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举办同学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Posted 同年
篇首语:从某种意义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就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人如何举办同学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人如何举办同学会?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相信各位小伙伴应该都有参加过同学会,毕业以后为了曾强同学之间的联系,举办同学会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毕竟同学之间的感情往往是比较深刻的,其实古人特别热衷聚会,可能也是因为当时大家都没有太多娱乐活动,所以与人沟通就成了一大乐事。那古人到底是怎样举办同学会的呢?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些同学会分成五类,属于各有各的特色。想了解的话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的同学会大概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是在科举制度下催生的同学会,又叫“同年会”。
参加这类同学会的人,都是同年参与科举考试的考生,类似于现在同时上一年级的同学。因此,在古代这类同年会上的同学,都可以成为自己将来的人脉、社会关系的资源,开同年会也成为了一种维持同年关系的一种手段。
尤其是在明朝,乡试或廷试之后,参与科举的人,都喜欢开会庆祝,其中,第一次的同年会最为热闹。开同年会的时候,都会按照来参加的同年人的年龄编写一部小录,俗称“同年录”,以便之后联络感情。即使同年会上的人都是异姓朋友,大家为体现感情编纂小录也是必要的。
不过,同年录分了“乡试同年录”与“进士同年录”两种。这是依据空间和层次来划分的,因为,有同年乡试的,也有同年进士的。
一般来说,参加乡试同年的人,感情会比进士同年的人更加深厚,特别是那些考不上进士的举人。而那些有把握考上进士的举人,他们会为了能够跻身于更上层的圈子,则会主动放弃与周围举人的联系,进入到进士同年的圈子里进行交往。
因为,乡试和会试之间时隔半年,他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打点好关系。进士圈也确实比举人圈更有价值,考中进士之后,就能够入仕为官,进士圈积攒下的人缘,也可以在官场中得以运用。而同年录中都有记录,同年的子弟也会格外受到照顾。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