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没有特别大的缸,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吗
Posted 司马光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没有特别大的缸,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没有特别大的缸,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吗
宋朝没有特别大的缸,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吗?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司马光砸缸没问题,马未都说的也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
【1】马未都是城里人,不知道农村好多地方“缸瓮不分”
中国的语言文化太丰富,就说这各种称呼吧。大叔、二伯、三舅、四姑父、六姨夫……词汇细分的忒丰富。这么多称呼,在英语里面就一个 “UNCLE”就包括了。
同样道理,一个放东西的容器,都能叫出好多花样:缸、瓮、坛、罐……这些东西,要是咬文嚼字,说起来区别很是有的。
我们现在知道缸和瓮的区别:“缸”是底部到口,逐渐张开,口大底小。“瓮”是底部到中间增大,接着上部收口缩小,大肚小口。
实际情况呢?在很多北方农村里,个头大的就是缸和瓮,水缸、水瓮不分,混着叫。个头小的就是坛和罐,醋坛子、醋罐子也没分那么仔细。
现在还有这种情况,不信的,可以去山西北部农村看看,家里储水、腌咸菜还用的很多,都是“缸瓮不分”。叫瓮没问题,叫缸也对。水缸/菜缸、水瓮/菜瓮混着叫,大家都听明白,没觉着不妥。
【2】司马光到底砸的是什么?
《宋史》里说的明明白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家历史资料里面,本来记载的就是“砸瓮”。后来估计是一个“缸瓮不分”的哥们,在简化成典故的时候,叫说成了“司马光砸缸”,其实也没多大毛病。
偏偏遇上了马未都老先生,是个杠精。他就分要把“缸”和“瓮”区分得清清楚楚。一句“宋朝的工艺做不出大缸来”,把人怼得哑口无言。被怼的那女老师,估计也是城里人,不知道农村里“缸瓮不分”。
大家不要断章取义,马未都老先生只是说“司马光砸缸”说法不对,没有否认有这件事,应该叫“司马光砸瓮”。唐朝就有了“请君入瓮”的词儿,“司马光砸瓮”就说得通了。
【3】“司马光砸瓮”有疑点吗?
见过农村大水瓮的就知道,那陶瓮直径50-100公分,壁厚2-3公分,一用好几辈子人,那个结实啊。甭说7岁小孩石头砸了,就是成年人抡大铁锤,要砸破也要费点功夫。
当然了,宋代的“瓮”,跟后来的有区别也有可能,比如大小厚薄,比如材质。农村的瓮和缸,材质起码有木头、石头、土陶、陶瓷……好多种。司马光到底砸的是哪种的?这就不清楚了。
相关参考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一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
想必每個人都有聽過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當時的我們感嘆於他的冷靜機智果敢,甚至是智慧的代表。那麼後來長大的司馬光到底怎麼樣了呢?這也許是我們都一直好奇的事情,接下來就來介紹一下長大後的司馬光。十九歲時
纯原创,自写自画。三到四天完成一篇,长期在头条发布。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原创不易,坚持更难,欢迎关注、转发。他自小聪明过人,学有所成,家境优越,当官后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1019年10月,司马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每个人上小学时都曾经学过。一般来说,老师总是跟我们讲司马光是如何的聪明、反应快,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难题。然后告诉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面对困难,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其实在古代
司马光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是一个闪闪发光的著名人物,品德和学识更是十分出众,曾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另外一个熟知司马光的故事应该就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在故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从小就听说,在《宋史》中记载,司马光从小就是聪慧异常,七岁的时候就已经稳重的像个大人,平时最爱读的便是《左氏春秋》。有一次,司马光与小伙伴在院子中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贪玩就爬到放在
...黑漆漆的脸,以及额头上的一弯月牙的黑面包公的形象。那么包拯的脸
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清朝那么悲催了,刚诞生的时候还好,皇帝也清廉亲政的,国家也富裕,百姓们过的安康,但是谁让它是一个站在时代在发生巨大发展和变化的浪尖上的朝代呢?不过不管怎么说,还都是应该用辩证的方式来
《三国演义》,大家都肯定看过不少遍,即使是不喜欢历史的,。也架不住电视剧一次又一次洗脑式的播放。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呢?可能有人喜欢奸诈狡猾的曹操,有人喜欢宅心仁厚的刘备,有人喜欢设计
历史上的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拿宋朝来说,文化方面非常繁荣,给后人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但是,宋朝有两件事至今让人感叹,即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和南宋初年的岳飞被冤杀。靖康之耻发生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