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寒冷寂寥,为什么清朝有人冒着生命危险都要闯关东

Posted 百姓

篇首语:我贪钱,大概是因为卑微到泥土里,只有它能给我一丝安全感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北寒冷寂寥,为什么清朝有人冒着生命危险都要闯关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北寒冷寂寥,为什么清朝有人冒着生命危险都要闯关东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东北寒冷寂寥,为什么清朝有人冒着生命危险都要闯关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近代史上有三大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和赶大营,他们有的是为了求发展,也有的是为了躲避战乱。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闯关东。

闯关东的主力人群是山东的一些百姓。山东省人口众多,土地又有限,一遇到灾年的时候粮食就不够吃,由此形成了大批流民。而这些流民居无定所只能到处漂泊。山东人重义气,有魄力,具有十足的冒险精神。闯关东是需要勇气的。东北被称为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当时开发东北无异于是动满清龙脉,所以从康熙七年开始东北推行局部封禁,后来又开始全面封禁,不允许关内的人私自跑到东北地区去生活。封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东北虽然人口少了但留下了青山绿水,肥沃土地。这也是关内汉人向往东北的原因。故而一旦关内的百姓遭受到了天灾的时候,他们就偷偷渡海到关外去生活。而这一行径完全是跟朝廷政策对着干,故而才称之为“闯”。 在当时没有路引的情况下去往关外可是杀头大罪,弄不好全家都是有去无回,但是比起让他们无休止地饿肚子来说,他们宁愿背负着被杀头的危险溜到关外去生活。

满清统治者不愿意汉人到关外去,除了认定这里是他们的龙兴之地以外,他们还觉得这是满人最后的地盘,他们一直在给自己留退路。因为他们一直觉得自己几百万的人口很难统治占据几亿人的汉民族,所以一旦天下有变他们就退回关外,关起门来做土财主。但是随着帝国主义的铁蹄踏足东北,满族统治者这种想法就被打消了。他们意识到也许自己还没有退回去这些关外的土地就要成为沙俄和日本的了。为了抵御这些列强的侵略步伐,清政府实行实边政策,他们把山东等人口大省的部分人口转移到东北去,鼓励人口北迁。这样一来闯关东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到1930年闯关东的人口已经达到了67.3万人之巨。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到来才使得北方的沙俄、东边的日本安定下来,而不是以无主之地的理由和借口继续蚕食东北之地。

除此以外,对于这些山东流民来说,关外距离流民的老家更近一些,所以一旦家乡情况转好就可以回去。作为传统的中国人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思想,而处于孔子故里的山东人来说,他们这种思想更为浓厚。所以他们选择暂时到关外去讨口吃的,一旦家乡情况好转就回去谋生。据资料显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流亡到关外生活的百姓也兴起了一阵回流热潮,回流的目的地就是流民之前的老家。这样的现象很好地佐证了我们这个定论。地缘关系太重要了,对应于山东百姓来说江南虽好但是距离遥远,一路上要经历许多的打打杀杀暂且不提,即使有幸活着到那里,以后再想要回来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从骨子里面来说生存对于山东百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想要的而是发展。南方是满足不了他们这个野心的。南方虽然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但是逃难至此的人鲜有机会出头,只能从事那些最低贱最苦命的职业。在南方就算想当个农民都很难。南方田地紧张,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手里面都没有多少水田,而这些山东百姓逃荒过去肯定也是得不到田地的,至多是做南方富户手下的一个苦力罢了。但如果他们能够到北方去的话就不一样了,开发程度不高的关外急等着人去开拓,但凡勤快点的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取到财富,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而不需要成为别人的附庸。

逃到关外也是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一种向往。关外开发程度低,很多地方都是人烟稀少,帝国主义虽然多有觊觎但是尚未对这片土地采取行动,故而内部比较稳定。但是江南则不同,江南地区繁华,水运便利,帝国主义早就看中了这片土地。不仅仅是帝国主义要染指这片土地,那些独掌一方的大员以及野心家也在这片土地上博弈,所以看似繁华安定的江南实际上是一片动乱,危机四伏。故而流民选择了闯关东而不选择去南方。

