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并没有那么幸福,嫁给老单于又嫁给继子
篇首语:未曾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昭君并没有那么幸福,嫁给老单于又嫁给继子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匈奴 王昭君为什么愿意嫁给呼韩邪单于?汉元帝为何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并没有那么幸福,嫁给老单于又嫁给继子
人生就如同一场赌博,王昭君选择离开掖庭北上大漠,但是对于等待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谁也不得而知。
中原是春暖花开的时候,而塞外仍是寒风凛冽冬天,还没有走到草原王昭君就病倒了。呼韩邪单于十分的呵护她,下令不在前进让她安心静养,就这样经过了一年才抵达了匈奴的王庭。与江南青山绿水风光不同,这里虽是青草连天但野风呼啸,王昭君生活还有些不习惯,但匈奴人对她这位新“阏氏”是非常的热情。
呼韩邪单于更是百般呵护她,呼韩邪单于还派遣使者向长安赠送了大量财宝和骏马,并上书愿保境安民来向汉天子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逐渐的王昭君适应了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猎、说胡语的草原生活,次年她便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伊屠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
就在这个时候呼韩邪单于突然去世,留下王昭君孤儿寡母。而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王位号复株累单于。但是让王昭君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婚姻风俗。《汉书·匈奴传》里记载:“匈奴父子同穹庐卧。父死,妻其后母。”
意思是说如果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妈的。
感到羞辱的王昭君给大汉天子上了一道乞归表,由于老单于死了因此请求回家,认为这场冷酷游戏也该收场了。
在《王嫱报汉元帝书》里记载着王昭君的请辞: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以献身陛下,却不料遭画的报复而远嫁异国绝域,只是为了真诚报答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如今世事难料,单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贱的女工消磨时光,天天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白白地加重悲伤郁结罢了。臣妾家乡还有我的亲人,希望陛下稍加慈悲怜悯,让我返回汉朝吧!她不知道汉元帝早已驾崩,此时汉朝天子不再是那个怜惜的汉元帝了,对她的请求新帝赦令“从胡俗”。
简单的从胡俗3个字就决定了王昭君的命运,让她失魂落魄地走进了复株累精心布置的新房……虽说名分差了一辈,但年轻的复株累却和王昭君却是同龄人。
他对王昭君也更加的宠爱,后来相继有两个女儿又降生,命运似乎看来对王昭君还算垂青,因为没有比以前变得更坏,然而这暂时的平静的不远处新的风暴正在孕育着。
这次的不幸的不是王昭君,而是他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伊屠智牙师,作为呼韩邪的亲生骨肉,与复株累同父异母的兄弟,对复株累而言名分倒无所谓,但伊屠智牙师却是潜在的威胁。复株累为了永绝后患决定斩草除根。
亲情骨肉在残酷的政治面前一文不值。王昭君只能眼睁睁地注视着骨肉相残,一边是亲生儿子一边是丈夫,那种内心撕裂的感觉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她曾顽强地选择与命运抗争,但是她也只能接受命运的摆布。
