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泛滥的倭患为何到清朝就不见了

Posted 倭寇

篇首语: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泛滥的倭患为何到清朝就不见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泛滥的倭患为何到清朝就不见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明朝泛滥的倭患为何到清朝就不见了?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比起从元朝中后期起,中日双方“你抢我抓”三个多世纪的“倭患”,特别是比起明朝嘉靖年间持续四十年,战火波及整个东南沿海的“嘉靖大倭乱”,鸦片战争以前的清朝,“倭患”这事儿却是很消停。虽说上世纪九十年代,那几位港台“不老男神”“不老女神”主演的“戏说”题材清宫剧里,也充斥着大清皇帝手撕日本倭寇的热血剧情,但放在真实历史里,这事儿真没机会——海那边的日本,“老实”了二百多年。

当然,这“老实”也不是无缘无故,首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国情的变化。

清代年间的日本,既不是元明年间那个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也不是丰臣秀吉时代的那只梦想“迁都宁波”的猖狂野兽。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后,出于稳定自家权位的考虑,对外厉行“锁国”政策:除了长崎之外,日本对外的港口全数关闭,日本船只不许出海贸易,更不许擅自与海外往来,偷渡更是死刑大罪。只有中国荷兰等少数国家的船只,可以在长崎进行贸易,却要遭到严密的监视。

出个国都要死刑?如此严密监控的锁国体制,也恰恰铲掉了倭寇作乱的土壤。元明年间倭寇们肆意驾船“觅食”,想打劫就打劫的“好日子”,从根儿上就没了。

但拼命锁国的日本,与对岸大清王朝之间,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却也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这就是当时“中日和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双方无比重要的“洋铜贸易”。

清王朝一统天下后,国家进入了长久和平,但一件大事,却关乎着国家稳定:铜钱。要发行铜钱,就需要大量的铜,清王朝的产铜地,却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产量有限不说,运输更十分困难,运不出铜是常事。可这事儿每年稍耽误一会儿,极有可能就是要命的“钱荒”。还好,日本有!

与地大物博却缺铜的大清不同,日本岛虽说穷得叮当响,日用品要啥没啥,可就是金银铜等贵金属产量丰富,可以说“穷得只剩下钱”。而且虽说锁了国,但对中国的各种货物,日本社会需求量也极大。那怎么办?拿铜换吧。

所以,自1683年,随着清王朝平定台湾南明政权,中日双方也就心照不宣,开始了长达一半个世纪的“洋铜贸易”。每年大批中国船只从宁波广州等港口出海,满载着生丝等货物直奔日本,换取大量优质铜。值得一提的是,虽说“康乾盛世”时代,大清朝对海外贸易高度紧张,乾隆年间更只留了一个通商口岸。但对“换日本铜”的买卖,清王朝却是政策宽松,只要是去日本换铜,中国商船甚至可以不管相关禁令,带去大批重要宝货。

对这项关乎国家财政稳定的买卖,清王朝的态度,比起其他外贸政策来,实在太开明。

这开明的态度,也造就了一段后世几乎遗忘,当时却红红火火的中日贸易盛况。康乾年间,清朝每年开赴日本的商船,常在百艘以上,每年登陆日本岛的中国商民,一度多达近万人。从1683年至1840年,中国商船累计从日本赚走了三点八亿斤铜。对于双方来说,这都是一笔持久双赢的生意。

既然是双赢,中日双方当然也就尽力维持,和平,也就不难。

但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却是,号称“漠视海洋”“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年代里,却曾拥有一支威震东亚海洋的海上力量。

康熙年间时,出于与东南“南明小朝廷”作战的需要,“弓马骑射”起家的清王朝,也一度高度重视海军建设。1683年中日开始“洋铜贸易”起,当时的清王朝,海军正如日中天,主力战舰“鸟船”长五十米以上,装备大型火炮三十门以上,即使比起亚洲海面上赫赫有名的荷兰战舰,继承明代造船技术的大清鸟船,当时也足能“单挑”。而这样的凶悍的炮船,在当时的清军水师里,有六十艘之多。

如此凶悍的战舰,不但在战场上实打实打出威风,而且在康熙年间时,还曾作为“封舟”,每隔几年就去册封琉球,等于是在日本海面上亮个相,威慑力十分强。这样强大的海上力量,周边哪家“邻居”,又敢轻易造次?

