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

Posted 社稷

篇首语: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有光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让我这个考据癖来扒一扒以及分析一下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究竟是怎么回事?

名句出处

谣言之《皇明祖训》

有心的同学在网上搜一搜这句话的出处就会发现,一部分人说这句话出自大明祖训。所谓的大明祖训就是指朱元璋的《皇明祖训》,首先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朱元璋不像刘伯温一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他的儿子朱棣会篡位,还把国都迁到北京,更加不知道自己的后代崇祯皇帝会上吊自杀。

查阅《皇明祖训》也会发现,十二条内容中(持守、严祭祀、谨出入、慎国政、礼仪、法律、内令、内官、职制、兵卫、营缮、供用)就没有一条内容和上面的那句话有任何联系,简单来说《皇明祖训》中朱元璋从来没有告诫他的后世子孙“不和亲、不赔款……”,感兴趣的同学具体可查。

谣言之朱棣圣旨

既然《皇明祖训》中没有这句话,有的网友又搬出了另一句话,就是下文: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据说是朱棣在第二次北征蒙古以后回师的途中颁布的一条圣旨中说的,很简单,只要去查一查《明太宗实录》就知道它有没有了。朱棣是在永乐八年发动第二次北伐的,在《明太宗实录》中,记载永乐八年事迹的从卷一百零一开始,到卷一百一十一,都没有上述的原句记载,也没有类似的文字。

那么这句话出自哪里呢?

一本叫做《带着仓库去大明》的网络小说,在其章节《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可以查到这句话,不知道是作者的原创,还是化自其它古籍,因此被广大网友广泛引用。

真相是怎样的?

这其实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同学一眼就能看出其破绽百出之处,史书上肯定从来没有出现过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种话,更不会出现所谓不和亲、不赔款这些话。这从时间上就能推断,“不赔款”无非指的就是清朝签订那些条约,这自然就是说这句话最起码是清朝灭亡以后的发明创造了。

所以这些都属于明朝粉丝为了吹捧明朝的气节而创造出来的一句话,其用心自然不必多说了。

天子守国门

这件事其实指的就是朱棣迁都北京的事情,实际上明朝的都城直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才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在明英宗之前,究竟把明朝的国都设定在哪里?一直以来每一任皇帝都有自己的想法。

朱元璋时代,当时实行的是两京制,正式首都在南京,陪都在开封,“八月己巳,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明史·太祖本纪》)”。此外又把他的老家安徽凤阳设定为中都,他曾一度打算把都城定在中都,但是由于开封和中都战损严重,无法承担京师的重任。

所以在朱元璋一朝南京成为了京师,朱棣篡位以后,第一个站出来建议迁都北平的是礼部尚书李至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明史·李至刚传》)”。其目的是仿照朱元璋在龙兴之地凤阳营建中都的惯例,建议朱棣也在他的龙兴之地北平营建陪都。

这一提议得到了朱棣的许可,将北平府改为顺天府,称为行在。从永乐四年开始按照南京皇宫在北平营建都城,直到永乐十八年时营建完成,并迁都北京。

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是月,振青、菜饥。十二月己未,皇太子及皇太孙至北京。癸亥,北京郊庙宫殿成——《明史·成祖本纪》

此外,朱棣迁都北京还有一点考虑就是北京有利于军事调度,朱棣是一个军人出身的皇帝,迁都北京对于他来说极大有利于他发动北伐蒙古的战争,他五次北伐都是以北京作为军事基地。可见,朱棣迁都北京非但不是为了守国门,而是为了进攻敌人方便。

到了明仁宗朱高炽时代,这位皇帝对旧都南京一直心心念念,准备还都南京。当时他颁布诏令说: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明仁宗实录》)。不过朱高炽仅仅九个月不到就驾崩,因此这一计划没有实施成功。

而他的儿子朱瞻基明宣宗对迁都似乎并不感兴趣,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北京才被正式确定为首都。

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倒是能够在《明史·庄烈帝》中找到出处,也算是正史记载的一句话。