匈奴 王昭君为什么愿意嫁给呼韩邪单于?汉元帝为何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阏氏王昭君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史,以其汗牛充栋的浩繁史册向人们展示了它的悠久与辉煌。但当我们试图从中全面地审视一下中国古代后妃们的生死浮沉、喜怒哀乐时,却备感史料的乏缺。至于少数民族政权的首领与后妃的事迹就更加缺略了。因而对于在战国秦汉时期颇有影响的匈奴王朝的后妃,我们很难为其立传,而只能择取因汉匈和亲而远嫁匈奴为皇后的王昭君作为一个实例,从一个侧面来了解一下当时少数民族统治地区后妃们的生活。
民女入选 泪洒后宫
王昭君,名嫱。昭君是她的字,西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或明妃。父名王穰,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初,王昭君出生在一个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的江南农村。那里到处都是奇异的山石、清澈的流水和艳丽多姿的鲜花。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的咏叹。
据当地民间传说,昭君是月宫里的仙子,她妈妈梦见一轮明月投入自己怀中,后来便生下了她。昭君从小就格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到十多岁的时候,父母特意在自己家门前给她修起了一座望月楼,让她在楼上读书作画,弹琴歌舞,刺绣梳妆。后来,昭君在望月楼的阳台上焚香合掌,躬身下拜,虔诚地向月亮婆婆祷告来 “神灯” 。她还到土地庙向土地公和土地婆求来五谷丰登的三熟地,使乡亲们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她还赶走了捣乱的黄龙,同姐妹们一起掘井,一连掘了七天七夜,终于掘成了一个圆溜溜、直通通的水井,使乡亲们饮上了碧澄清香的甘泉。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反映了昭君少年时代自由舒畅的乡村生活,也可以从中窥见昭君自幼善良勤勉,热爱人民的优良品性。
随着时光的推移,王昭君已出落得仪表绝丽,端庄高雅,成为远近闻名的美女。王穰见女儿举止有度,有异于常人,日后定有出息,许多慕名登门求婚者都被他委婉地谢绝了。
汉元帝继位以后,广泛搜罗天下美女,充实后宫。17岁的王昭君以“良家子” 被选入宫,从此开始了她那幽怨、哀凄的汉宫生活。一般说来,郡国所献美女,在未见皇帝前,均需待命于后宫。王昭君入宫后即是待诏掖庭。汉代婕妤以上的嫔妃宫女均居住在宫庭两侧深处的掖庭之中,由受过腐刑的宦官充任掖庭中的令丞属吏,掌管后宫贵人采女的饮食、被服、器物等杂务。元帝时后宫待诏的嫔妃无数,他本人不可能一一临幸,除了少数幸运者外,大多数遭到冷落,过着以泪洗面的凄凉生活。
据野史记载,元帝因妃嫔众多,不能遍视,便命令画工摹绘图形,然后进呈皇上御览,由元帝根据好丑妍蚩,按图索骥,择优召幸。当时著名的画家杜陵人毛延寿因善于写生,所画肖像惟妙惟肖而受命襄理此事。只是毛延寿生性贪鄙,屡屡借机向宫女们索取贿赂,那些望穿双眼、企盼御幸的宫女为早日得宠,大都倾囊相赠,多则10万,少者也不低于5万,毛延寿就从笔底下添出万般风韵,足以易丑为妍。
王昭君入宫不久,也被召去让毛延寿画像。毛延寿几番暗示王昭君略施小惠, 并恳请昭君日后大贵后勿忘提携。因昭君天生美貌,加上她生性清高,对毛延寿敲榨勒索的无耻行径极为愤慨,她断然拒绝行贿。毛延寿见索贿不成,便恼羞成怒,画笔之下故意易妍为丑,把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一般,借机渲泄私愤。元帝但凭画像选幸,昭君被歪曲了的形貌自然无法取悦于他,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就这样被冷落在后宫中,从此她再也无缘面见皇帝,而是开始了漫长而愁苦的宫廷生活。
汉朝的后宫内填塞了无数从民间选来的美貌女子。她们整日深居宫中,不能外出走动,除习歌练舞、学习字画外,每天认真梳妆打扮,涂脂抹粉,描目画眉,但却只能对镜怨叹,徒劳无益地消磨时日,嗟叹青春年华的流逝。王昭君入宫数年,因毛延寿的卑劣行径而未能见御,想起自己的青春就这样在宫中无聊地虚度,禁不住暗自垂泪。她深知即使为皇帝见御,获百般恩宠,也不过是皇帝手中的一个玩物。眼下这种空守宫闱的生活除了受那些不男不女的宦官监视外,所能做的只能是空对冷月,哀怨女子的薄命、人世的无情。一想起自己有可能在汉宫中白发皓首而不得自由,更感到一种内心的颤栗。她渴望着早日脱离深宫,重温少年时代那种充满欢愉与生机的生活。
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愿婿汉氏以自亲” ,元帝慨然允诺。掖庭令到后宫查问,王昭君挺身而出,表示自愿前往匈奴。从而宣告了她的汉宫生活的结束。
