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文人穷

Posted 杜甫

篇首语:什么是知识?它不是别的,是记录下来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说文人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说文人穷

很多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是穷死的,比如:李白、杜甫、柳永、唐伯虎、徐渭……

可以说在古代文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做官,所谓“学而优则仕”。

那么古代的那些文人们生活过的怎么样呢,是否真的是文人固穷呢?

《论语.里仁》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滕文公下》也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也。

君子仗义疏财,接济同乡可以说是一种作为,也是 一种追求。大多数文人认为节操的重要性要比财帛更动人心。

所以有的时候穷,应该是自找的。

但是还是那句话“学而优则仕”。只要考中秀才,就能领到属于自己的廪粮,还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所以所谓的文人之穷,首节在于是否成官。

否则类比现在想一想,我们出趟门的消费,路费,食宿等等,就十分昂贵,在古代,进京赶考都是以年算的,若是无财又不中,单这一趟就足够瞧了。

所以这又衍生出来另一种风气。用杜甫举例:

从开元十九年到开元二十九年年轻气盛的杜甫在首都长安过了十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生活。

在当时,文人结交贵友也是一种出路,就好比现在有个富二代的朋友一般,是没有什么钱,可是放浪形骸却不需要自己花钱,当然,这样一方面需要有才,也得需要钻营才行。

当然杜甫本身属于官二代不提,只是举例有此一说而已。

若如此说来,其实大部分文人并不富裕,但是一旦有些才干,总还是会让生活变得不错的,但是事实也不一定如此。

最重要的就是文人大多不善于理财。像是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徐渭一生不治产业,钱财随手散尽,最后清贫而亡。

总之文人不管混的如何,其实终归大部分算不得家境殷实,哪怕有,也多数放浪完了——除非做官。

相关参考

帝王出生,却混成了史上最穷天子

在看到这位兄台之前,小小神一直都相信出身非常重要。你看无数家长都在鼓吹,说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在起跑线的时候已经分了输赢。出生真的非常重要,很多人还在为生活苦苦挣扎,苦苦拼搏的时候。那些含

谁说文人全都手无缚鸡之力

孔子与他的门生们可能是历史上最早的「”移动大学”,他们的学识和素养皆超乎常人,难免会给人一种「”弱不经风的翩翩公子”形象。实际上孔子门下都是一群「”健身达人”,不但学识渊博,身体素质也不错。史籍记载,

在宋代文人笔下的禽兽怎么说成是情义无价

宋人江休复在其笔记《醴泉笔录》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唐末昭宗李晔在位时,眼见藩镇势力逐步壮大,唐帝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作为傀儡皇帝,昭宗一言一行都得看大军阀、混世魔王朱温的眼色行事,于是昭宗在寂寞空虚

他们以后都是宰相

私塾,是古代学子读书启蒙的地方,负责教书的被称为私塾先生,大都由有一定文化的人担任。比如那些未中举的穷秀才,甚至连秀才都考不上的文人,往往边教书边准备考试,甚至最后与自己的学生同台竞技。北宋太宗年间,

为什么说张恨水是一位才子型的文人作家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

明代文人以得性病为荣? 极端风气太另类

有人说,明朝的文人有些另类,与唐代文人的大气磅礴不同,与宋代文人的宽仁大度不同,明代的文人大都处世固执,做事偏激,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名声名誉、道统传统而争论不息,实则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没有任何好处。其实...

明代文人以得性病为荣? 极端风气太另类

有人说,明朝的文人有些另类,与唐代文人的大气磅礴不同,与宋代文人的宽仁大度不同,明代的文人大都处世固执,做事偏激,为了某些不切实际的名声名誉、道统传统而争论不息,实则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没有任何好处。其实

相士不顾家人反对,把女儿嫁给穷小子,结果穷小子成为开国皇帝

秦朝时期,山东单县有一位姓名叫吕文的人,家世较为显赫,是吕尚(姜子牙)的后裔,性格相当直爽,而且擅长相面之术,人称“吕公”。后来,吕公举家迁移到沛县,很快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不乏江湖豪杰、官吏,积累了

妃子偶遇一穷小子,不顾家人阻拦跟他成亲,穷小子后来当上皇帝

婚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古人把“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成人生最值得高兴的四件事。现在女生找对象,通常会格外考虑对方家庭条件,古代也差不多,十分注重门第出身,即所谓的

只有一个“穷”字

导读:有句话曾经很流行:“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那么学曾国藩什么呢?郦波副教授在《曾国藩家训》一书中说:“很多人以为他有左右逢源的为官技巧,其实曾国藩自己总结就一条,只有一个字‘穷’。”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