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权宦干政盛行,为什么清朝没出现这种情况
Posted 太监
篇首语: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权宦干政盛行,为什么清朝没出现这种情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权宦干政盛行,为什么清朝没出现这种情况
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欺主年幼,把持朝政,染指皇权,甚至有了废立君主的实力,他们的胡作非为是导致天下动乱、群雄起义的重要原因;唐朝自玄宗起,宦官可做高官、可拥兵权,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明朝则是太监干政的巅峰时代,在朝堂各个机构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从王振到魏忠贤,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你方唱罢我登台,前仆后继的将大明王朝搞得乌烟瘴气。
到了清朝,太监似乎完全被限定在了佣人奴才的定位上,因为从没听说过清朝有权宦,其实清朝的太监也是有官职的,只不过清朝对太监管理的十分严格,成功的阻止了太监参政误国的悲剧。
清朝入关,礼制多袭明制,是如何能在太监职能问题上另辟蹊径,避免重蹈覆辙的呢?本文从明清两朝太监机制的对比,来阐述这一问题。
明太祖曾立下祖训,禁止太监干政,明朝为何还会权宦泛滥?
永乐皇帝,需要太监充当耳目,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东厂
明太祖朱元璋这位草根皇帝,曾在社会最底层苦苦挣扎,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九五之尊,大半生的戎马奔波让他更珍惜成功的果实,在明朝建立后,汲取了前朝太监误国的教训,特敕令“内官毋预外事,凡诸司毋与内官监文移往来”,还特意在宫门前,立大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为了从根源上断绝危害,朱元璋干脆下令不准太监认字。
明太祖在防止太监干政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可惜不肖子孙辜负了他的苦心,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大统,燕王朱棣为了夺权,发动靖难之役,成功上位,这其中除了强兵悍将的努力,也离不开朱棣拉拢了朱允炆身边的太监充当耳目,传递军情,里应外合,所以朱棣对太监这一职业是很有好感的,尤其是朱棣得位不正,来自朝堂民间的质疑声不断,他迫切的需要一支忠于自己、独立于朝堂之外的势力,监视朝中的动向,帮助加强中央集权,而宦官就是他最信任的群体,于是朱棣不惜违背父亲的旨令,重用太监,建立东厂。
东厂受皇帝指挥,有监管百官之责,地位在锦衣卫之上,地位超然,尤其是掌握东厂的大太监,由皇帝宠信的太监担任,绝对衬得起“权宦”二字。明宪宗时期,设立西厂,厂卫凭借皇权,获得了很大的权利。
明宣宗,需要抵抗文官集团,组建内书堂,开创司礼监秉笔制度
仁宣时期,文官集团实力凸显,这些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士子们,最喜欢通过地缘、同窗、师承等纽带,抱团取暖,形成集体后最热衷的事情就是集体指责皇帝的过失,明仁宗朱高炽那么一位善良淳朴的老实人,还动不动就被文官集团指着鼻子骂,明宣宗朱瞻基就更不堪其扰,其实朱瞻基的执政能力是值得肯定的,除了喜欢斗蛐蛐,也没太多的劣迹,但总能在朝堂上遭到文官集团的抨击。长此以往,朱瞻基不仅厌恶文官集团,甚至因此厌恶上朝、厌恶处理政事。
苦于现状的朱瞻基,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够效忠自己、抵抗文官集团的群体,那就是宦官,于是他下令组建内书堂,让太监们读书写字,又一次将明太祖禁止太监识字干政的祖训抛诸脑后。
因为懒得写字,朱瞻基索性将批改奏折的事宜交给了心腹太监,开启太监代笔朱批的先河,不过朱瞻基虽然不爱写朱批,但是太监改完的奏章,他都会过目,所以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可是他儿子朱祁镇只学会了重用宦官,却没领悟为我所用的精神,反倒被太监利用,最后酿成了土木堡之变,差点就断送了大明江山。
明朝庞大的宦官政治体系,渗透到了朝廷内外
明朝宦官政治依靠皇权,在朝廷内外的各方势力角逐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相应地,宦官机构也相当庞大,即赫赫有名的二十四衙门,下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
十二监是司礼监、内宫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其中司礼监是宦官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掌理内外奏章,照阁票批朱,监督、管理皇城内的出籍、内书堂、仪礼、刑法、关防门禁;司礼监总管大太监是宦官之首,通常兼任东厂提督一职。
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惜薪司负责薪、炭;钟鼓司负责皇帝上朝时鸣钟敲鼓、演出时奏乐;宝钞司负责各种草纸;混堂司就是管澡堂的。
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除此之外,还有内府供应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十库等等,负责了皇室各个方面,周到得简直令人发指,这些由宦官组成、或监管的机构都是服务于皇权的,可实际中却借助皇权,巩固了本身的实力,很容易造成太监干政的局面。
清朝承袭明制,早年在学习明朝宦官制度时就有所防范
清朝制度多袭明制,可在太监问题上却背道而驰,因为有感于明朝太监误国的悲剧,清朝统治者对太监心生憎恶,可又需要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所以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限定太监的言行,使其只能是服务于皇室的奴才,没有干政弄权的机会,且清朝历代皇帝都将这种观念作为祖宗遗训,严格遵守,代代相传,所以终清一朝,几乎没出现过太监干政、太监误国之类的事件。
不过,清朝的宦官体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完善的,清太祖时期提倡男性家奴阉割,可是受刑者较少,故而未形成阶级,也就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宦官的机构;
