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范仲淹为何在刘娥太后执政时期多受打击

Posted 范仲淹 刘娥

篇首语:愿你一生努力,一生被爱。想要的都拥有,得不到的都释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范仲淹为何在刘娥太后执政时期多受打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揭秘范仲淹为何在刘娥太后执政时期多受打击

2、历史人物 刘娥执政期间想没想过称帝

揭秘范仲淹为何在刘娥太后执政时期多受打击

范仲淹进入仕途后,奋不顾身,敢说敢为。由于他敢于上书言别人之不敢言,不免开罪于皇帝或皇太后。他一生四进四退。前三次被贬,每次出京,都有同僚、亲友、宾客相送。相送的人们对于范仲淹的被贬,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扬,认为他的被贬是一种光荣,而且是一次比一次光荣,以至于第三次被贬时,范仲淹与同僚、亲友、宾客们作别时自嘲道:我范仲淹前后三次被贬三次光荣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只希望诸位能给我找个好一点的牢房了。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时30岁,任秘阁校理。这个官不过是在皇帝藏书阁中负责整理和校勘的一个小官,还没有资格给皇帝上书言事。这时,宋仁宗是个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朝中大权,全在章献刘太后的手中。满朝文武,无不唯章献刘太后马首是瞻。这年,刘太后拟以冬至时临朝,要皇帝率百官上贺。对于刘太后的这一决定,从皇帝到百官,无不认可,但范仲淹却上书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说:当皇帝的有事俸老辈人的责任,但没有来当臣下的道理;有坐北朝南的尊位,没有北向为臣的礼仪。若请皇帝在宫内侍俸母亲行家礼,这是应该的;如今要让皇帝和百官同列来朝拜太后,这样做将会损害为君之道,削减了皇帝天下之主的尊严,给后世留下不好的先例。不仅如此,他更进一步要求章献刘太后归政于皇帝。这一来,自然让大权在握的刘太后极其不满,于是将他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当了一名通判。通判这个官职为宋太祖首设,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相当于知州的副手,但享有直接向皇帝上书的权力,为皇帝直接委派。范仲淹因开罪皇太后而出任河中通判,故属于被贬之列。这一次,同僚们在都城门口饯行时,就交口赞扬他这次被贬是“此行极光”。

明道二年(1033),章献刘太后去世,范仲淹得以被召回朝,当了个右司谏。右司谏是言官,隶属于中书省。范仲淹有了右司谏这个言官的身份,也就更方便向皇帝表达意见了。刘太后过世后,很多言官都抱怨太后听政时的过失,而遭受过太后贬逐的范仲淹,此时却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超人大度。他说,太后受先帝遗命,调护皇上十多年,是尽了责的,因此我们应当掩蔽她那些小的过失,以保全太后的名望。刘太后过世时留得有遗嘱,要宋仁宗立杨氏为皇太后,并参加军国大事的议决。又是范仲淹表示了反对的意见。他说,太后是皇帝母亲的称号,自古以来没有因为保育的原因而代立为太后的。如今一个太后去世了又马上另立一个太后,天下人就会怀疑皇上是不是一天也离不开母后的帮助呢?因为范仲淹反对得有理,继立太后一事方得作罢。

刘太后去世的这年七月又遭遇旱灾和蝗灾,江、淮、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皇帝派人到灾区去安抚赈灾,却不被接受。这下,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问皇帝道:如果宫中的人拿半天不吃饭,那情况会是什么样呢?如今有那么多地方的老百姓已经断粮了,怎么能够不去安抚救济呢?宋仁宗听了这质问,无以回答,只得就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范仲淹每到一处就开仓放粮,禁绝淫祠,减免了灾区的茶役和盐赋,灾区老百姓方安定下来。返京时,范仲淹又将灾民赖以充饥的野草带回呈送给皇帝,请皇帝展示给六宫贵戚,让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以此来警戒他们追求奢侈消费的欲望。

这次范仲淹回朝的时间并不长。刘太后一死,宋仁宗可以自己作主了,他便借口第一个老婆郭皇后没有生育,要废了郭皇后另立皇后。范仲淹认为皇后不应轻易废除,便和众谏官、御史劝宋仁宗改变主意,然而没有说动宋仁宗。他准备第二天上朝时再争,第二天他刚到待漏院就得到了通知,要他到睦州(今浙江建德)去当知州。他这次被贬出京,僚友们送得更远,直到长亭,并赞许他这次被贬“此行愈光”。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上《百官图》之故。范仲淹后来回朝当上了吏部员外郎,并兼知开封府。这时的宰相是吕夷简。这个吕夷简在宋仁宗手下执政时间很长,宋仁宗刚亲政时政治清平、天下安定,他是做出了贡献的,因此,他也是一代名相。但因为他执政时间长,门生故旧自然也多,当时朝中官员大多出自其门下。于是范仲淹上《百官图》,剖析了朝中百官和吕夷简的关系。这就触怒了吕夷简,加之那时他对范仲淹还不甚了解,一气之下以要率百官罢职相威胁。这时的宋仁宗是很倚重吕夷简的,于是一道命令,将范仲淹贬到饶州(今江西上饶地区)去当知州。这一次,僚友们一直送他到京郊,更称赞他“此行尤光”!

