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为什么要“禁甲不禁刀”
Posted 甲胄
篇首语:当筵意气临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王朝为什么要“禁甲不禁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王朝为什么要“禁甲不禁刀”
古代王朝为什么要“禁甲不禁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因为比起刀来说,甲胄的作用更大。虽然刀是攻击性武器,甲胄是防御性武器,乍一看为什么不把攻击性武器给禁了,反而把防御性护具给禁止了。这里实际上牵扯到一个锻造工艺带来的问题,简单来说,刀剑在冷兵器时代实在太普遍寻常了。
在这个各种工具都十分落后的时代,刀剑的作用实在是太广泛了,它不仅是最重要的作战武器,也是最重要的生活工具。谁家里没有几把菜刀和斧头啊,打猎砍柴,切菜割肉,都需要使用刀具。即便在咱们今天,哪家没有几把水果刀和菜刀呢?
因为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的生活工具,除了那种很明显不是拿来当做生活用途的且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以外(砍刀、开山)。
可见不是朝廷不想禁,而是压根就禁止不了。因为没有这些工具,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被打乱了。实际上古代社会对于刀具的管制还是相对宽松的,除了一些特定被禁止的兵器以外,民间百姓是可以持有刀具进行防身或者家用。
宋代词人贺铸在《此日足可惜》中就写“後日卖刀剑,买牛耕故陂”,大诗人白居易也收藏得有宝剑,他在《李都尉古剑》中写:
古剑寒黯黯,铸来几千秋。白光纳日月,紫气排斗牛。有客借一观,爱之不敢求。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可见在古代私人佩剑是很正常的事情,李白就是一个剑术爱好者,他二十五岁时带着一把剑离开四川,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而像在秦朝对于武器的管制相对较为严格,《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始皇其实也只是对兵器进行管制,不可能完全将民间的刀具完全禁绝。最严厉的刀具管制是元朝,《元史·刑法志》中记载:
诸都城小民,造弹弓及执者,杖七十七,没其家财之半,在外郡县不在禁限;诸打捕及捕盗巡马弓手、巡盐弓手,许执弓箭,余悉禁之……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
正因为元朝时期对刀具的管制达到前无古人的地步,因此诞生了所谓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的传闻。这个传闻虚假的成分较大,但也体现当时元朝对于刀具的管控确实比较严厉。
但是不管怎么管控,刀具毕竟是古代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几乎不可能做到完全禁绝。老百姓该用就用,那甲胄就不同了,甲胄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打仗,为了保护士兵。
它的作用决定了一个人私藏甲胄所将给自己带来的后果,刀剑因为是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所以没办法禁绝,那甲胄就不同了,你一个平头老百姓一不是兵,二不是将军,你在家里私藏甲胄干什么?这就像咱们今天禁枪一样,你又不是警察或者士兵,你在家里私藏手枪干什么?
另外甲胄虽然是防御性武器,但是正因为它能够保护一个人免收刀剑的伤害。所以它的作用其实远比刀剑要更加巨大,一个不穿甲胄就上战场的人存活率很低,但是穿上甲胄就不一样了,存活率就成倍增加了。
如在周文郁的著作《辽西入卫纪事》中就记载了袁崇焕因为穿着重甲捡的一条性命的事情:
一贼抡刀砍值公,适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对而折。公或免,时贼矢雨骤,公与余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
由此可见甲胄对于士兵的重要性,实际上能够提高士兵存活率的压根就不是手中的武器,而是身上穿的甲胄。加入把咱们现代的防弹背心放在数百年前,可以说将大幅度提高军队的存活率,而存活率提升了,自然也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军队的实力不会出现过度损耗的情况。
而甲胄的制作水平自先秦时代以来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安全性得到不断的提高,防护性能更优良,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一套完整的铠甲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兜鍪(mo)、眉庇(bi)、面甲、顿项、肩吞、胸甲、披膊、腹吞、捍腰、前裈(kun)甲、后鹘尾、裙甲、吊腿、拕泥遴
正因为制作工艺复杂,且作用单一,那么一般老百姓私自制造甲胄干什么用呢?这不能不引起统治者的担忧,所以在各朝各代都达成了“禁绝甲胄”的共识。比较有名因为甲胄而惹上祸端的就是周亚夫。
他的儿子看到周亚夫年事已高,想着父亲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了。于是就猪油蒙心的偷偷买了五百具甲胄准备给父亲当陪葬品,但是这件事被有心之人拿来大做文章,因为当时甲胄就属于民间严格禁止买卖和收藏的违禁品。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虽然周亚夫贵为丞相,但这反而更加增大了他的嫌疑。因此就在这件事上被拿来大做文章,结果郁闷而死。可见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官方一直采取“禁甲不禁刀”的政策。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死后为什么要放三个月才能入葬?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我国历史中的王朝皇帝去世了都会举行厚葬,然而一般的逝者离世后都会白设灵堂,而且必须要停放三天,然后在抬棺去指定的陵墓下
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要一步步来
原标题: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要一步步来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
中华五千年历史,王朝更迭频繁,有一个现象一直让人琢磨不透,大多数亡国之君临死之前都要把自己的妻儿老小全部杀死,这是为什么呢?三国时期,刘禅准备投降的时候,他的儿子刘湛坚决不降,带着自己的妻儿自杀在刘备
盘庚迁殷的背景可以说是天灾加人祸。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但也有许多王朝曾迁移都城,以适应生态环境的改变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商王朝就是一
城市改名,屡见不鲜的现象,现今如此,古代亦如此。如果要把古代改过名字城市做个排名,南京毫无疑问拔得头筹。看看南京城历史上的名字吧,冶城、越州、石头城、白下、江宁、丹阳、金陵、秣陵、建业、扬州、建邺、秦
向敬之1正朔,依循中国古代的天命理论和大一统思想,即王朝正统之意。大清王朝入主中原,立国数十年后,君临天下的皇帝们,还在担忧自己以少数民族成为统治者,不被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承认,还多次强调自己的王朝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这些大抵都是在功成名就后,为维护统
新疆在古代被称为西域,从汉朝时期就已经纳入中国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然而后来随着战乱和朝代变迁,西域数次被分割出去,之后又数次被完成统一大业的中原王朝所收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17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景旭中国古代,如果要评选「”老天最眷顾”的王朝,南北朝时代的北齐王朝,「”呼声”一定很高。统治这个王朝的老高家,那是古代史上出了名的不着调。诸如「”昏君”「”暴君”「”淫君”风格的荒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朝的创立者,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灭掉六国,统一天下,设立郡县,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近五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体系。其政治实践对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