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战役简介 上党战役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

Posted 纵队

篇首语: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青春更加光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上党战役简介 上党战役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党战役简介 上党战役发生在什么情况下的

上党战役,是1945年9月10日,我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西省上党地区(今晋东南),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其主战场位于今长治境内,发生于重庆谈判期间,以作为配合谈判的重要军事动作。

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国共两党发生的首次军事冲突,是1945年国共冲突的一部分,成为第二次国共内战的序曲。

这次战役歼灭了阎锡山所属的11个师的部队,使得阎锡山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未能对中共发动攻势,并且不得不借助中央军守卫山西。

战前态势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面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一面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8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所部在日伪军接应下进占太原和同蒲铁路(大同一风陵渡)沿线城镇后,以第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第19军第68师、暂编第37师和第61军第69师以及挺进第2、第6纵队(相当师)等部,连同收编长治伪军共1.7万余人,乘晋冀鲁豫军区部队正在向日伪军举行大反攻之际,进占长治及其周围地区,并修筑工事,加强守备。其军部率3个师主力及炮兵一部共万余人守备长治,其余部队及地方团队部署于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美等地,企图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打通白(圭)晋(城)铁路,扩占整个晋东南,并配合国民党军第一、第十一战区部队沿正太、平汉铁路向石家庄、北平(今北京)等地推进。

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下旬指示晋冀鲁豫军区进行自卫反击,首先歼灭进入长浩地区的国民党军,收复失地,清除解放区腹心之患,以便尔后将主力转用于平汉线(今北京一汉口),阻滞国民党军北进。同时指出,上党地区6城堡坚垒密,反击须有充分准备,不可草率,宜选择一两城,各个击破,不宜同时攻击;如攻而不克,可围城打援。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上述指示,并针对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部队孤军深入和分散守备的特点,决心以所属太行、太岳、冀南军区各1个纵队及地方武装共3.1万余人,在5万民兵的配合下,先由北而南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吸引长治守军出援,力求在运动中予以歼灭,尔后收复长治,并相机歼灭可能白太原、平遥来援的国民党军。

战役部署

晋冀鲁豫军区各参战部队依据上述部署,一面向上党地区开进,一面进行整编和政治动员。太行纵队在南进途中,于9月1日攻克襄垣。9月10口,战役正式发起,太行纵队首攻屯留。史泽波两度组织长治守军出援,均与打援的太岳、冀南纵队略事接触即迅速缩回。12日,太行纵队攻克电留。17日,冀南纵队攻克潞城,截断了长治与太原的联系。19日,太岳纵队和太行军区部队分别攻克长子、壶关,至此,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连克5城,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使长治守军陷于孤立。

当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开始夺取氏治外围各城时,阎锡山唯恐长治兵力不济,于9月15日令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第23、第83军等部,由祁县东观镇经沁县南下增援。

9月20日起,晋冀鲁豫军区集中主力围攻长治。因城高壕深,工事坚固,多次攻击未能奏效。24日,得悉自太原出援的国民党军3个师已抵子洪镇以南,遂留冀南纵队和太岳纵队一部及地方部队继续围困长治、吸引援敌,令太行纵队和太岳纵队主力迅速北上,打援。10月2日,将国民党援军包围于虒亭以南老爷岭、两窳、磨盘垴、榆林地区。在围歼过程中,查明援军为2个军6个师,另外,由伪军改编的山西省防军第3军4个团也正从沁县出动,全部援军约2.3万余人。为确保打援的优势兵力,晋冀鲁豫军区又急渊冀南纵队北上参战,并令其白天开进,故意暴露,以动摇援敌军心。5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从两翼向退据老爷岭的国民党援军主力发起攻击,并在北面留一缺口,诱其突围。当夜,国民党援军在其老爷岭阵地失守后,向北突围。晋冀鲁豫军区以一部兵力先机抢占虒亭以北土落村制高6点,截断其退路;主力沿虒亭、屯留间公路两侧实施追击。至6日,国民党援军除2000余人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彭毓斌被击毙。