历史人物 刘娥执政期间想没想过称帝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刘娥执政期间想没想过称帝?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中国历史上,女性的统治力,绝对是不可以小觑的。唐朝时期,因为武则天的存在,女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其实在宋朝的时候,也不遑多让,光临朝听政的皇后,就达9位之多。今天小编介绍的这位,绝对是其中最为狠辣的,差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这个女人是谁呢,他就是北宋章献皇后刘娥。他的出身比较卑贱,自由父母双亡,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长大之后,由于姿色出众,能歌善舞。>刘娥的第一位夫君,其实就是一位普通的银匠龚美,由于婚后生活艰难,龚美就打算把刘娥卖掉,贴补家用,减轻下负担。谁知被襄王手下看中,直接买下,送给了襄王。>刘娥进宫之后,直接被襄王宠幸,虽然中间出现很多事情,被迫分开一段时间,可是襄王一直对他念念不忘。997年,襄王成为北宋的皇帝,也极是宋真宗赵恒,他立即命人把刘娥招进宫中。> >进宫之后,刘娥深受宋真宗的宠爱,在加上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宫中的后宫争斗,也是游刃有余。1012年,宋真宗不顾大臣的反对,直接立刘娥为皇后。>刘娥深知自己的一切来之不易,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仅加强都后宫的管理,甚至还积极地参与朝政。刘娥和宋真宗的关系,和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情形,完全一致。>由于宋真宗的身体不好,刘娥就开始干预朝政,这一做法,被寇准为首的大臣们,强烈的反对。>宋真宗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害怕出现第二个武则天,于是让心腹太监周怀政联系寇准,准备立太子监国。谁知消息走漏,被刘娥知道后,寇准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 >周怀政不甘心,有策划用造发的方式,废掉皇后。可是最终还是刘娥棋高一着,立即用雷霆手段,诛杀周怀政,逼迫寇准,离开京城。>1022年宋真宗去世之后,刘娥就伙同宰相丁谓等人,共同掌握朝政。可是欲望这个东西,是无穷的。刘娥为了能够独自掌控大权,刘娥利用手段,把丁谓勾结宦官的罪名,公布于世,最终在群臣的劝解之下,贬为参军,才保全性命。>此后刘娥就开启了长达11年的听证生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有称帝的想法,在后宫中穿着皇帝的服饰,还拜谒太庙。但是由于士大夫们的强烈抵制,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 >1033年,刘娥病逝,这时候,早已经成年的宋仁宗才亲政。刘娥在历史上评价,也非常的不错,后世称他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相关参考

章献太后刘娥拜谒太庙为什么还要穿天子服饰

刘娥拜谒太庙的事情发生在宋仁宗明道二年。这一年是刘娥垂帘听政的第11年,也是刘娥人生的最后一年。当时,宋仁宗已经24岁了。对于刘娥,世人多评价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之所以有这样的评价,就是说刘娥有...

章献皇后刘娥当初为何与宋真宗进行地下恋情

刘娥生于公元968年,刘娥的祖籍在山西太原,刘娥父亲刘通担任乐山刺史时,全家搬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之前,母亲庞氏在梦中梦见了月亮,随后便给女儿取名为刘娥。刘娥还在襁褓中,父亲刘通战死在沙场。刘通死后

”奸臣”却培养了一位 ”千古仁君”

吕夷简是北宋仁宗朝的宰相,在相位上干了13年,精心辅佐年轻的仁宗皇帝赵祯。赵祯即位时,只有12岁,刘(娥)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际权力。刘娥是一个很强势也很贪栈权力的人,在丈夫宋真宗执政后期就已经逐渐掌

宋哲宗时期的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之说咋回事

宋哲宗赵煦是北宋一代皇帝,他原名叫佣,9岁时登基为皇帝。在位15年,24岁逝世,下葬在现在的河南巩县的永泰陵。因为年少,并没有实权,17岁之前由高太后执政。由于高太后执政时期过于限制宋哲宗掌权,也过分

悲剧!清朝这个进士因为不知道禁忌错失功名

...看到翠浪这两个字就吓得连魂都没了,十分的害怕.......为何呢?原来呀,这两个字和慈禧太后有关。慈禧太后的小名叫

上官皇后是处女,历一朝四帝,从皇后到太皇太后,上官52岁去世时为何

历一朝四帝,从皇后到太皇太后,上官52岁去世时为何还是处女?这一生是经历了一朝四帝,但是只有一个帝王算是他的丈夫,那个帝王就是刘弗陵,在刘弗陵身体好的时候,上官太小,上官长大以后,刘弗陵身体就不行了,

执政数年的慈禧,为何从未被指责对大清不忠

她,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朝野上下,怒不敢言;她独断专行,却未能让人抓住把柄;她,执政数年,大清王朝却从未落入外姓人之手,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我们在分析慈禧太后为什么能够长久统治中国47年的另一个

慈禧执政期间为何打破“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

慈禧是怎样开始执政的?慈禧的执政手段是怎样的?据说慈禧执政期间很重用汉人,看重汉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汉人那时候就连给他们的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政治体制以及“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一直被清朝...

慈禧执政期间为何打破“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

慈禧是怎样开始执政的?慈禧的执政手段是怎样的?据说慈禧执政期间很重用汉人,看重汉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据历史记载,汉人那时候就连给他们的做奴才的资格都没有。这种政治体制以及“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一直被清朝...

揭秘慈禧太后西逃前,为何要处死珍妃

慈禧赐死珍妃这事儿,说实在话,外人(包括哪些所谓的研究清史的)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毕竟这事是发生在皇宫大内的,你怎么可能知晓具体细节呢?所以今天咱另辟蹊径,节选一个当年伺候过慈禧太后的宫女亲口说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