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清朝平叛,最终却难逃一死
Posted 清朝
篇首语:习惯使我们双手机巧,使头脑笨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帮清朝平叛,最终却难逃一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帮清朝平叛,最终却难逃一死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尚之信,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这位“三藩”中最冤枉的王爷就是平南王尚之信!尚之信是老平南王尚可喜的长子,出生于1636年,那一年尚可喜被皇太极封为智顺王。尚之信出身将门,深受影响,长大后随父征战,勇猛善战,堪称是一员猛将。顺治十一年,尚之信作为人质,来到北京,成为宫廷侍卫,深得顺治帝的赏识。
顺治帝对尚之信很好,“出入必从,时呼为谙达”,还授予他太子太保的头衔,以及公爵的爵位。然而,人质毕竟是还是人质,尚之信渴望回到广州,但他的父亲却没有这种打算。直到康熙十一年,尚之信才结束人质生活,返回广州。但此时父子之间嫌隙已生,尚之信遭到父亲尚可喜的排挤。
康熙十二年,尚可喜上书要求归老辽东,留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但康熙帝却趁机下诏撤藩,于是引发了吴三桂的叛乱。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但尚可喜、尚之信父子并没有参加叛乱。然而在这时候,吴三桂利用尚氏父子的矛盾,进军广东。
叛军先后攻下广东的许多州县,尚氏在广东的统治岌岌可危,面临着崩溃,就在这个时候,尚之信利用这个时机,发动兵变,囚禁尚可喜,向吴三桂投降。其实尚之信参与叛乱有两个目的:其一,保住尚氏家族在广东额地位;其二,自己夺取王位,取得实权。也就是说尚之信并没有帮吴三桂夺取天下的意思,他参加叛乱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不过尚之信错打了算盘,吴三桂向尚之信要钱要粮,还要援兵,甚至还派自己的亲信进入广东地区,这引起了尚之信的不满。在叛乱不到一年后,尚之信与清朝搭上了关系,他再度归降清朝,并得到了康熙帝的谅解,“上优容之,命之信袭平南亲王”。之后,尚之信非常卖力,帮助清朝平叛。
尚之信一方面稳定广东的局势,率兵镇压广东境内的叛军,比如祖泽清等人;另一方面,他还牵制着吴三桂的叛军,亲自率军攻入广西地区。康熙十九年,叛军败局已定,康熙帝也开始下手解决尚之信。康熙帝罗织罪名,派人前往前线,将尚之信擒获。面对朝廷的使者,尚之信并没有反抗,而是主动下马受缚。
当时广东的局势复杂,康熙帝并没有让人将尚之信带到北京,既不审理,也不调查,直接下旨赐死。耿精忠是主动参加叛乱,兵败后被迫降清的,而尚之信是主动归降清朝,而且立下不少战功,也得到了康熙帝免罪的许诺。但康熙帝为了彻底根除平南藩,才对尚之信下手的。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他泄露天机,关羽依旧难逃一死,这究竟为何?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三国中,关羽善于谋略,英勇善战,比如说多次的战斗都可以表现出来。而在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作者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
史上最窝囊皇帝,为了保命,他故意沉迷于酒色?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史上最窝囊皇帝,为了保命,他故意沉迷于酒色?最后还是难逃一死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司马奕是东晋的第七位皇帝,史称晋废帝,在现代社会,“废”这个词并不是什么好的词语,而司马奕就跟他的称号一
这一篇,我们来说一说王辅臣的最后结局。康熙十五年夏天,王辅臣向图海投降,平凉周边的各路叛军失去了核心,也纷纷投降。此前,已经叛清的四川总兵官吴之茂率军北上,进入秦州,呼应平凉的王辅臣。得知王辅臣投降,
刘如意(出生年不详—前194年),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与汉惠帝刘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亲生母亲戚夫人。刘如意先是受封为代王,后改封为赵王,最后被吕后毒害,死后谥号隐王。刘如意及其母亲戚夫人深得汉高祖的宠...
说起嬴政此人,秦始皇的威名只能仰望,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曾经让横扫六国的始皇帝成为一个傀儡君主,这个人就是吕不韦。但是以秦始皇的心性,如何会让这样一个商贾出身之人压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吕不韦与嬴政之间博弈...
刘如意(出生年不详—前194年),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与汉惠帝刘盈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亲生母亲戚夫人。刘如意先是受封为代王,后改封为赵王,最后被吕后毒害,死后谥号隐王。刘如意及其母亲戚夫人深得汉高祖的宠...
平叛安史之乱,他军功仅次于郭子仪,最终却为何被列入《叛臣传》
仆固怀恩,生年不详,铁勒族人,出自铁勒九大家族之仆骨部。贞观二十年,铁勒降唐。其族人被派往夏州等边地,为大唐驻守边疆,世袭都督。怀恩生在武将世家,自小骁勇。开元天宝年间在朔方军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的仆固怀
谭嗣同的父亲是封疆大吏,在他被处死之时,为其求情的却是张之洞
在清朝末期,戊戌六君子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却因为触犯顽固派的利益而遭到了慈禧太后的杀害,戊戌六君子虽然都有很厉害的家世,但最终却也难逃一死。而这谭嗣同的父亲,在当时更是一位封疆大吏,是湖北的巡抚。但是在
乾隆四年,一个叫沈德潜的老人,在花了四十多年时间参加了十七次科举考试后,终于考中了进士,金榜题名,他很开心。乾隆也很开心,就喜欢这些努力拼搏不轻言放弃的人,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人不要怕年纪大,再大
乾隆四年,一个叫沈德潜的老人,在花了四十多年时间参加了十七次科举考试后,终于考中了进士,金榜题名,他很开心。乾隆也很开心,就喜欢这些努力拼搏不轻言放弃的人,活到老,学到老,考到老,人不要怕年纪大,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