清朝入关后,太监数量激增,顺治皇帝主张“明朝太监干政完全是皇帝不够英明,不能防患导致的,而非太监或者太监制度的问题”,故而效仿明制,创建了十三衙门,分别为:乾清宫执事官、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膳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监、钟鼓监、直殿局、兵仗局;同时裁撤内务府。与明朝二十四衙门如出一辙,都是负责皇宫内的方方面面,且宦官也有官职品级、俸禄朝服,几乎与朝廷大臣等同,例如地位最高的乾清宫执事官,唤作“都管中堂大人”,地位与内三院的大学士相当,其他各掌事太监称“部堂大人”,地位相当于六部尚书。
提高太监地位的同时,顺治皇帝也颁布法令限制太监的行动“凡系内员, 非奉差遣, 不许擅出皇城;职事之外, 不许干涉一事, 不许招引外人, 不许结交外官, 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 不许假弟侄等人名字置买田屋, 因而把持官府, 扰害人民”。顺治十二年,顺治有感于太监势力渐大,特铸造了十三衙门铁牌,强调“但有犯法干政、 窃权纳贿、 嘱托内外衙门、 交结满汉官员、 越分擅奏外事、 上言官吏贤劣者, 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顺治朝虽有限制,但太监实权增长,不过这种“复辟”是短暂的,康熙继位之后就下令废黜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他坚持认为太监是误国的根本,几朝之乱皆因宦官而起,应该遵从祖训,不得重用宦官。
康熙年间设立敬事房,标志清朝太监制度的最终确立
康熙十六年,清朝主管太监事宜的“敬事房”出现了,敬事房属内务府管辖,负责的事宜并非仅有我们熟知的阉割太监、负责后妃侍寝、记录皇帝起居录之类的,其实敬事房负责传达大内一切事务,“凡奉行谕旨及承行府属各文移, 俱照钦定宫中则例办理”。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下旨:设敬事房五品总管一名、五品太监三名、六品太监二名。清朝太监才正式被授予官职,但最高也只有五品。
雍正时期,将内务府封为三品衙门,敬事房大总管升至四品;乾隆时期,规定四品就是太监官职的极限,后世不可再升品阶,所以清朝的太监最高也只能做到四品。同时,将太监的官职、名额、职权范围都非常仔细的编辑成册,要求后世子孙照此执行,还将太监人数规定在3300人以内,比明朝时期少了许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太监干政的可能。
清朝对太监的惩治制度也比明朝严苛,太监有罪按律分三等处罚:死刑、发配、杖责。 最高刑罚就是交刑部杀头或交慎刑司秘密处死;其次发往盛京充军、发往南苑伍甸喂马;最轻的责罚就是交由敬事房或者各宫主子杖打。清朝太监犯错死亡率是很高的,据载慈禧太后在处置珍妃时一次性就打死了40多太监,高压之下清朝太监都是战战兢兢工作,不敢懈怠,更不敢心生歪念。苛刻的处罚制度也导致了清朝太监队伍经常处于缺编状态,逃了、自尽了、缺人招不上来的情况常有,这样实际的太监人数更少了,更没有明朝那种拉帮结伙、算计皇权的实力了。
嘉庆及以后历代皇帝,都严格遵照祖训行事,即使清朝逐渐走向衰败,对太监的监管却并没有因此放松,趁乱逃出皇宫的太监倒是大有人在,到了清朝末期,皇宫里招募太监人数减少,应征入宫的也少,可是逃跑的一直有,所以越到后来,太监的缺编率越高,就更不足以构成皇权威胁了。
相关参考
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之中,大臣干政的事情不少出现,这是古代封建制度的一种弊端,在明朝时候,朱元璋为了保住大明朝的江山社稷,杀掉了胡惟庸废除了丞相,从此胡惟庸成为了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但是这种弊端还远远没
什么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实例,特别发生于皇帝幼下或者无能的...
什么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实例,特别发生于皇帝幼下或者无能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吉祥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曹吉祥进宫当太监的时候,太监王振正权势熏天,不管是前朝还是后宫他都威武之极,因此曹吉祥一直努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王振一样成为一个能吆五
在大多人的心中,宦官的名声一向不太好,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某些干政乱国的宦官拉低了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比如赵高、李辅国、刘瑾。从秦汉到明清,历朝历代都使用宦官,然而,并非历朝历代都会出现宦官干政的情况
皇帝可以废太皇太后吗,在清朝时期皇帝有废除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权力
在清朝时期皇帝有废除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权力吗这要分情况讨论。1、名誉称号。绝大多数太皇太后处于这种情况。原则上一般外戚不得干政,太皇太后只是备份高,得到大家尊崇而已。古时候女子大多无才,很多政务不会也不
导语:宦官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要直接服务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起居,所以深得皇帝宠幸。所以宦官专权和干政,成为中国历史上时常发生的事情。并且自古以来宦官专权,大多祸国殃民,被世人所唾弃。特别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裹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缠足起源的说法介绍(清朝开始盛行)”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缠足是一种中国古代时的陋习,就是将女性的脚紧紧的缠裹住使其畸形。这种畸形的小脚在当时
清朝有一种神药叫作「”刀尖药”,据说它有着极为神奇的疗效,可是就在这种药火遍全国的时候,却在解放后突然之间断售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在「”刀尖药”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大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
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被以日本人为主体的倭寇不断的骚扰,甚至出现过几十人的倭寇小分队深入内陆到达南京,沿途烧杀抢掠的夸张事件。这种情况按常理来说只会出现在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很弱小的时期,可明朝拥有两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