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怎么死的 政商奇人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Posted 天下
篇首语: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吕不韦怎么死的 政商奇人吕不韦的生死智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吕不韦怎么死的 政商奇人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吕不韦怎么死的 政商奇人吕不韦的生死智慧
吕不韦奇货可居,玩了一把史上最大的钱权交易,通过一系列操作,把钱变成了权,从大富商变成了秦国丞相。 这比什么红顶商人胡雪岩、、刘学询之流玩得可要大太多了。 而且,他还移花接木,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上了秦王。 这样传奇的人生,纵观历史也是绝无仅有,太圆满了!可是,正因为太圆满,也就到头了,《易经》所谓亢龙有悔,好到了头就要倒霉了,月盈则缺嘛。 最终,吕不韦就落得一个自杀的下场
为什么自杀呢?
这话还得从公元前249年说起,这一年异人也就是庄襄王刚继位,吕不韦坐上了秦国丞相的宝座。 庄襄王当年不是讲过嘛,事成之后,要“分秦国与君共之”,当然不可能完全兑现啊,把秦国真分出一半来给吕不韦,那不可能,不过封赏也是极其丰厚,封给吕不韦河南洛阳十万户。 万户侯就了不得了,吕不韦是十万户侯,军政大权也都委托给他了
又过了三年,庄襄王死了,13岁的嬴政即位,吕不韦就是顾命大臣,执掌朝政。 秦王嬴政管他叫“仲父”--二爸爸。 然后一直到事件之前,这十来年,秦国基本就是他的了
吕不韦执政期间,还是颇有政绩的,比如兴修水利之类的吧,不过,真正给他的历史地位加分的,主要还是一件事。 什么事?著书
当时,战国四君子名满天下,孟尝君啊、信陵君、平原君啊、春申君,都招揽门客数千人,吕不韦跟这几位差不多全都是同时期的人,当然也不能落后,也养了好几千门客
养这么多人干嘛呢?什么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咱们前面也都讲了,派什么用场的都有。 不过,貌似有一件事,战国四君子都没做,至少是史书上没说,就是什么?就是著书
这些门客,咱说过,全都是士,以知识分子为主,全都是读书人,这些人,太适合著书立说了。 对了,关于这个士啊,据说孔子有个说法,叫做:推十合一为士。 这个说法很妙啊。 咱们看这个“士”字,上面是个十字,下面是个一字。 推十,就是对于一件事,要分析,条分缕析,分解成十个小部分,这一部分这样、、那一部分那样,一块一块都搞明白了。 再合一,合在一起,做一个总结、、归纳。 或者推十,也可以理解为举一反三,从一个问题,一个点,要能够推演开,整理出十个点,再合一,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 这就是士,就是士的思维,典型的做学问的思路。 钱穆就很推崇这个“推十合一”
吕不韦就他的这些士里,挑选出这样一批拔尖人才,一起合作编著了这么一本书,就是《吕氏春秋》,成为流传后世,流传至今的著名的国学经典。 咱们这个节目不是单纯讲历史故事的,而是一个国学励志脱口秀,对于在这条主线的人物和经典,能多给大家介绍一点,就多介绍一点啊
《史记》中讲,吕不韦自认为,这部《吕氏春秋》“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道理,这部书都给写绝了
他把这部书,放在咸阳城门边,当时全都是竹简嘛,一大摞竹简书,放那,供过往的各国游士学者们翻阅。 书的上方挂着千两黄金。 干嘛呢?就是说,这书你们就看吧,谁要能看出一点毛病来,要能改动书中的一个字,增一字、、减一字,这千两黄金就是谁的了
竟然,无人能改!这就是“一字千金”这个成语的来历
真有这么厉害吗?大家可以自己看下的,几块钱就能买一本。 你要是能给它增一字,减一字的,就不要想那千两黄金了,可以跟出版社联系下,看看他们是不是排版有问题。 哈
我读完《吕氏春秋》,感觉这部确实很厉害,经典就是经典啊。 而且,我有一个感受,就是:如果秦始皇不杀吕布韦,秦朝肯定会长久得多,不可能两世而亡
郭沫若和吕思勉也是这个看法。 吕思勉是这样讲的:“使秦终相不韦,或能行德布化,以永其年,不至二世而亡,使天下苍生,不蒙其荼毒,未可知也。 ”(《经子解题》)
郭沫若说的是:“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十五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 ”
为什么这样讲呢?