单于入朝 昭君远嫁
战国以来,我国北方的匈奴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从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170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前140)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较弱,和亲为的是换取北部边境的暂时安宁。武帝即位以后,由于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政策,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贵族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到武帝末年,匈奴已疲惫至极。后来再经过本始三年(前71)汉与乌孙(游牧于今伊犁河上游的一个部族)的联合出击,匈奴再次惨败,属部也乘机起来向它进攻,于是 “匈奴大虚弱,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①从此,匈奴再也无力和汉朝对抗,时在昭君出塞前39年。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有五单于争位,继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在和郅支的斗争中失败,被迫由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和郅支的夹攻,故争取主动,与汉联合。宣帝甘露三年(前51)南下,并亲自人汉觐见汉帝,随后留居今黄河河套北面塞下,由汉朝派兵护卫。这便扭转了自汉初以来150年汉匈两族间的敌对局面, 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关系。当时仍在漠北的郅支, 初见呼韩邪投汉,深怕遭到呼韩邪与汉朝的联合进攻,所以也遣使入汉奉献(甘露三年及四年)并送侍子入朝,以表示友好。后见汉朝出兵粮资助呼韩邪,自度无力统一匈奴,乃向西部的伊犁河流域一带发展,不久为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所杀。
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喜者,郅支已诛,政敌消除,无复后患; 惧者,以郅支作为一支牵制汉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汉与郅支之间举足轻重的地位也随之消失,而汉朝势大,己身孤弱, 这种局面促使他只有进一步倒向汉朝才能确保安全。因此上书言: “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①元帝竟宁元年(前33)正月,呼韩邪再入朝汉(这是他第三次入汉; 第二次是在宣帝黄龙元年,即前49年)。汉朝对他的礼遇与赏赐一如既往。在朝见期间,呼韩邪自言愿为汉家婿,这就为昭君脱身汉宫出塞远嫁提供了历史契机。
王昭君虽然身居宫中,对于汉匈两族关系的消息,也有所耳闻。建昭四年(前35)春,元帝为庆祝诛灭郅支单于的胜利,大摆宴席,并将郅支图书展示给后宫贵人们看,以炫耀自己的武力。竟宁元年(前33)春,元帝为庆贺郅支伏诛和呼韩邪入朝而改元 “竟宁” 。透过这些轰动朝廷、震撼全国的大事,昭君对汉匈两族关系的利害得失,已有相当的认识,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感想和反应。当呼韩邪单于求亲时,她便慷慨应召,向掖庭令求行,自愿扮演一个 “和平使者” 的角色,肩负起了巩固和加强汉匈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
在汉代的女子看来,出塞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高帝刘邦时,为了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平,曾依刘(娄)敬的建议,打算把他的女儿长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以和亲。吕后日夜哭泣说: “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武帝时,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曾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王昆莫。可是细君整日悲愁,自作歌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①这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情绪和表现,反映了汉代一般贵族女子对远嫁异域的观感。
