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如何管理户口和赋税的
Posted 赋税
篇首语: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是如何管理户口和赋税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是如何管理户口和赋税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里甲制和保甲制是怎么回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中国的广大农村,有很多名字是以“村”、“庄”、“坊”等命名的,这里就有个历史遗留问题。如果追溯到清代,这些名称其实就是地方的基层组织,即“里甲”制的一种民间称呼。清代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县,但为了有效地管理户口和赋税,在广大农村推行里甲制和保甲制。以下具体来说。
先来说说里甲制度
清入主中原后,沿袭明制,以纳税户为单位,每110户编为一里,选纳粮最多的10户充当里长;里下设甲,每甲11户,其中一户为甲长。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同是里甲组织,北方和南方的叫法又各有不同。如河南地区叫甲和村;江苏的叫镇或约;浙江的叫都或镇。尽管叫法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即通过编审户丁、修订黄册,以确保国家的赋税征收。
清代的里甲制度是建立在明代的基础上的,但清初时期由于很多州县资料不全,或是因连年战乱逃荒而与统计不符。因此清廷于顺治三年(1646)下令制定《赋税全书》,实行因田定赋、计丁授役之法。
至顺治十三年(1656),第一部《赋税全书》宣告完成,从此清代的里甲制度才算走上正轨。此后规定,每五年进行一次户丁编审,其程序是先以户为单位,将本户的丁口田产据实填写,交与甲长,然后逐渐上报,直至户部汇集成册。户部收册后,经皇帝审阅,最终制成“赋税黄册”,简称“黄册”。
清代的户与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满洲、蒙古及一部分汉人实行的是八旗制,称之为“旗籍”。剩下的则是民籍,民籍又根据不同的性质被分为十二类型的户,即民、军、匠、灶、渔、回、番、羌、苗、黎、夷。这些户中,人数最多的是汉人组成的民户。
封建时代,国家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是“丁”,按照《清会典》的记载:“凡民男曰丁,未成丁亦曰口”。所说成年男子,其年龄范围在16岁以上至60岁以下。清代丁的种类很多,有民丁、站丁、士军丁、卫丁、屯丁、匠丁、灶丁等。
在雍正实行“摊丁入亩”之前,国家的赋税都是以人丁数来征收的,所以在统计人口的时候,多是计丁不计口。康熙晚年,颁布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的“丁”指的就是成年男丁。
在那个时代,要准确统计人丁的数字是十分不容易的,尽管朝廷规定每五年就要统计一次,但实际上由于新增、死亡、迁徙等原因,往往得不到十分准确的数字。所以,在五年以外,又实行每年一次的户口增减等级,称为“小审”,目的是为了征收丁银。
可以看出,里甲制度的产生是为国家征收赋税服务的。但是由于清代时土地所有权经常发生转移,同时人口流动也十分频繁,这就造成了里甲编制的困难,而统治者对赋税的追求,又使矛盾更加深化。尽管各地官府采取各种办法加以维持挽救,但终究不免走向没落。
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颁诏实行“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把原征丁银摊入地亩中去,从而使里甲制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正式宣布“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随着里甲制度的废除,另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了。
再说保甲制度
乾隆时期,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保甲制度。保甲制度和里甲制度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升级版本,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保甲组织的主旨是治安保警,但在清代,由于各个时期面临的形势不同,故保甲工作的侧重点,也往往不同。
清初时期,因统一战争持续,百姓流离失所,社会极不稳定,于是清廷颁布保甲之法,以招徕降服,安抚流亡。当时,保甲组织还同时负有组织生产的任务。顺治元年,直隶一带聚集了一万一千多户逃避战乱的乱民,清政府便通过编制保甲的办法,把他们安顿下来,从事生产。
