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是什么
Posted 蝗虫
篇首语: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蝗虫”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蝗虫”是什么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历史上蝗灾频发后来是怎么治好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蝗灾的时候,人们为什么不想着去食用蝗虫呢?而那些困扰着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何如今却那么少见呢?这其中有着什么原因呢?那么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来重点讲一讲这个问题吧。
蝗虫俗称“蚂蚱”,蝗虫的种类非常多,在生物学分类上有一个蝗总科,地球上大约有1万多种昆虫属于蝗总科,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则是飞蝗。蝗灾,通常就是飞蝗所造成的。但是,现在,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蝗虫在我国已经成为一道特色美食了,甚至在有的地方,野生蝗虫已经不够吃了,还需要养殖,这一点和小龙虾的“传奇经历”非常类似。当然,养殖蝗虫也需要做好防护工作,蝗虫一旦从大棚当中大量逃逸,会对周围农田里的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困扰中国农民数千年的“蝗灾”为什么会消失呢?难道真的与“吃货”有关吗?答案是否定的!小范围的“蝗灾”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消失,甚至在发达国家也有蝗灾,只不过,农业科技发达的地区,蝗虫不足以造成一种自然灾害而已。
在塑料大棚里养殖蝗虫,要做好防护工作,最好在养殖基地的周边饲养一些鸡和鸭,它们会把逃逸出来的蝗虫捕食干净。在自然界,蝗虫也是有天敌的,蝗虫的天敌主要就是青蛙和鸟类。农田当中少量的蝗虫,并不会对庄稼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因此,蝗虫和蝗灾是两回事儿,靠吃的办法解决蝗灾,是现代人天真、浪漫的想法。
第一:蝗灾与人类破坏生态环境
蝗灾的发生往往与气候的变化有关,所以,在中国古代,蝗灾与旱灾是紧密相连的。蝗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故而有“久旱必蝗”的说法。蝗虫不仅喜欢吃水稻、小麦、玉米的叶子,而且还喜欢吃芦苇、稗、白茅以及一些蒿类植物的叶子。人类将大片的草丛、沼泽和林地开发为农田之后,就使得生态环境趋向单一化,在气候干旱的时期,随着农田周围草地的稀疏,蝗虫的栖息地就被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趋向于密集化,随着密集化程度的提高,繁殖速度也相应的加快了,并且走向布满水稻、小麦、玉米的农田,突破一定的临界点之后,就会形成蝗灾。蝗虫在一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多能够达到数千只,甚至是上万只,因为它们是在空中飞翔的,如此密集的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庄稼尽毁,颗粒无收。在古代,因人类的剩余粮食不足,当农作物被毁之后,紧接着就会引起饥荒。
水灾、旱灾、蝗灾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三大灾害,因蝗虫能够飞翔,所以,古代的蝗灾,其影响范围不亚于水灾和旱灾。从先秦时期开始,我国就有蝗灾了,《诗经》里记载道:“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其中的“螟螣”即是指蝗虫,当时的人们如何驱赶蝗虫呢?使用“秉畀炎火”的方法,就是在夜晚的时候,点火诱捕蝗虫。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蝗灾呈现出频率越来越高发的态势,秦汉时期,蝗灾平均每8.8年一次,而到了明清时期,则增加到每2.8年一次,史书中记载的蝗灾次数,越到后来的历史时期越多,这与人类不断破坏生态环境有关。原始森林、草地的面积越来越少,生态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蝗虫就越容易聚集。另外,历史时期,我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是趋向于干冷的,这在北方地区表现得十分明显,气候的干旱,也增加了蝗灾爆发的次数。
第二:治蝗与蝗灾的消失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蝗灾的发生与饥荒是紧密相连的,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于蝗灾的治理。人们通常采用鸣金驱赶、火烧、捕杀等办法灭蝗,但是,这种办法,对于大面积的蝗灾,收效甚微,蝗灾发生之时,蝗虫的密度太高了,人们来不及驱赶和捕杀。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蝗虫的科学认识知之甚少,老百姓通常把蝗虫当作是“蝗神”,遇到蝗灾时,往往烧香拜佛,求助于神灵,这更加耽误了灭蝗的时机,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我国偏远地区乡村的农民,仍然把蝗虫当作是“神虫”,例如,1927年,我国山东省的高密发生了蝗灾,人们纷纷在堂屋或者田边摆起神案,上香祈求;1931年,江苏省北部一带发生蝗灾,当地的农民焚香祝拜,希望蝗虫早日飞走。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对于密集度非常高的飞蝗,是无能为力的,比较科学的做法,就是养一些鸡和鸭来啄食蝗虫,但是,鸡和鸭的数量毕竟有限,它们也捕食不了如此之多的蝗虫。而且,在中国古代,农民一般养不了多少鸡和鸭,因为饲养家禽和家畜是需要粮食的,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然而,有的时候,运气比较好,蝗灾来了以后,正好遇到了成群的飞鸟,于是,地里的禾苗就能够得以保全,如:《新唐书》记载道:“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贝州蝗,有白鸟数千万,群飞食之,一夕而尽,禾稼不伤。”《旧五代史》记载道:“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许、陈、汝、蔡、颍五州蝝生,有野禽群飞蔽空,食之皆尽。”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发生的。总的来说,当时的人们遇到蝗灾,还是“靠天吃饭”。