对于呼韩邪单于面乞和亲、愿为汉婿的举动,元帝觉得既然前代已有取宫室子女充作公主嫁与单于的先例,为羁靡已投降的呼韩邪,不妨从后宫中随便选择一个未曾召幸的女子嫁与他即可应付了事。他命令管理后宫的掖庭令传话: “谁愿意到匈奴去,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多数宫女犹豫不决。掖庭令正为没人应征而焦急时,见识不凡且满腹愁怨的王昭君主动请行。元帝闻讯后,当即允诺。并吩咐臣下准备嫁妆,选择吉日,为呼韩邪单于和昭君送行。
在临行前举行的欢送仪式上,王昭君装束停当,到御座前辞行。元帝不见犹可,一见之下才发现昭君竟是一个芳容绝代的丽姝。只见她云鬟低翠,粉颊绯红,体态身材无不合度,那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乎含有嗔怨的模样。昭君容貌丰美,服饰靓丽,使汉宫为之增光生色; 顾影徘徊,使左右臣僚为之肃然起敬。元帝这时很想把她留下来,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呼韩邪单于对昭君非常满意,欢欢喜喜地谢过元帝厚恩,便携带昭君踏上了归程。
宴会散后,元帝越想越悔,越想越生气,他回到宫中拿出宫女图来仔细一看,见昭君的画像仅画得两三分,而且是草草绘成,毫无生气。他传令查究画工,经有司审讯,毛延寿以欺君不道罪被处斩。
离开栖身数载的汉宫,王昭君随同呼韩邪一起,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前往漠北。相传昭君出塞时,头戴红暖兜(即后人所称的 “昭君套” ),身穿红斗篷,骑着白马,怀抱琵琶。有的图画上则是昭君骑着骆驼在沙漠上行进。揆之情理,昭君出塞时,以坐车较之骑乘更接近事实。因为昭君平素深处宫中,何能骤然懂得骑马或骑骆驼?且从汉都长安至漠北的单于庭,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所经沙漠地区,大多 “黄云紫塞”,“掠地惊飙”,何能像习惯于马上生活的匈奴人那样,可以长期 “人不弛弓,马不解勒” 地奔驰?再则,当时匈奴人已有毡车(时称“胡车”或“轒辒”)。 看来, 著名词人秦观“汉宫选女适单于,明妃敛袂登毡车” 的说法较为合理可信。昭君出塞大致经过了汉朝的左冯翊(今陕西西安)、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西河(今内蒙古东胜)、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等地 她坐在毡车上,欣赏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心情无比激动,她像一只出笼的鸟儿,再度领略到了大自
然的美景。望着愈来愈近的单于庭,一种悲喜交集的思绪涌上了她的心头。
忍辱负重 和解汉匈
到达匈奴中部的单于庭后,呼韩邪单于遂加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 ,言胡得之,部族得以安宁; 匈奴称妻为阏氏(音烟支),即匈奴皇后。从此,王昭君肩负着民族友好的使命,开始了她的塞外生活。
俗话说 “入境随俗” ,离开内地置身塞外的王昭君过上了住穹庐(即毡制帐幕),披毡裘,食畜肉,饮乳酪的游牧生活。性格坚毅的王昭君慢慢习惯了匈奴族的生活方式,她一面向匈奴人学习,一面把汉朝的文化介绍给他们,因此匈奴人民都很喜爱她,尊敬她。
身为汉家女子,昭君有时也思恋故土,想念家乡的亲人,她曾写下了一首 《怨旷思惟歌》 (后人又称其为 《昭君怨》 ),借以抒发心中的无限乡愁。全诗如下: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游倚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冗,不得颉颃。
虽得餧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改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 忧心侧伤!