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恐怕也正是这句话激发了明朝粉丝们的想象力,因此编排出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话。但除了这句“国君死社稷”以外,其它的都不曾见历史记载,因此属于现代人的发明创造。

不过话说回来,崇祯皇帝能够在生死存亡之际没有想到逃跑或者投降李自成,而是表现出一种不屈从的气节,这确实值得肯定。但是过度去吹捧,并通过贬损其它朝代的方式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妄自菲薄。

搞到好像汉唐宋以来,中国历史上就只有一个明朝能够拿得出手似的,就如同通过贬损宋朝所谓的“割地纳贡”来抬高明朝,但不要忘了宋朝在最后时刻的崖山海战中十万军民投海自尽,此等壮举恐怕足以令所有朝代汗颜吧。

而明崇祯皇帝自缢后,昔日的大明朝臣们屁股一转,就对新的统治者俯首称臣,这恐怕不符合大明的气节吧,面对昔日皇帝的尸体,那些明朝大臣们“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明季北略》)”。

因此,既不必用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去看待过去的历史,也不必去贬损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伤痛和伟大。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极为迅速,大家还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以免被那些虚假的历史言论欺骗,就像歌德所说:

历史家的任务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假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够接受的。

我们不是历史家,但也有义务维护历史真相。

相关参考

估价至少1亿元

历史对于明朝有一个很公正的评价,那便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以说这个有布衣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然而,封建王朝都有一个宿命,那就是国运不会超过300年。在明朝几百年

明朝军事实力如此强悍,为何不对外扩张

在形容明朝的时候,不少人会用“刚明”二字,彰显了大明王朝的硬气,故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说法。然而,明朝除了比较硬气之外,军事实力也很强,尤其是在中期之前,同时代的世界各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是

明成祖朱棣铸成大错,危及大明江山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大概都听会这么一句话,「”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如果仔细考察史料,就会发现这句话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说「”割地”这件事就充满了争议。明朝初年,其

明朝历史_为什么现代人对明朝历史那么感兴趣

为什么现代人对明朝历史那么感兴趣?“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来自大明皇族的祖训,而由于由于满清的缘故,以及一直持续到满清结束而在乾隆年间最盛的**,因此大批受用

清朝最有骨气的状元,宁死都不为日本人办事

晚清时期的中国,清政府腐败不堪,几乎被西方列强吊打,签订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与大明王朝的“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相比,清朝简直弱爆了,压根不在一个档次上。朝廷卑躬屈膝,却不代

明朝奇葩皇帝极多,却能撑两百多年,此人功不可没

一提到大明王朝,很多人都被其“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深深折服。虽然这也是事实,但客观来说,明朝的奇葩皇帝很多,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其他皇帝都够奇葩的。像建文帝朱允炆,

贵州一小村庄,满村竟是崇祯皇帝后人,至今不与朱姓通婚

自古以来,亡国之君都没有好下场,能够留得一条全尸就是不幸中的万幸,更不必说留下子孙后代繁衍生息了。众所周知,大明崇祯17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皇帝由于信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崇祯皇帝即

大明灭亡后,一支残军逃到邻国,至今说汉语学三字经

大明王朝可谓是汉族最骄傲的一个朝代,后世的评价是治隆汉唐。整个大明近300年的历史中,始终遵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以不投降,不纳贡,不和亲为底线。可谓是铮铮铁骨,自强不屈。当年明朝最后一个皇

开山采石炸出一座古墓, 考古专家看到墓志铭, 称历史要改写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受争议的王朝,有许多人都喜欢明朝,因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纳贡,不称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喜欢明朝,主要是明朝非常昏暗,每一个皇帝都比较昏庸

明朝最“窝囊”的皇帝,好大喜功残害忠良,却因一事名垂青史

导读:一提到大明王朝,很多人都称之为最有骨气的朝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史曾这样评价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但是,若仔细分析明朝16位皇帝所作所为,几乎每个都堪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