人除了受限于经济、社会氛围等人文因素以外,还要去考虑一下气候、饮食等因素。关外四季分明,东部季风暖湿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对于山东百姓来说关外的气候条件似乎更适合其生存发展。但是江南就不同了,江南地区夏季酷热,冬季过于湿冷,对于中原过来的百姓是很难适应的。在饮食上,关外的百姓喜欢稍微重口味一点的食物(油、辣放的会比较多),这很契合中原百姓的口味。但是在江南则不然,江南地区的食物大多以清淡,甜食为主,对于习惯了重口味饮食的人来说突然一下吃如此清汤寡水的东西是非常不适应的,干起活来都没什么力气。

综合上述条件,那些逃难的百姓很冷静客观的选择了关外而没有选择江南。他们这样做使得个人和政府两方面都有所受益。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到关外这广阔天地之间不仅可以填饱自己的肚子,而且还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所谓是一举两得之事。而对政府来说民众投身关外不仅仅促进了关外的发展,而且还使得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步伐减缓,使中国有了加强关外军事这一的喘息机会。最后咱们用一句话来总结百姓的选择,关外虽苦,但是却大有作为;江南虽富,但却无立锥之地。

相关参考

一组老照片告诉你一个真实的 ”闯关东”

山海关的城门,就是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从清朝到民国,无数迫于生计的山东人开始往关外寻求活路。从十九世纪开始,由于黄河下游天灾不断,山东一带的农民顾不得朝廷的禁令,纷纷冒着危险闯入东北,这就是闯关东的来

年轻气盛的夸父为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逐日?

夸父是我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相传他是大神后土的后人,不仅身体巨大还非常有力气。众所周知夸父追日的事情,那么夸父为什么要追日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夸父追日是因为夸父生存的那个时代四周很荒凉,北方的冬天非

湛江曾有大批 ”咕喱佬”,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战立下汗马功劳

说到「”做咕喱”这句广东话,我们首先会想到周星驰的电影《功夫》。片中的包租婆骂一个租客说:「”见面都吾识打招呼,成世做‘咕喱’啦!”很多人,包括广东人,都以为她说的是苦力二字的谐音,其实不是。「”咕喱

为何那么多王爷冒着生命危险想当皇帝? 从康熙吃鱼一事就能看出来

每个朝代都会出现皇子争夺皇位的情况,其实在平民眼中,即使不能够成为皇帝,当一个王爷也是很好的,地位非常高,仅次于皇帝,而且吃喝不愁,也能享受富贵生活,又不用像皇帝一样起早贪黑的管理国家大事,算起来应该

3种管道帮助清朝宫女排解寂寞冒生命危险也要寻欢

清朝后宫门禁森严,在宫内更是只有皇帝一人可称为「真男人」,但除了妃嫔佳丽三千,还有无数的宫女,有传闻就记载这些久居深宫的宫女,该如何排解「孤寂的夜晚」,其中就有三种方法,但有的可是要冒上生命危险,也心

闯关东”如何形成的

十多年前,一部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为大家全方位展示了清朝末年北方人背井离乡「”闯关东”的场景。闯关东的「”关”,指山海关,万里长城的最东端。关内是中原大地,关外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东北三省。电

历史上东北流行

1.闯东北的历史背景(一)闯关东历史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

“东北黑话”成《闯关东》中经典语言有哪些

字体加粗部分为具体黑话,特强调。其他是整句话及其解释。比如,“白酒就大葱,一盅顶两盅。”这句被奉为经典台词的歇后语就道出东北和山东两地人的两大饮食特点,文儿他娘总叫传武“活兽”,就是形容人很“野”、很

铭记在毛泽东心中的一支枪

铭记在毛泽东心中的一支枪,就是江西莲花县保存的那一支。为保存这支枪,贺国庆冒着生命危险隐藏它,他的父亲被靖卫团活活烧死,弟弟和弟媳被杀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文中写道:“马日事

闯关东时期,为什么山东人要选择去东北,而不去更富庶的江浙地区

  闯关东,就是中原人跑到关外,闯过这个山海关城东门,也就分隔两地的城关。与此相对应的还有走西口,也是由中原去往内蒙寻求生存。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到还未开发的东北和落后的内蒙,不去富庶的江浙一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