相传,昭君还写了一封信给元帝。信的内容如下: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唯陛下少怜之。”①
据说元帝得书后,大为动情,愁绪无聊,恹恹成疾,不久便病笃驾崩,享年44岁。他的儿子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成帝。
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亦即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婚后的第三年,呼韩邪单于病死。他在位期间,第一次结束了汉匈两族间的敌对状态,改变了两族的紧张而不正常的关系,使之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开创了汉匈两族团结合作的新局面。同时他还打破了旧传统,开了我国北部地方政权接受汉朝中央领导的先河,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系的和平友好,关市畅通,不受或少受限制,两族人民的互市和接触可以获得较多的机会,匈奴人可从汉人手中获得较多的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汉族文化可以较多地传人匈奴,从而使匈奴人的社会生产力和日常生活都较前迅速地提高; 同时匈奴的文化也迅速传播到中原,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呼韩邪单于在汉朝支持下,结束了匈奴20余年以来的分裂状态,统一和安定了匈奴政治的混乱局面,这就为匈奴恢复社会生产和增长人口提供了前提条件。呼韩邪单于的治绩表明了他是匈奴族的一位杰出首领,他的成就与昭君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昭君与呼韩邪成婚后一年多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做伊屠知牙师。呼韩邪死后,大阏氏所生的雕陶莫皋继立,号复株累单于。此时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要求归汉,汉成帝为表示汉朝尊重匈奴的风俗习惯,珍惜汉匈之间的友谊,敕令王昭君“从胡俗” 。因为当时的匈奴仍保留着原始婚姻制度的遗风,有 “父死妻其后母(不是生母)” 的习俗。在匈奴人的观念中,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不仅是属于夫家,同时也属于夫家的氏族。夫死之后,妻不得出外,仍需约束在本氏族之中。因此,除生母外,都由儿子或兄弟继承她们的婚姻关系,使她们不能脱离夫家的氏族共同体。这种风俗,比之汉人的伦理规范,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落后的现象,是悖逆情理的。但接到成帝的敕令后,深明大义的王昭君体会到汉朝的旨意,打消了归汉的念头,以大局为重,忍受了 “子蒸其母” (虽然不是亲子)的委屈,再嫁给了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
此后,昭君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名云,后嫁给右骨都侯须卜当,称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 小女嫁给当于氏,故称当于居次。昭君的儿子伊屠知牙师做了匈奴的右日逐王。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尽艰辛的王昭君病死在匈奴。至于她死于何年何地,史书上没有记载。昭君虽然死了,她的业绩,她的英名,却深深地铭刻在汉匈两族人民的心中。
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仍秉承母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睦而努力奔走。平帝时,单于曾遣须卜居次归汉,入侍太后。王莽执政以后,由于他采取了贬改 “匈奴单于印” 为“匈奴单于章” ,拟大分匈奴为15单于及妄斩匈奴侍子登等错误政策,使得汉匈关系日趋紧张。发展到始建国三年(11)以后,匈奴单于便发左右部兵马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动员30万众准备反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这时,须卜居次和她的丈夫须卜当二人挺身而出,居中斡旋,设法弥合。史载始建国五年(13),乌珠留单于死,须卜当夫妇想与汉和亲,又素与乌珠留之弟咸友好,便拥立咸为乌累若鞮单于。随后便劝他与汉和亲。天凤元年(14),须卜居次和须卜当派人到西河塞(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歙。王莽因命王歙及歙弟王飒(歙、飒俱为昭君之兄子)使匈奴,祝贺单于初立,并赐黄金、衣被、缯帛。在须卜居次与须卜当的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但因此后王莽再次欺诈单于,和亲遂绝。须卜居次和须卜当对汉匈关系的弥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尽了最大努力。当时,汉匈双方交涉,大多是通过昭君的家庭关系来进行的。由此可见昭君在汉匈关系中的突出地位及其深远影响。
巾帼女英 流芳青冢
在旧时代,特别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一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社会制度的压抑,封建礼教的桎梏,习惯势力的羁绊,致使她们的才智得不到正常或充分的施展,即使偶然崭露头角,也难免要遭到非议、指责、歧视,甚至迫害。在那压抑、禁锢女子的社会里,即使智慧非凡、才华横溢的才女,在某方面做出卓然不群的成就,也难于得到当时社会的承认,受到应有的支持。所谓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想要有所作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尽管如此,仍有些寥若星辰似的女英,在历史的长河中闪射出了特别耀眼的光芒。王昭君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据有人统计,以昭君出塞为题材的诗词之作,流传至今的达770多首,视其为民族屈辱的象征者有之,“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伤时不遇者有之,据史实歌咏赞唱,称昭君为巾帼英雄者也不乏其人。
