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怎么治国的
Posted 赵匡胤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赵匡胤是怎么治国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匡胤是怎么治国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赵匡胤的文学治国好是不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中国历史上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掉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最终,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在宋朝之前的诸多朝代中,每一位皇帝都是重视武臣高于文臣。毕竟,古代是一个冷兵器时代,皇帝的江山都是在马上打下来的。
但是,自从赵匡胤上位之后,文臣之风便开始蔓延开来。要说赵匡胤,真的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帝王,他在登上帝位之后,并没有像前人那样讲究皇帝集权或中央集权。相反,他运用“分权”和“制衡”的方法,彻底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性。
首先,赵匡胤将原本独属于宰相的权力分割开来,将军权交给了枢密院,将部分政权交给了新设立的副宰相。此外,他还特意设立了三司来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进一步将宰相的财权分散开来。除了中央之外,在地方上,赵匡胤同样也是通过“分权”和“制衡”来分解诸侯手中的权力。
不仅下发旨意,地方的主事官员都由中央下派,而且只准任期三年。这样的话,不仅能有效管理地方事宜,还能避免官员在地方待久了产生反叛之心。另外,皇帝为防止自己下派到地方的官员在一方独大,便又在各个知州设了通判,由此来监管地方官员的一言一行,以免地方官员出现一些反叛思想。
虽然,唐朝就已经设立了科举制度,但是,要说将科举制服发展到顶峰的是哪一个朝代,那肯定是宋朝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宋朝实在太重文轻武了,所有,便导致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冗官”的格局。要说这种格局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到底是好是坏谁也说不清,毕竟,赵匡胤就是通过这种治国方式将财权、政权和军权独揽于一身,由此,还达到了“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的境界。
而我们,也能从赵匡胤的治国方式中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善于思考且善于创造的皇帝。他本身就是武将出身,知道一个武将如果产生了反叛心思,对国家将会有多么大的影响。所以,他在建国之后,就开始举国崇尚文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赵匡胤独特的治国思想,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国人的性格。
武人行兵打仗必须要有”监军”,以防止叛乱,而且,在打仗期间,武人必须按照固有的阵图去排兵布阵,如若不从,赢了还好说,大家相安无事。输了的话,武将直接背锅,轻则降职,重则杀头。由此,武人放不开手脚打仗,战事自然输多胜少,思想上,武人就没有了地位。
以至于,宋朝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不以战功为荣的国家,甚至,还出现了“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顾名思义,就是:“做人不要去从军,做铁不要去做针。”有这句话,我们就能够深刻的了解到兵将在宋朝的地位,简直是低得不能再低了。
可以说,在宋朝时期,不管将军在战场上立了怎样的功劳,在回国之后都不可能与朝中相同等级的文臣并驾齐驱。说的更加直白一些,可能一个将军带兵数十万收复幽蓟十六州,也比不上一个文人科举中榜来的荣耀。正是因为文人和武者之间的不公平待遇,使得越来越多的男子开始崇文弃武。
久而久之,宋朝的男儿便逐渐失去了尚武精神,他们再也不会像前人一样苦练武术和兵法。相反,大多数男子则将自己没日没夜的泡在书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读,只为了能够有一天走上科举之路,能够金榜题名,光耀自家门楣。
虽然,这种崇尚文学的治国方法,有效的保证了赵氏一族的安全系数,但是,却也让整个国家的男子变得肩不能抗手不能提,从而,丧失了民族的战斗力,也让整个民族失去了安全感。纵使当时的宋朝在物质方面远超其它国家,但论起战斗力,却远远不如“四蛮”之地。
所以,每次在敌军进攻己方军队不敌的时候,就会像敌国运送物资割地赔款以求国泰民安。然而,一味的退让真的能让敌人知足吗?事实上并不能,有一就有二。在敌人明知你的战斗力不如自己的情况下,他还会放过你吗?所以,在北宋王朝经历了几次非常屈辱的失败之后,只得被迫一迁再迁。
那么,赵匡胤的文学治国真的不好吗?
其实,也不是不好,只是文臣和武将之间的待遇差别实在是太大,想要国富民强,必须要全面发展,文武双全。如果,不是这两者之间的待遇差太大,相信宋朝也不会出现全国男子都崇尚文学厌弃武学的情况,也不会导致国家的军力日渐削弱,更不会在敌军前来攻打的时候,出现那个毫无还手之力的现象。
但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治国方式,保证了赵氏家族几百年的安全,也保证了国家稳定的经济发展局面,所以,是对是错,谁又能说出个所以然呢?
相关参考
历来国家之法大都是决定国家性质的治国之法。赵宋一代却有悖这一常理,将载于「”祖宗家法”而又似乎无关紧要的一些东西揉进了根本法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饮
大宋王朝赵匡胤的剧情简介中国历史上,大宋王朝开国皇帝与[唐宗]并称,史称[唐宗宋祖]。宋祖(赵匡胤)生于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为寻治国安邦的道路,四海寻游,交友投军,吃尽风霜甘苦。一盘棋输了华山,流传至
宋太祖赵匡胤的韬略闻名古今,“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他担任后周皇宫卫戍部队首长时发起的政变。赵匡胤导演了一场高超的行为艺术,兵不血刃地登上了皇帝宝座,领导着宋朝初期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史料显示他不仅治国...
...,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公主,人们往往奇怪宋朝建国不是赵匡胤吗?怎么会是姓宋呢?其实不然,刘楚玉所在的朝代是南朝,也称刘宋,就是为了和宋朝有所区别。历史上的皇帝都是是有后宫佳丽三千一说,人们也习以为常,但...
1、概念不一样: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以法治国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法律就是一部真理。2、历史背景不同: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
1、理论前提不同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是基于他们对人性和历史演进的看法。法家主张“好利恶害”的人性论。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以有效地制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是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张晋藩先生曾撰书称,管仲是提出以法治国的第一人。《管子校注·明法解第四十六》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历史启示2000字法治国方略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其经历了一个探寻、选择、确立、如何实现的发展过程。从"人治"与"法治"之争到"法制"与"法治"之辩,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
姜子牙被人人熟悉首要归功于《封神演义》这本书。汗青上的姜子牙就是一个很厉害的脚色,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周之所以可以在在殷商末期做到三分世界有其二,首要是靠姜子牙的盘算。世界三分,其二归周者,太
姜子牙被人人熟悉首要归功于《封神演义》这本书。汗青上的姜子牙就是一个很厉害的脚色,因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西周之所以可以在在殷商末期做到三分世界有其二,首要是靠姜子牙的盘算。世界三分,其二归周者,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