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对于家庭观念上有何不同呢
Posted 家庭
篇首语:知识是使人类快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英对于家庭观念上有何不同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英对于家庭观念上有何不同呢
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对于家庭的观念也会有所区别,那么英国的家庭观念和中国的又有什么样的异同呢? 说到名字,我们中国人是先姓后名,而英国人是先名后姓。中国人“先姓后名”说明,在中国,家庭永远是第一位的,而个人居其次;英国人“先名后姓”说明,在英国,个人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家庭仅次之。当然,这两国之两种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都是两国的国情、历史、民俗、文化、社情等因素决定的,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也都各有利弊。 在中国,家庭第一位。这意味着凡事以大家庭为重,遇事子女要同父母商量,甚至家长帮孩子做决定到他(她)二三十岁。当然,孝顺长辈、尊重父母、赡养老人,这也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意味着,子女对父母言听计从,父母对子女说一不二,孩子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家庭对孩子的束缚性大。所谓的“家长制”,在中国就是这样如影随形的。 而在英国,个人第一。这就意味着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大家互不干涉。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培养成思想独立、言行独立的人,尤其到18岁之后,家长和孩子更是各做各的决定,各过各的生活。孩子很早便富有独立性,自理自立能力很强。但同时也意味着,父母没有义务将子女抚养到他(她)挣钱为止,而子女的字典里也没有“赡养老人”这四个字。 在中国,孩子成年之后多年物质和精神仍未“断奶”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在英国,这是不可能的。18岁或顶多21岁,子女就要搬离父母的家,无论结婚与否,要继续住下去就要交房租。 当然,由此而来的英国人和中国人之自理自立能力之强弱差异也显而易见。英国人无论男女,独立生活的能力都很强,因为他们从十几岁就开始锻炼自己生活了。最晚20岁,他们完全可以脱离父母和伴侣而独自生活得很好。而中国人就不同了,尤其独生子女或在家里为老幺这一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二三十岁,到不得不离开父母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脱离了老娘和伴侣就连饭都吃不上的人不占少数。而最可笑的是,很多孩子和家长还以此为荣,“愿打愿挨”得很。 亦然,在对待老人晚年方面,中英之观念和做法也大相径庭。在中国,“赡养老人”是天经地义的,即便有的人做不到,也是会受到社会的诟病和良心的谴责的。而在英国,让老人“独立”很正常,无人质疑。 所以,东西方的差别真不是一点儿半点儿。理解他们的人和事儿,就要彻底摆脱我们的惯有思维模式,不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也真是很难明白。
相关参考
封建时代国家政体和人的身体一样,都会生病,需要医治。国家设立的监察机构,就相当于是医疗机构,而御史言官便是「”医生”,他们医治的对象不仅是百官而且还包括皇帝,也从制度上赋予了士大夫监督皇权的权利。但这
...历史的发展中是起着推动还是阻滞的作用呢?耶律阿保机对于辽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可以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分为以下几方面,且听小编一一述来。第一个,是...
...历史的发展中是起着推动还是阻滞的作用呢?耶律阿保机对于辽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耶律阿保机耶律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可以根据他的人生经历分为以下几方面,且听小编一一述来。第一个,是...
...2020年的时候光棍大量增加,会导致一妻多夫的存在,这对于男人们显然是无法接受的,每个人对于婚姻都有着不同的观念。本期傈僳族文化带你了解一下傈僳族婚姻观念。“情死”,即纳西族青年男女在爱情受到了干扰后,为...
鲁达在潘家酒楼上遇上了一位叫做金翠莲的女子,怦然心动,为了救这位金翠莲不惜打死人命,弃官潜逃。可是,这位金翠莲在离开鲁提辖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然就攀上高枝,给一位赵员外当了小三。在世人眼中,鲁提...
本篇以大历史观叙述。字数:2516字,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我们现代人对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都都已经习以为常。在阅读各类以「”中国”为背景的历史、思想、经济、文化等之类书籍的时候,都已经不会对「”中
雍正母亲和隆科多在电视剧《甄传》中,雍正的母亲和大臣隆科多有着一段私情,那么很多人就会想,历史上他们两个是否有着像电视剧里所说一样的私情呢?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隆科多的祖辈对朝廷都是有功的,家庭身
Hello各位小伙伴们,睡觉这件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但是呢对于有些人来说睡觉可是件大事,他们的睡觉却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就好像清朝时期的慈禧太后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睡觉休息的时候那别人都要
帽子在古代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服饰,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帽子,每个朝代的款式也都不同。冕、冠、弁、巾等,都是古代帽子的种类之一,那这些帽子究竟有何区别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代不同时期流
1867年9月30日,距《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的10年修约的期限已近,为早作准备,清廷下旨命各大员上奏言事。其中以“觐见”一事讨论最为激烈。沈葆桢当时尚属较为开明的人士,仍坚决反对改变觐见礼制,表示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