可最让人叹息的,也正是这事儿。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稳定,这曾经强大的“鸟船”,也大多被清王朝废弃,几乎是拆的拆扔的扔。到了乾隆年间时,清军最“巨无霸”的战舰,竟只有十一丈长。随着一批手工业图书在大清被禁毁,清军水师的造船造炮技术,也是大踏步倒退。

也恰恰是在乾隆晚年时,别看大清没有闹“倭患”,越南海盗却后来居上了。当时装备有“大师船”的越南海盗团伙,其战舰往往比清军战舰大三四倍,号称“船大而高,炮多而壮”。凭着这强大实力,从乾隆晚年到嘉庆年间,每到春夏季节,来自越南的海盗船就会组团杀来,在广东至浙江的海面上大肆烧杀抢掠,气的乾隆嘉庆两父子,多次抛下严旨,恨不得将这伙贼匪赶尽杀绝。

但到了战场上呢?由于人家船大炮多,清军的沿海水师,每次都是能躲就躲。以至于稍有点钱的沿海商民,都得自发配备船炮,靠自家力量和海盗死磕。每次海盗来了,清军的“正规军”水师,基本都是“登桅望”,能看热闹就看热闹。如果不是嘉庆五年,越南海盗船在海面上遭遇飓风打击,外加越南国内形势变化,其国王主动铲除海盗势力,这曾叫清军躲猫猫的海盗,不知还会折腾大清多久。

可是,自家海军不给力,就算没有倭寇,就算靠运气熬走了越南海盗,待到鸦片战争打响,面对英军的坚船利炮,那依然还是叫天天不灵。被轰开国门的清王朝,随后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深坑,更在十九世纪末的甲午战争里,被昔日的“贸易伙伴”日本踩在脚下。

所以说,对方国情的变化,共同的贸易经济利益,固然是和平的必要条件,但自强,才是根本。没有“倭寇”的大清朝,终为漠视海权,付出了太多沉重的代价。

相关参考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居然怕老婆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他年轻的时候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

大明第一抗倭名将却因严嵩父子拖累而死

...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

大明第一抗倭名将却因严嵩父子拖累而死

...引发大规模的仇杀,史称"争贡之役"。此后不久,明朝罢市舶司,并严申海禁。正常的贸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诱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铤而走险,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骤然...

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谁

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明朝戚继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比较著名的战役有岑港之战、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时,戚继

在元朝鼎鼎有名的回回炮技术,为何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在南宋灭亡之际,元朝有一种武器叫做回回炮,当真是让宋朝吃了很多的苦。这种武器的出现,就在南宋与元朝的交际时间。他们并不是独立发明的,而是两个回回人,在古代投石机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良,制造出了大型

清朝台湾光复时,一大臣建议康熙,一鼓作气占领日本,永绝倭患

康熙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一个伟人,他的功绩足以和任何一位帝王相媲美,从孩提时期登上帝位的他,就刻苦进取,先后灭鳌拜、削三藩、光复台湾、平定葛尔丹,今天我们的故事从康熙收复台湾说起。在康熙收复台湾的过程中

从寸板不许下海谈起,解析明代倭患愈演愈烈的原因

在明朝汗青上,倭寇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外去的话题。它对于其时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成长与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的损坏。倭寇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嘉靖年间,甚至发生过“贼逐直趋南京”的情形,可见其嚣张到什么水平

从寸板不许下海谈起,解析明代倭患愈演愈烈的原因

在明朝汗青上,倭寇之乱始终是一个绕不外去的话题。它对于其时东南沿海区域的经济成长与社会治安造成了极大的损坏。倭寇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嘉靖年间,甚至发生过“贼逐直趋南京”的情形,可见其嚣张到什么水平

晚清时期鸦片泛滥到了什么程度

事实上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鸦片就已经传到了中国。到了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就已经开始使用大麻与鸦片当做麻醉剂开始使用了。到了唐朝乾封二年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鸦片进口的记录,在唐朝阿拉伯鸦片还被

清宫戏为何会如此泛滥

清宫戏中,雍正爷很忙,也是有原因的。清十二帝中,唯有雍正皇帝是最有特点的。有说头,正是文学创作争相趋之的动力。清朝入主中原,顺治没啥说头,康乾盛世,着墨虽多,惊奇稍逊,夹在中间的雍正则大不一样。雍正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