王昭君以一个良家女子被选人宫,为了个人出路,也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自愿充当汉族的 “和亲使者” ,远嫁到塞北的匈奴,肩负起朝廷交给她的巩固和发展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关系的重大使命。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她不仅在匈奴安心生活,而且不惜忍受一定的委屈,在汉匈两族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她的出塞是一件富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她是一个不平凡的女子。
后人为纪念王昭君,在内蒙古地区修建了十几个昭君墓。因为昭君出塞既象征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事实上也带来了北方边境两族人民的安居乐业、牛马旺盛的太平景象,因此,北边一带的人民,都愿意把昭君这个和平友好的象征跟自己的本乡联系在一起,更愿意把自己的家乡变成昭君的故乡。昭君墓成了人们纪念昭君的产物。最闻名的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南,蒙古语称其为 “特木儿乌儿虎” 。该墓占地面积约20多亩,高约十丈,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大黑河一带地势平坦,故墓身显得巍峨高耸,姿态雄伟。远远望去,在一片翠绿丛林的衬托下,青色与黑黄色互相交错掩映,形成古人所谓 “黛色朦笼,若泼浓墨” 的景象。
昭君墓,有些史书称它为 “青冢” 。据说过去每年到了“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的时候,各处青草都已枯黄,惟独昭君墓上的草仍保持青色。因此,历代诗人常有 “谁似青冢年年青” 、“至今冢上青草多” 、“宿草青青没断碑” 等诗句。元人张翥的 《昭君怨》最为典型,其词曰:“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看取蛾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青冢”的传说,充满了人们对昭君的思念与赞美之情,昭君的形象似那永不衰枯的青草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昭君的芳名也像那翠绿的青草一样流芳千古。
注释
① 《汉书·匈奴传》 。
①《汉书·匈奴传》。
① 《汉书·西域传》 。
① 《汉书·西域传》。
相关参考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人们用四个词来概括她们的美貌: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其中“落雁”指的是王昭君。相传当年出塞时,王昭君的车队行走于茫茫大漠,面对眼前的荒凉,即景生情,弹了一曲《出塞曲》。这时天上
王昭君,出生于约公元前52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经常活跃在文人墨客的诗文里,我想如果西汉有贴吧的话,王昭君一定是诸公子发帖追...
王昭君,出生于约公元前52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归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她经常活跃在文人墨客的诗文里,我想如果西汉有贴吧的话,王昭君一定是诸公子发帖追...
对汉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先说说汉朝为什么要嫁女给匈奴单于,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阐述。一是匈奴强汉朝弱的时候,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刘敬在刘邦白登之围后的建议中看出来。刘敬对曰
穆库什一生三嫁,还要嫁给继子,悲催至极,其后代却出了六个皇后
作者:孙英杰(一)出生就注定一世悲凉嗟薄佑兮多幸,羌作俪兮皇家。承吴穹兮下覆,近日月兮分华。顾子女兮哀顿,对左右兮催伤。共西曜兮将坠,忽吾去兮椒房。这首凄凉的《绝命词》是辽道宗皇后萧观音临终前悲痛万分
昭君出塞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昭君出塞的故事,很多人都不会陌生,王昭君因为没有钱财拿给画师,画师就没有把她的美貌画出来,等到匈奴单于前
世人都知道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嫁给了匈奴单于,但她原本是汉元帝的女人,至少是汉元帝名义上的女人。 王昭君出塞,让匈奴与大汉和平相处了几十年,由此可见她应该极受匈奴单于的喜爱,否则她的影响也不会这
...,吕后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从善如流。比如,吕后就没有把与匈奴的关系搞砸。这可不是个小事,要知道,整个西汉都跟匈奴苦命地纠缠在一起,每一朝君王都被匈奴骚扰,头痛不己。关系不恶化,就是大功。当初刘邦还在...
...,吕后也能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从善如流。比如,吕后就没有把与匈奴的关系搞砸。这可不是个小事,要知道,整个西汉都跟匈奴苦命地纠缠在一起,每一朝君王都被匈奴骚扰,头痛不己。关系不恶化,就是大功。当初刘邦还在...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代表着中国古代最美丽的女子。那么,四大美女都嫁给了谁呢?沉鱼西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女子叫西施。有一次西施在河边洗衣服,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