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舞蹈 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Posted 舞蹈
篇首语: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德昂族舞蹈 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德昂族舞蹈 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德昂族舞蹈 为何说德昂族的舞蹈很奇葩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广为流传的是象脚鼓舞。由敲鼓,打着、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水鼓舞是德昂族所独有的,其步法,形式基本与象鼓舞相同,击敲时把鼓绳挂在脖子上,水鼓抱在胸前,右手持锤击大头鼓面,左手以掌拍小头鼓面,两手相互配合,击出节秦。佛鼓舞,佛鼓,意为“佛”之鼓,德昂语称“耿冷牙啪拉”,是佛爷(和尚)专门保管,并经佛爷批准才能使用的鼓。用佛鼓作伴奏乐器而跳的舞,叫“佛鼓舞”。
相传在佛教传入德昂地区并产生了自己的佛爷初期,类房里每举行一次大的活动,都得由佛爷走村串寨通知百姓,后来有一个叫帕煞达的大佛爷精心制作了一种声音洪亮的鼓(与象脚鼓类似)。每当类房举行某种仪式或活动,只要击鼓,百姓听到鼓声就能应声前来。这种鼓,人们后称之为佛鼓。平时都置于类房里,举行活动时才抬出来,用毕仍放回原处。
现盈江县弄璋乡南算寨,有一座古老的佛寺,现当地居住的傣族老人都称为“类庄崩龙”,意为“崩龙(德昂)佛寺”。
寺中还保留有一个珍贵的牛皮大鼓,鼓身为一大圆木,掏空去皮,长2.8米,腰粗4米左右,鼓面大头直径1.14米,尾面直径1米,鼓身外用白皮裹着,用黑漆漆过;鼓两端蒙的牛皮原已不存,近些年,当地傣族群众又重新蒙上牛皮,并在做佛事时使用。
据几位八十多岁傣族老妈妈说,鼓的内部原有增加音量的装置,敲时音量特别大,传播很远。敲多了能使正在孵化的母鸡孵不出小鸡来。佛鼓舞是在佛教节日或晋升佛爷或迎接外寺长老期间,在佛寺的广场上和“象脚鼓舞”同时跳的。是男性集体舞蹈,舞者有敲佛鼓、击钹、敲共三人,在象脚鼓舞圈中表演,然而鼓点、动作与象脚鼓舞都不相同,象脚鼓舞气氛热烈欢快,佛鼓舞较严肃庄重。陇川县称佛鼓舞为抬鼓舞。以两男子用竹棍将鼓抬起,行走于舞队前列,一人双手各执一校敲击起舞。
相关参考
在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德宏州等地居住着一个世代种茶的民族——德昂族。德昂族是当地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自称是“茶叶的后代”,目前人口不足两万人。今天我就向你介绍一下这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根据文献
水鼓的来源水鼓,在民间还有儿种传闻趣事呢!据说,德昂族自古就居住在祖国边唾云南的高山原始森林之中。在劳动时,他们发现了空心木头,下雨后积满了水,偶然碰着时发出乒乓、乒乓的音乐声响,很好听。另外,他们用...
1.求一篇古代舞蹈史论文3000字左右有着五千年漫长岁月的中华,积淀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块孕育悠久历史文化的沃土上,孕育了袖舞这一朵奇葩。作为服饰道具的“袖”,作为表演形式的“袖舞”源远流长。袖
德昂族有何历史来源?为何称之为茶树之子 “德昂”,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名称,在我国史籍中出现的比较晚,直到清代,乾隆《东华录》、王昶《征缅纪闻》及光绪《永昌府志》诸书才单独有了记载,称他们为“崩龙
生活在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区的德昂族,古往今来,他们一直遵循着尊老爱幼、敬贤帮贫、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此外,他们还把说丑话、脏话、骂架、说谎视为是不道德、无礼貌的表现。为了表彰尚美和惩处无礼貌、不道德的行
德昂族建筑德昂族民居有何来历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这种竹楼多用木料做框架,其它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则覆盖茅草而成。 德昂族的竹楼
德昂族文化德昂族酸茶是怎样制作的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直过区”的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德昂族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能力,给人类留下了独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
德昂族节日德昂族最具特色的花节咋过 清明后的第七天是云南德昂族一年一度的花节。每逢“花节”这天,花山上风光迷人,上百种野花黄白交错,红蓝相间,芳香艳丽。德昂族喜欢对歌,人们一路采花一路歌,把又香
“德昂”是该民族的自称。“昂”在德昂语里意为“岩洞”;“德”为尊称的附加语。相传,德昂族的祖先曾居住在山洞里。“德昂”这一自称,是对其先民居住岩洞历史的反映。德昂族,曾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有汝别列,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直过区”的跨境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德昂族靠着自己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能力,给人类留下了独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茶文化是德昂族传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