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遣唐使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Posted 西元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的遣唐使是个怎么样的存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的遣唐使是个怎么样的存在
日本为何要派遣唐使?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西元六百六十八年,齐明女皇的皇子中大兄正式继位,即天智天皇。在经过了之前与大唐帝国的白江之战,日本军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也正是因为这次惨败,才使得天智天皇在登基后,开始重新对大唐帝国产生了敬畏之心,恢复了自隋末乱世以来,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的国策,并同时恢复与唐帝国的外交关系。而这些使节,便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日本遣唐使。
根据现今中外史学界的一致观点认为,日本遣唐使前往中国,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几乎将大唐帝国各个方面的优势全部运回了国内,包括政治、军事、建筑、文化、思想等等,基本上只要是大唐帝国的东西,日本人都爱不释手,哪怕只是几卷经文,也能够在当时的日本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稀缺的遣唐使活动记载
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部史料,能够将遣唐使在大唐帝国时期的具体活动记载下来,哪怕是日本国内最为系统、完整且也是最具有权威性的史书《续日本纪》,同样也没有对遣唐使活动内容的详细记载。至于中国方面,由于遣唐使在当时并不是朝廷的主要关注对象,所以自然不会有史官专门为这批人作书立传。
不过虽然没有全面的文献记载,但根据中日两国收藏的大量文献资料,也能够通过碎片化的方式将遣唐使的基本特征和活动内容还原出来。
日本向唐朝陆续派出18批遣唐使
据记载,日本曾拟定向大唐派遣过十八批遣唐使,虽然没有全部成功,但成功的船只数量还是超过了半数。自西元630年开始的第一批(未成功),再到西元894年的最后一批(未成功,主要是日本朝廷接受了菅原道真的建议,停止派遣遣唐使的活动),前后时间跨度之大,基本见证了整个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顺带提一句,菅原道真提议停止遣唐使活动,主要也是因为唐末的乱世风云,不利于日本在中国境内的学习环境,从而作罢。
而在日本拟派的这十八批遣唐使团中,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却是自西元669年至西元733年这近半个多世纪中,第七批到第十批的遣唐使。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第七批遣唐使之前,基本上每一批次的遣唐使规模都很小,船只最多的时候也不会超过两艘,遣唐使的人数也主要控制在了一百余人左右。
自第七批开始,在唐朝尝到甜头的日本人,便开始加大遣唐使的规模,如第九批遣唐使的人数规模就达到了594人,为十八批遣唐使中的人数之最。并且也是在白江之战爆发前,日本派往中国遣唐使团规模的三倍之多。至于大家所熟知的鉴真大和尚东渡的故事,则是发生在西元764年。
日本逐渐缩小遣唐使规模
但可惜的是,自鉴真东渡后,日本遣唐使的规模和数量也就迅速减少,积极性也不像以往那么高了。
鉴真东渡油画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鉴真东渡的前一年,也就是西元763年,朝廷刚刚平定了安史之乱,大唐帝国的国运日渐衰类,各地藩镇割据,中央朝廷只能勉强支撑着统一大局。
而日本朝廷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也就减少了遣唐使的频率和规模。
遣唐使在唐朝的待遇
说了那么多,大家不要以为遣唐使对于唐朝来言是多么稀奇的团体,而且,遣唐使在大唐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政策和待遇。
日本派遣的使节团的确是带着谦虚好学的态度前往大唐,可对于大唐而言,就未必也是这个观点。所以,日本遣唐使在当时的中国不仅没有得到朝廷最为优渥的政策待遇,实际上除了学费由翰林院承担一部分之外,想要住得更好,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赚钱,走在大街上,便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两样,除了口音较为特殊之外。
日本遣唐使活动的两个特点
因此,关于日本遣唐使活动的特点,还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就是对于日本而言,由于遣唐使需要横渡沧海,几经辗转才能够安全抵达大唐,考虑到旅途的吉凶未卜,日本朝廷许诺但凡前往大唐的使节,皆可免除三年赋税。
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遣唐使在当时日本国内还是比较吃香的。因为古代日本的生产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天皇多生几个儿子,除了太子之外可以留在宫中,其余儿子都要分封到各地。别误会,人家分封诸王不是因为传统,主要是因为天皇本人供不起那么多张嘴,只能将它们赶往各自的封地自力更生,否则就只能去街头要饭——再三声明,这不是虚构,确有记载,至于详细内容,之后讲到日本相关史料的时候再谈。
