需之粮饷衣物等又全部要中央承担。所以每每有叛乱发生,本来入不敷出的中央财政又会因此而雪上加霜。
鉴于藩镇势力发展的势头太猛,所以后来的皇帝也进行了削藩的尝试,可惜都失败了。
唐德宗李适即位后,一直试图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藩镇节度使的权力,为此不惜使用武力。
公元781年(建中二年)正月,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按照以往形成的惯例,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
李适早就想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朝命的弊端,所以就坚决的拒绝了他们的这一要求。
唐德宗的这个做法,引起别的节度使的恐慌,他们也怕自己的位置不能够传于下一代,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四镇”以朱滔为盟主,联合对抗朝廷。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底,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后来又称楚帝),与四镇勾结反叛。
面对藩镇的咄咄逼人之势,唐德宗一步都不退让,准备调兵将李希烈剿灭。
唐德宗诏令泾原兵来完成此事。
当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路过长安时,唐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
但京兆尹王翔并没有重视,他给士兵们赏赐的只是粗茶淡饭,这让将士们十分愤怒,纷纷埋怨道:“我们离开家乡,抛开父母妻子儿女,要为国卖命,但在这里却是吃的猪狗食,太拿我们不当人了。朝廷的官库中堆积宝物无数,我们何不自己去取呢?”
此时士兵们的情绪犹如干柴,有人稍一鼓动,这堆火就燃烧起来了。
本来是皇帝请来的救兵,此刻却变成了叛军。
这伙人开始在长安城中抢劫起来。
唐德宗一看士兵哗变了, 吓得立马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他们由咸阳一路逃到奉天。
在逃跑的过程中,给各藩镇下诏,让他们速带兵前来勤王。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李晟,都匆匆赶到奉天救援,奉天城才终于转危为安。
经历了奉天之难的唐德宗,辗转回到长安后,他雄心勃勃的削藩计划,就此终止了。
唐宪宗李纯继位后,又以强力手段进行削藩。
他先后平定了四川节度使刘辟、镇海节度使李琦,招降了河北藩镇,消灭了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并且使藩镇相继降服,归顺朝廷。
这么大好的形势,按理说应该不错了吧?
但是,在和藩镇的战争中,李纯重用宦官,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为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等要职,作为统帅带兵出征。
就这样,宦官势力日益增大,真是按倒葫芦又起瓢。
李纯在取得了一些削藩的成就后,有些洋洋得意起来,自己建立了前朝没有完成的功业,足以名垂青史了。于是渐渐骄侈起来,并且任用奸臣皇甫镈,罢免贤相裴度,朝廷政治日益衰败下去。
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宪宗暴死。由于是非正常死亡,所以他的死因成了大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旧唐书》、《新唐书》都记载都说唐宪宗是暴卒,而且都怀疑是宦官陈弘志弑杀。
唐宪宗一死,一些已经归降的藩镇,又开始叛乱了。
到了唐僖宗朝, 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尤其是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逼迫朝廷征集各藩镇出兵围剿。
许多节镇利用这个时机,伺机扩充自己的实力。
此时突然之间全国冒出了许多割据势力,有的原是唐朝的节度使(如高骈);有的则是自己形成一个武装集团之后,被唐朝授予节度使(如杨行密、董昌、钱镠)。
农民起义军失败后,这些大权在握,拥有相当实力的藩镇,他们之间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中。
此时的唐朝廷倒变成了看客,已经名存实亡了。
后来随着唐朝的灭亡,那些藩镇真正的变成了主角,互相死掐起来,很快就演变成五代十国,天下乱成了一锅粥。
相关参考
安史之乱过后,大唐元气大伤,河北这个地方形成了特殊的三个地方藩镇势力,也就是历史上常说的河北三镇。事实上,皇帝为了安抚战乱中投降的将领李怀仙等人,就把他们派到河北来当节度使,只是他恐怕没想到,这股势力
朱温在唐末战乱时期曾投入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黄巢任命朱温为同州防御使。朱温眼看起义军形式转衰,举同州投降唐朝。朝廷认命朱温为同华节度使、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唐僖宗中和三年(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藩镇割据”是造成唐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其实,如果没有藩镇存在,唐王朝其实很难延续那么长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藩镇割据)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一直有一个矛盾,就是南北矛盾。
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
黄巢起义失败以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这时候,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地藩镇在镇压起义过程中,扩大势力,争夺地盘,成为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其中最强大的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宣武(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节
唐朝后期为什么不能解决河北几个藩镇?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几个藩镇指的是什么?其具体应该是河朔三镇: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这三镇本身就是安史之乱的余孽,与中央有天然的矛盾,对朝廷也不信任,我们
唐朝末年,各地将领拥兵自重,形成了藩镇割据之局面,也导致了唐朝的灭亡。之后,由于藩镇割据的影响,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直至北宋王朝的建立,才重新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
文/纳兰谈史唐朝中后期,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步扩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甚至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展开,双方先后博弈了上百年,始终处于相持平衡的状态。最终,唐王朝的统治根基被黄巢起义所摧毁,不久
...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形势自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国力衰落,在平叛过程中,朝廷过度的使用一系列藩镇(释义: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倕...
1.五代十国历史方面的书推荐下,谢谢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