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
Posted 安史之乱
篇首语: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是不得已而为之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带给历史最大祸害,世人都知道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结果,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其一:忌惮小人。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皇帝贵妃之外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好,特别和宰相杨国忠的关系更是差的要命。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宰相,全是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根本就不讲仁义道德和政治。所以安禄山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又整天和厮混,就觉得会在唐玄宗那说自己的小话,对自己下手。
其二:皇帝的想法。要知道唐玄宗并不是一个窝囊的皇帝,在当时的混乱政局中一举拿下皇位后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能有多差。而当时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将近拥兵20万,那实力算是比较大的。唐玄宗不可能对安禄山很放心,只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帝就不可能没有防范和戒备,所以唐玄宗一定对安禄山采取了一定的制衡措施! 其三:安禄山本身的逆反心理。要知道宰相杨国忠整天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在宰相的带领下,其他的节度使都向皇帝上奏说安禄山不老实,要造反,想让唐玄宗亲自把安禄山打压下去。官场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能为大唐社稷考虑的人大概没有几个。
所以安禄山就被这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官员们频频上奏。安禄山身体里流着的是胡人骁勇的血液,加上又有将近20万的大军,安禄山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小人随意揉搓。 这样来看,安禄山的叛乱,一开始说不定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唐玄宗难免会猜忌自己,可能就会落到和一样的下场。与其等到受尽猜忌被弄死还不如放手搏一搏,指不定江山就换了个人做了呢?再看看唐玄宗,之前他算是收拾了不少的节度使,安禄山也只是早晚而已,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部署,安禄山自己就反了,算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可也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相关参考
安史之乱是由唐朝将领安禄山等人背叛唐朝以后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唐朝从此没落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乱一直持续了八年左右的时间,唐朝衰落就是因为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太长,规模太大,不可避免的衰败下去,但是发动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虽然最终唐朝取胜,但盛唐风光一去不回,社会民不聊生,经济遭到重大破坏。关于安禄山为什么发动安史之乱,有人讲矛头直指杨贵妃。 安史之乱伤亡人数 以前对于安史之乱的认识仅仅知道
安禄山 安禄山这人也是可悲,权倾一时,有发动了安史之乱致使唐朝由盛转衰,但是最终却死在儿子手下。 安禄山之死,似乎没有什么疑团。多部正史记载:他当皇帝后眼瞎患疽,性情暴躁,经常打人,亲信严庄和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反唐者
公元755年冬季,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率军发动了大规模叛乱,整个黄河南北都陷入战乱。虽然叛军在8年后被唐朝扑灭,但造成的战争创伤却永远难以弥补。随之引发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也再次将中原以外的地区作为逃生
在唐朝历史上,安禄山是个重要人物。他发动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盛世走上了下坡路,同时还僭越称帝,建立了大燕政权。然而,这样一个忤逆的人,最后却死在了亲儿子手中。他怎么会把事情搞得这么糟糕呢?(安禄山
安禄山的普通将领,如何以少胜多,打败名将哥舒翰,取得潼关大捷
安禄山的普通将领,如何以少胜多,打败名将哥舒翰,取得潼关大捷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迅速攻下了洛阳。在长安前面就剩下一个重要的潼关可守了。唐玄宗派出了回长安养病的名将哥舒翰率二十多万军队去镇守。安禄山派
757年,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干掉。安庆绪干掉老子后,将大小事务交于亲信处理,结果那帮老家伙们不乐意了,其中最不满的当属史思明。史思明是安禄山的亲信之人,对自己老上司的儿子了如指掌,这
安禄山调戏杨贵妃,杨贵妃安禄山之间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
杨贵妃安禄山之间各种风言风语流传,李隆基为什么不在乎?笔者觉得这其实就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谣言,若是安禄山跟杨贵妃之间真的有点什么,恐怕安禄山早就被李隆基给杀了,哪里还会有命能够活到后面发动安史之乱的时
洛阳樱桃史思明,14 “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
14“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史思明《樱桃诗》唐代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史思明自立为大燕皇帝,继续叛乱,并率军西征。攻占洛阳后,恰逢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