保甲制度起初分为两级,以10户为甲,10甲为保。后来在甲之下又加进了牌,成为牌、甲、保三级,分别设牌头、甲长和保长。按规定,每户都印牌一份,上书户长及成员的姓名,凡有出入,都有一一注明。其余如寺院、客店都要发给印牌或簿书,以便登记出入往来。
保甲制往往又和连坐互保联系在一起,清初规定:“凡遇盗贼,若一家隐匿,其邻九家、甲长、总甲不行首告,俱治以重罪不贷”。康熙时期,又推行“十家连坐”以维护统治和社会治安。
至乾隆时期,保甲制度逐渐强化。首先是保甲的编制扩大了。当时,不但内地各省民人要编立保甲,连蒙古各地的民人、改土归流后西南山寨等边远地区也实行保甲制;其次,保甲的内部组织也更趋于严密。
保甲组织的严密,从每户悬挂的木制门牌中就可窥见一斑。按规定,民人每户的门牌须包含这些内容:甲长、牌头的名字;祖父母、父母、庶母、妻妾、子孙媳、兄弟等的姓名和年岁。有的民户因身份特殊,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出家僧侣要填籍贯、容貌、出家日期和地点。对于住宿的客店,盘查更为严格,旅客的姓名、年岁、籍贯、容貌、职业、有无行李、来去方向和时间,都得一一填写,不得遗漏。
之所以要规定得如此细密,目的是想通过保甲维护社会治安。可见封建专制时代,国家对百姓的控制,真是到了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的地步。
以治安保警为主的保甲制度,同时还兼理地方的某些社会性公务,其中也包含赋税的征收、徭役的佥派。正是由于保甲制度的这些功能,所以成为州县衙门之下,维护基层统治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关参考
提起清朝很多人都感到气愤,因为他们的封建和闭关锁国让我们没有了跟先进国家学习的机会,从此我们就与世界脱离,也给了列强攻打我们的机会。因为清朝是游牧民族入侵汉族,所以在一开始当皇帝时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清朝抬旗有什么好处吗,清朝时抬旗之后生活相比之前会有什么变化
清朝时抬旗之后生活相比之前会有什么变化?旗籍相当于户口。比如说吧,清朝皇帝也是要户口的,他的户口在哪里呢?在八旗之一的镶黄旗里,一般写成是“头旗内头参领下头佐领人”,皇帝是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
户口可以留在房子上,但是已经不是户主了,如果要挂靠新户主的户口,需要和新户主协商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五条户口登记以户为单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处的立为一户,以主管人为户主。单身居
清代专管火药的衙门叫“管理火药局”,隶属于工部。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府于右安门内设置濯灵厂,设专官掌管制造火药。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设“管理直年火药局大臣”两员,其中一员由皇帝钦选大
周族灭商前,已经进入了早期奴隶社会,她有着明显的公社残迹现象。周族灭商后,由于采取了让被征服者商族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的方式进行统治,因而商殷社会中的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也就得以
历史“有田――成”关于夏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目前史学家虽然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但是肯定当时存在着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已为不少同志所同意。《左传》哀公元年记载伍员谈到“少康中兴”,少康因过浇之逼逃
一、现在有历史遗留自建房.可不可把户口迁到户口迁出原籍可以再落回去。办理流程:1)去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开具户口迁移证;2)由原籍拟迁入户的户主开具同意接收证明;3)带齐户口迁移证、身份证原件、拟迁入户的
成都盐道街小学-成都小学是泡小还是盐道街小学好请问成都现在的小成都市读小学报名条件: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就近读书,不仅要有户口,还要有和户口对应的房产证,且房产证必须是小孩父母的名字或爷爷、奶奶、外公、外
一、沙井万科翡丽郡的房产证是那个单位发的由当地房管理局办理。各房种办理房产证所需证明材料:(1)一手商品房需要买方提供身份证明、户口本、结婚证、无房证明,买卖合同、总房权证复印件、总土地证复印件、发票
与如今中国的省份划分有所不同,清朝时期,在管理地方事物上,清朝主要划分了九个总督来管理各地。如今,按照人们一般的排序,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