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西洋文化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Posted 辫子

篇首语:当生活如同炼狱,必须自己创造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精通西洋文化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精通西洋文化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是怎样的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是持赞赏态度的。辜鸿铭生在南洋,后来又在西洋学习,并没有接触到很深的中国文化。但是他回到了祖国以后,开始喜欢上中国文化。辜鸿铭认为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需要后来人挖掘先人的知识。

  辜鸿铭雕像

  辜鸿铭在谈论中国旧文化时,认为中国的旧文化里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并不比西方的思想差。西方的思想虽然很华丽,但是并不实在。而西方思想中的一些东西,在中国的旧文化里也是存在的。

  辜鸿铭指出,像西方的一些新思想,例如“民主”、“自由”在中国的旧文化里是存在的。只不过这些东西需要到一些典籍中翻阅,需要年轻人来接班,学习中国古代的典籍。辜鸿铭认为,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从他们自己的古老典籍中找到的,我们中国的古老典籍并不比西方的古老典籍差。

  辜鸿铭认为,对于庞大的中国来说,旧文化是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的。他有一次参加华府聚会的时候,当时有一些外国人问他,怎么看待中国的旧文化。他说,拿聚餐来说,中国旧文化里有礼数,那么众人吃饭的时候就可以谦让的坐下,而按照西方的竞争理论,大家都争抢好的位子,那么饭也吃不成了。

  辜鸿铭对中国旧文化的态度,也有维护的一面。在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中,辜鸿铭坚决维护旧文化,批判新文化,并且同胡适针锋相对。

  辜鸿铭 新文化运动

  辜鸿铭在新文化运动中有过很多表现,这些表现在当时的人看来是非常守旧和顽固的。当时胡适等人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提倡接受西方的文化。辜鸿铭对此非常反对,他认为中国应该守住自己的传统。

  辜鸿铭新文化运动中与胡适有过多次交锋。胡适是提倡西方文化的,而辜鸿铭却对西方文化有着反感,为此,两人经常辩论。胡适当时也是北京大学的教师,在一次演讲中,胡适用英文演讲,辜鸿铭就调侃胡适的英语是“英国下等人的发音”。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要学习西方,而辜鸿铭却认为西方的文化华而不实,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需要一代一代人去挖掘,虽然现在的西方很先进,但是中国依靠传统文化也是可以取得成就的。

  辜鸿铭新文化运动发表的很多观点都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辜鸿铭认为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力很大,很多年轻人都去学习西方文化,却将传统的文化仍在一边,这是非常不对的。

  辜鸿铭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西方的一些现代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书籍中也是存在的。辜鸿铭指出,自由与民主的思想不是西方的专有名词,它在中国古代中就存在,中国古代也存在自由与民主的思想。之所以现在没有人注意到,是因为没有人去挖掘,如果有人去挖掘中国古代的经典书籍,自然能够挖掘出一些有用的思想。

  辜鸿铭 辫子

  辜鸿铭先生被称为“怪杰”,其“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他的辫子。作为一个生活在晚清时代的人,大多数人经历的是一个留辫子,剪辫子的过程。但是作为一个在马来半岛的英国人家出生,又饱受西方教育的辜鸿铭先生却是经历了没辫子、留辫子、不剪辫子这样一个过程。下面就说说辜鸿铭辫子的事儿。

  辜鸿铭雕像

  辜鸿铭先生出生在英国人的家中,早年一直在西方国家求学,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辫子。但是他回到中国之后就开始留有辫子,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时留辫子是统治者的要求,你要是没有辫子,清政府会常常找你麻烦,甚至会要你性命。第二,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研读甚多,对于辫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第三,他认为辫子是国人与老外的区别,可以让老外害怕。

  在辛亥革命之后,由于辫子是耻辱、腐朽的象征,所以要求男子都要剪辫子。但是,辜鸿铭先生固执地一直没有剪。当时辜鸿铭先生去北京大学任教时,他是穿着青衣,拖着辫子便去了,这与当时穿西服,剪短发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当时还引来了各种嘲笑,但是他却对那些人说,我的辫子是看得见的,在头上可以剪去,但是你们的辫子是看不见的,在你们心里面。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当时的现状,也表达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辜鸿铭辫子甚至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他却以一根辫子向世人表达了自己很多想法。

  对辜鸿铭的评价

  对辜鸿铭的评价一直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一些人对他十分崇拜,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他有诸多不足,对他有一些批判。

