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拟兽舞”有着怎样的精彩瞬间
Posted 纳西族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纳西族的“拟兽舞”有着怎样的精彩瞬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纳西族的“拟兽舞”有着怎样的精彩瞬间
在纳西族地区流传的“拟兽舞”相传系由内地传来。明末清初之时,孔子第六十六代孙孔熙询到丽江建孔庙、兴孔学之时,将此舞蹈整套带至丽江,并“顺携专门艺人操之”,今已成为纳西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每逢春节期间,在锣、镲、鼓的伴奏下,都要跳这类舞蹈。它以动物的形状制成大型道具,人们拿着或披挂起来舞动。
1.耍龙(龙蹉):
流传在丽江坝区,除在春节表演外,过去天干地旱时,也作求雨之舞。
龙的全身共十二节,用白布画上龙纹箍在插有木捧的圆木桶上。
跳时由“夜明珠”引路,舞的花样由“夜明珠”灵活掌握。在舞时,用虾、蟹、云等为前导,加上打击乐及大管吹奏,并放出烟火,好似巨龙游动在云波雾海之中,十分壮观。
据说,过去舞龙时众人用水泼之,一是游龙戏水之意,二是检验舞者是否有真功夫。
2.狮子舞(狮子蹉)
这种狮舞分一雌、一雄,在全部狮舞中,以“双狮争绣球”、“白鹤戏双狮”等较为精彩。 其他还有:“狮身直立”、“双狮嘻戏”、“双狮滚体”、“狮上高台”、“鹤戏眠狮”、“双狮动怒”等。
3.麒麟舞(麒麟蹉):
它分别以几段舞蹈组成。即“彩云南观”它是由女童们双手拿着用竹编扎,用纸糊染色而成的一对彩云片,在滇锣、镲、鼓等打击乐的节奏中跳出。以“一堵云”、“散云”、“带云”……等,形状舞蹈,最后以“云开”为结束。“寿星祝福”:彩云开处,寿星着面具,手柱拐杖出场。用“扫地”、“漱洗”、“拜天地”、“牧小花马”等舞蹈表演,十分诙谐、可爱。“花马报晓”:在寿星的吆喝声中,在打击乐伴奏声中,小花马上场。小花马由童男扮演,他们身着用竹编、纸糊、画成马状的道具,分前后两截系在胸部、背部。动作有“花马欢跃”、“花马嘻戏”、“花马戏寿星”……等。充分体现出了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鹿鹤同春”:它由“寿星驯鹿”、“鹿戏寿星”、“寿星饲鹤”、“鹤戏寿星”、“鹿鹤欢舞”等舞蹈动作组成。画面调度较大,情节变化多样。“麒凤呈样”:由“麒眠”、“麒童唤麒”、“麒麟望月”、“凤凰戏麒麟”、“麒凤呈要”……等组成。整个舞蹈显得五彩缤纷,场面宏大。
纳西族舞蹈“打跳”有着怎样的特点和发展
纳西族民间舞蹈——打跳流传于丽江市、宁蒗县、华坪县、永胜县、盐源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语称“咚罗丽”或“纽踔”。“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其舞时用笛子和葫芦笙伴奏,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
特点
打跳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在婚嫁、丧事、起房盖屋或欢庆丰收节日,不管是在狭小的院子还是在宽广的场坝,只要悠扬的笛声一响,刹时就可围拢一群群、一圈圈参舞者,舞场上顿时一片欢歌笑语。
从舞蹈里可以感受到这个民族无比强大的内聚力。动作简单易学,韵律感强,也注重舞者间的互动性,能较好地带动人体各处关节,加之其动作配合队形的变化,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适应各种主题的舞蹈形式。
发展
丽江纳西族大都与各民族杂居,与邻近民族有频繁的交往,因此,从打跳的风格细微处也可看出它的变异。
“咚罗丽”因受手挽手、手拉手的限制,主要动律在胯部、腰部及膝下的腿部。
舞蹈时顺时针方向行进,最后一位是吹笛者,他也可在舞圈的中心,没有限制。因此,吹笛者的舞蹈动作幅度较大,韵味极浓。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