国民党援军被歼灭后,长治守军待援无望,于8日向西突围,企图横穿太岳区,逃回浮山、翼城。晋冀鲁豫军区除以围城部队跟踪追击外,另以太岳纵队自虒亭向南取捷径直出沁水以北马壁,控制沁河,进行截击。至12日,将突围的国民党军全部歼灭在沁河以东将军岭及桃川村地区,俘史泽波。

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和后解放区部队反击国民党军进攻所进行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共歼国民党军3.5万余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后方,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和平谈判中的地位。

战役准备

攻占襄垣后,刘伯承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主持起草了《晋冀鲁豫军区关于上党战役中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开于9月5日下发各部队。这个指示客观分析了阎锡山手下晋绥军的优点与缺点,打消了一些干部认为蒋阎军总比日军好打的轻国民党军思想,对战役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指示》中准确指出了晋绥军“长于防御,构筑品字形据点碉堡,控制强大的预备队,实行反突击”,“配置有外围据点,形成犄角之势”;野战中,“采取三只老虎爪子的战术(正面钳制左包右抄)”,但一般不善于白刃格斗,其特点即“重于守城”,“极不善于野战”。根据这一特点,刘伯承在《指示》中提出了上党战役的基本思路,即“根据其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多方诱国民党军外出,于野外聚歼之”。这就抓住了晋绥军不善野战的弱点,避开了其作战的强点,通过攻击长治周围国民党军防御较弱的县城,引诱国民党军从防御坚固的长治城中出来,于野战中歼灭之。在战术手段上表现为“围城打援”的形式。即首先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县城,吸引长治国民党军主力出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来援之国民党军,而后夺取长治。在兵力运用上,共产党部队确定在夺取外围各县时,以主力部队之一部攻城,地方武装和民兵围困其余各城,不使国民党军向长治逃跑,主力部队大部集结于机动位置,准备歼灭由长治出援的国民党军。在攻城顺序上,为防止国民党军利用自晋路与沁县以北的日军相策应,决定按先北后南、由西到东的方向来打。最后确定的攻城顺序是先打屯留,再长子,然后打潞城,最后打壶关。占领上述四城后,各路大军会攻长治。

9月7日,刘伯承与邓小平下达了《晋冀鲁豫军区作战字第一号命令》,决定于9月10日2时30分开始对屯留、上村实施攻击。9月9日23时,即战斗发起前三个半小时,刘邓指挥所推进到潞城以西的中村。9月10日6时即战斗发起后三个半小时,刘邓指挥所又进到故县村,对战役实施指挥。

相关参考

远东战役战场情况是什么样的 远东战役简介

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歼灭日本关东军的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远东战役的战场辽阔,地形复杂。为实现大纵深和快速度的进攻,苏军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对日本关东

长平之战摧毁了赵国的野心成就了秦国的统一

...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

长平之战摧毁了赵国的野心成就了秦国的统一

...生了巨大的影响。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

衡宝战役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衡宝战役简介

衡宝战役,又称中南战役,与海南岛战役、西南战役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后的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中南地区以来的首次重大战役,向中南地区进军的决定性战役。是横跨开国大典的唯一大战,历时34天(1

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精锐,可为何30年后赵国才被秦国消灭

我们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是当时两大强国,赵国和秦国,为了争夺韩国的上党地区而在长平展开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战役初期,赵国名将廉颇坐镇长平,秦军久攻不下;但是,因为廉颇的坚守策略

青岛战役简介 青岛战役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青岛战役,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及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战役于1914年10月31日开始,至11月7日结束。日本于这场战役中获胜,占领青岛。这是在一战期间,日本首次与德国正面交锋,同

克里米亚战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克里米亚战役简介

克里米亚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乌克兰第4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在黑海舰队和亚速海区舰队配合下,为解放克里木实施的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三次打击。经苏军总参谋部

40 纸上谈兵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即今河南沁阳,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救上党郡?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

渡江战役有什么影响 渡江战役地点在哪里

渡江战役是在三大战役之后发生的一场战役,众所周知,在三大战役之后,蒋介石的势力几乎已经土崩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渡江战役依旧发生了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下面就来看看渡江战役背景。渡江战役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