而至于日本遣唐使活动的第二个特点,则是相对于大唐而言的,那就是日本遣唐使的活动在唐朝国内受到了朝廷的严格监管。虽然日本方面口口声声自称遣唐使只是带着和平、友好、谦卑的学习态度和外交任务的友善使节,但最起码唐朝的统治者不这么想。正是基于第二个特点,可以看出,唐朝认为遣唐使的目的并不单纯。
遣唐使在大唐的活动受到严格监管及其原因
比如根据西元九世纪,由曾经造访过中国的日本遣唐使中的一位名叫圆仁的僧人,在亲自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就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大致是说随行的一名使节,曾在长安的街市上购买物件儿,还没等掏钱,就被巡街衙役所逮捕。由此可见,日本遣唐使的活动在唐朝还是受到了较为严格的监管。
至于其中的原因,也和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本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知道,自打当年日本因“日出处”和“日没处”的观点,与隋炀帝闹了不愉快后,虽然在之后有所收敛,但遣唐使仍旧以小帝国使者自居,对外广泛宣称自己为“小中华”。然而,在我国封建社会中,但凡出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都有极为强烈的“华夷”以及“藩属”意识。而日本在当时自然也是大唐眼中的夷族藩国,但他们却自称小中华,其与大唐帝国意识形态上存在的矛盾也就一目了然了。
遣唐使对古代中日两国的外交意义
不过,日本遣唐使的出现,也的确在最大程度了建立并发展了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其中尤以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两人,堪称所有遣唐使中名气最大的存在,甚至在《续日本纪》中,对此二人都曾有过如下评价:
我朝学生名字播撒唐国者,唯大臣(吉备真备)和朝衡(阿倍仲麻吕)二人。
总结:
所以,综上所述,首先我们要明白遣唐使并非纯粹的友好使节,正如上文中说的那样,至少唐朝不觉得他们的目的单纯。其次,日本遣唐使既有归国者,也有留在唐朝的人,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外籍唐臣”阿倍仲麻吕。其三,遣唐使虽然全面学习了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制度,但却并没有完全照搬,尤其是政治上,在借鉴了唐朝的中央政治体制后,仍旧开创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古代政治体系,对日本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相关参考
大唐時候,萬邦來賀,日本派遣唐使來學習,達官顯貴還豢養著「崑崙奴,新羅婢」,如今不少人都盼望著回到那個時刻,甚至有部分人還以大唐的「崑崙奴」為驕傲。具體原因不用說,大家也都明白,因為對比近代歷史,會覺
1、在秦朝,相传秦始皇命徐福等人东渡寻长生不老药,徐福等到达日本,为当地带去一些先进技术,成为日本的祖先2、隋、唐朝。日本有感于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先后派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尔后还有鉴真东渡,
中日关系1、古代:(1)、汉朝:中日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东汉时: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2)、唐朝与日本交流::①、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西来
日本和中國的往來,從秦漢時期就開始了。但古代的日本,在中原王朝的眼中,不過是蠻夷小邦,不值得過多的重視。這一點也可以從唐朝時期日本派遣的遣唐使中一窺究竟。公元630年,為向大唐學習,日本派出第一支遣唐
1.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
有历史考据的日本最早来中国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那时便已经来中国朝贡,称为番邦国。日本至汉之后便一直派遣使团进入中国,学习我国的各种文化,衣食住行无不包括。尤其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进入中国,记载四次
三国历史自古以来都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有很多妇孺皆知的典故:关羽失荆州,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之类的。然而还有很多冷知识,却因为不是那么有名而被人们忽略了。三国典冷知识你知道几个?这五个总有一个你不知道。
为什么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 科学の発展や学问的な进歩により、日々新たな出来事が発见されている历史。今の30岁と10岁でさえ学校で习った日本史は异なります。常に新たな情报をアップデートしな
奈良朝与唐王朝的交流主要是通过遣唐使来完成的。 在日本史料中,遣唐使早期称为“遣大唐大使”、“西海使”、“入唐使”,后来才
元朝的侍卫亲军是个怎么样的存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蒙元的历史研究中,军事似乎是个不能避开的话题,从12时期后期一直到13世纪,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统一了蒙古高原、中原大地,逐步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