  所谓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的,辜鸿铭先生也是如此。首先是他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第一,他懂得九种语言之多,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而且口才了得。这是他不可忽视的过人之处;第二,他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民族主义、维护东方文化的意识。他去外国学习多种语言,为的是将自己国家的文化传出世界,所以他对中国古代的四书进行了翻译,并将其推向其他国家。当时人们都忙着学习外国文化,但是他却对中国的古文化也进行了深刻研究,当别人都觉得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学习外来文化时,他仍觉得不能忘本;第三,他不跟风,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能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对中国当时的时局有很清醒的认识。

  然后就是他的不足之处。第一,他是一个保皇派,没有激进的变革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思想不够开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例如,他对女人的小脚十分喜爱,说明他不认同女权主义,第二,他性格比较固执,自己认定的事情,无论好坏他都会坚持到底。例如,他坚决不剪辫子。总之,无论如何对辜鸿铭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白一点,就是他始终是过人之处多于他的不足的。

  辜鸿铭恋足

  在我国古代有一些恋足的人,而辜鸿铭就是其中一位,他们喜欢欣赏女性的脚。在他们的眼里,女性的足很优美,很有魅力。

  辜鸿铭照片

  而且在古代,还有很多学者写了关于女性小脚的文章,同时他们并不为自己恋足感到羞愧。辜鸿铭也是个有恋足癖的人,但是在他看来,这是他个人的私事,并不会对他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辜鸿铭自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后,就恋上了妻子的小脚。在他眼里,妻子的小脚就如同珍宝一样珍贵,同时也令他十分欢喜,因为他可以动手触摸妻子的脚。每次辜鸿铭一有机会,就会拿起妻子的小脚把玩。随着时间的推移,辜鸿铭恋足越来越痴迷。

  而辜鸿铭也从妻子那里找到了许多安慰,因为妻子的小脚能让辜鸿铭得到一些慰藉。比如说辜鸿铭在想问题的时候,会把妻子唤到身旁,有时还会脱下妻子的鞋子,把玩她的脚。另外在辜鸿铭写作的时候,也会动手把玩妻子的脚。据说还要更夸张的,就是辜鸿铭会将妻子的裹脚布一层一层地解开,用鼻子去闻他妻子脚的味道。在很多人眼中,这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对于辜鸿铭恋足一事,众多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态度,毕竟他本人都不以为意,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辜鸿铭认为恋足是他个人的癖好,而且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也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不需要别人妄加评论。

相关参考

清朝的最后一根辫子

这位不可不看的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

辜鸿铭论语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在西风东渐潮流盛行的晚晴民国,从物质到文化,几乎都崇尚西方的舶来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被后世称为“清末怪杰”的老者,凭借一己之力,向西方热情地推荐、宣传中国的文化,他就是辜鸿铭。在当时的西

辜鸿铭个人简介:满清时期东方华学中国第一人

  辜鸿铭简介  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辜鸿铭图片  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

辜鸿铭与日本首相的那场辩论最终结果是什么

近代日本西化后,尽管通过甲午战争,已在军事上与中国分出胜负,但在文化上,中国有些“国学大师”还是看不起日本。用当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话说,就是——“我国则轻视中国为顽固愚昧的老大之邦,中国则讥讽我

传国玉玺对中国的意义,新中国对传国玉玺的态度是怎样的

传国玉玺如果被发现,会对中国的现状有多少加成?一块石头而已,能代表什么?不过它如果真的再现人间的话,对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封建皇权的最高象征,任何一件文物都无法与传国玉玺相提并论!秦

和田玉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影响现今和田玉又是怎样

和田玉就是活历史。【和田玉】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

孔子对汉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影响

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

译者|此人精通英文,梁启超称其为 ”祖国第一名誉”,尼克松登门拜访

本文转自:英语教学与研究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精通英文的只有三个半人,辜鸿铭当之无愧排在第一位,第二个是伍朝枢,第三人陈友仁,另外半个就是我们要讲的民国牛人王宠惠了。王宠惠有多牛呢?他是「”民国第一法学家

宋画的发展历程,对后来的文化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

本文乃作者石头说文化文化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图片起原于收集,如侵权请关联删除,感谢!画史家的“宋画”郭若虚在《丹青见闻志》指出:或问:近代至艺与前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

辜鸿铭伊藤博文的联系 辜鸿铭骂学生是怎么回事

辜鸿铭骂学生指的是辜鸿铭在五四运动期间在报纸上对学生进行激烈的批评。在五四运动中,一些学生冲击了巴黎和会中国使团人员的家,然后对他们的家进行打砸,并放火烧毁。辜鸿铭因此在报纸上对这种行为进行严厉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