最近几十年以来,蝗灾离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远了,仿佛消失了一般。为什么现在没有蝗灾呢?这主要得益于飞机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运用。现在遇到蝗灾,人们可以使用飞机喷洒农药。飞机喷洒农药,可以有效地灭蝗。由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蝗灾”的预报也非常的准确,能够提前做好防范,而在古代,蝗虫的出现往往是出乎意料的。
蝗灾作为一种灾害,现在已经消失了,但是,小范围的蝗灾依然有,即使是发生小范围的蝗灾,也不会形成灾害,因为我们现在有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蝗虫会造成粮食减产,但不会形成灾害,正如现在的水灾和旱灾一样,小范围内存在,但是不足以形成大的灾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们整个社会应对这些传统的灾害的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在21世纪的地球上,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不会出现蝗灾这样的传统的灾害的。
使用农药灭蝗,蝗虫会不会产生耐药性呢?蝗虫与细菌是不同的,细菌的繁殖速度非常快,生物的繁殖速度快,意味着进化速度就快,人们频繁地使用抗生素,细菌会变异,形成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但是,蝗虫、老鼠毕竟是多细胞动物,繁殖和变异的速度相对于细菌来说是非常缓慢的,只要人类合理使用杀虫剂、灭鼠药,昆虫和老鼠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
综上所述,现在没有蝗灾了,是因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原因,与蝗虫是不是成为了一道美食无关。事实上,养殖蝗虫,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蝗虫逃逸。人类靠吃的办法,是解决不了蝗灾的,除非遇到了“白鸟数千万”、“野禽群飞蔽空”的情况,才能够依靠天然的食物链的办法解决蝗灾。
相关参考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蝗灾时期蝗虫会吃人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近还是有很多人再说了,东非的蝗灾很严重,说严重也严重,但是处理蝗灾也不是那么难的,中国有几千年的经验呢?但是最近有看到有人说这个蝗灾是
在古代没有农药之类的东西,经常会发生蝗灾什么的,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有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灭蝗,曾
在古代没有农药之类的东西,经常会发生蝗灾什么的,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使农产品完全遭到破坏,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有史书记载,在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灭蝗,曾
身为一个明白人,或者说是一个明白的君主,李世民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他明白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的艰辛,尊重所有人生存下去的权利。前面提到过,李世民刚刚接过皇帝的位子,换上自己「贞观」的招牌,国家就开始闹天
1016年夏天,北宋皇帝宋真宗在京城开封的皇宫里接到许多关于蝗灾的奏折,称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当时,宋真宗正在迷信神仙之说,他相信神仙会来消灭蝗灾。许多官员看出了宋真宗的心思
前几天发了一篇文章《辽沈决战:卫立煌「”身在曹营心在汉”,刘少奇指示他四个字》,引起网友热议,有些人认为我信口开河,凭空捏造,昨天我已在「”微头条”专门贴出关键性、权威性史料。从事公众史学十几年,我一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5千多年历史的大国,古往今来,我国不论遭受到多么大的灾难,都依然挺了过来,传承不断,生生不息。而在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没有现代这么发达,所以往往在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的时候,
汉末三国的寒冷期不仅旱灾频传,而有较干燥的土壤以提供蝗虫良好的产卵环境;又因寒冷期年均温下降,使得蝗虫有着适宜且普遍的生长环境,甚至可能造成蝗虫的生长环境随着各地气温的变化而有所扩大,进而导致蝗灾为患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初夏,大宋王朝遭遇了百年未遇的蝗灾。短短几个月间,遮天蔽日的蝗虫疯狂席卷河北、陕西、河东、江淮各地,以至于很多农民的家里,都有蝗虫在嚣张的飞。灾情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初夏,大宋王朝遭遇了百年未遇的蝗灾。短短几个月间,遮天蔽日的蝗虫疯狂席卷河北、陕西、河东、江淮各地,以至于很多农民的家里,都有蝗虫在嚣张的飞。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