我举个例子,《吕氏春秋》中有一篇题目叫“原乱”,就是分析天下国家祸乱的根源,讲:
武王以武得之,以文持之,所以守之也。 --《吕氏春秋》
意思是,周武王是靠武力得了天下,然后,是靠文的一套来持守天下的,结果周朝得以延续了八百年
这番话,跟三十年后,大谋士陆贾(jia)给刘邦的进言几乎一模一样,当时刘邦刚得了天下,陆贾(jia)讲:您马上得天下,不能再马上治天下,要逆取而顺守之。 刘邦听了陆贾(jia)的话,及时完成了打天下向守天下的转化,汉朝的江山就稳当了下来
而秦朝呢,之所以二世而亡,根源就在于没有完成这种转化,秦始皇没有吕不韦的这种意识
《吕氏春秋》虽然不是吕不韦亲手写的,但肯定是体现他的思想意志,它是一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了道家、、法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治理天下国家的思想体系。 可以说,是对先秦思想的一个总结,非常务实,很有现代性
并且有个理由,说这些外国人啊,全都是各国派来的间谍,都没向着秦国。 这也不是纯粹瞎编,确实有些人就是间谍,而且有被揭发查处的,最有名的就是一个韩国人,叫郑国。 这名啊,弄个国家的名,他叫了
这位郑国说起来应该是韩国间谍,他到秦国之后,就游说吕不韦和秦王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这跟吕不韦的执政思想一致,好,这主意不错,干!郑先生,你有这技术,正好,就封你官,你就负责这活了,要多少人给你多少人,要多少钱给你多少钱。 这郑国很高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通过这个工程,占用秦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延缓对韩国的攻伐。 结果,这工程干了一半,他这间谍身份就暴露了,被抓起来,就要砍头。 郑国就讲了:我承认自己是间谍,让秦国建这个工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韩国数年之命。 可是呢,这个工程一旦完成,那确实是秦国的万世之利啊。 你们不要只看我的动机,你得看这个动机最终促成的那个结果啊。 动机不好,可结果会很好啊。 最后,秦国人觉得有道理,就让郑国继续主持这个工作,最终就完成了三百多公里的著名的郑国渠。 到今天陕西人民还受益于这项工程
其它的间谍呢,就没这么好说了
嬴政专门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在秦国的外国人全部限期离境,你哪来回哪去
有个来自楚国的官员,很沮丧,一边打铺盖卷,做回家的准备,一边就给嬴政写了封信
然后,这封信还真就被赢政收到了,一看:嚯,这哥们写得太好了,太有哲理了。 立马就把写信这人,给弄来了,半路上就给追回来了。 你甭走了,我那个逐客令撤销、、收回,不逐了。 从今以后,你就直接跟我干吧。 结果,这哥们一下子就行,从此,跟秦王嬴政组成黄金搭档,“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这位牛人,就是李斯,他给嬴政的那封信就是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中学课本里有这篇课文啊。 其中有个名句: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泰山不放弃细小的泥土,所以能成就其高大、、大河大海不嫌弃小水流,所以能成就其深广。 帝王成就大业,怎么能往外辇人呢?
类似的《吕氏春秋》里也有句话: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什么意思?就是你得包容,想成就大事就得有大胸怀,什么都能容得下。 怎么叫包容呢?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那不叫包容。 你听话出活能干,我不把你开除了,那也不叫包容。 包容得是对那些让你看着不大顺眼的、不大放心的、不大喜欢的人,也能容得下,也能给彼此留一些机会。 这样你的台面才可以真正做大。 所谓,厚德载物,就这个意思
影响包容心的,常常是成见。 那个人说起来应该挺好,可你偏偏想象中就觉得他不好,对他有成见,那就很费劲了。 《吕氏春秋》里有一个“疑邻盗斧”的故事,这个故事在《列子》里也出现过,谁抄谁的咱也说不好。 大致就是讲,有人丢了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然后,只要一看到这个邻居,就怎么瞅怎么觉得就是他偷的,一举、一个眼神、一动、一个笑容,走路的姿势,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感觉。 结果,有一天,他在自家菜地里,重新找到了丢失的斧子。 再瞅那个邻居,一举、一个眼神、一动、一个笑容,走路的姿势,都不像小偷了
这个故事所在的篇目叫“去尤”,意思就是人要去除掉心中的成见,才能看清真相。 这个成见和真相可以是对具体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对生命的认知,道理相当深刻,你想去吧
类似的,《吕氏春秋》里还有个篇目叫“去宥”,意思就是去除掉思维的局限,当我们高度关注某个点时,就会被它局限住,脑子里就很容易出现盲点,就容易进水。 也讲了个小故事:说有个人,想金子想疯了,大清早起床,穿上衣服就出去了,来到集市上,一个卖金子的柜台前面,抓起一块金子,扭头就走。 卖金子的赶紧招呼警察、、保安,上去一把就把这人给摁住了。 你小子也太明目张胆了,那么多人在这儿,你拿了金子就走啊?
结果这个人说了句话,把人们都给气乐了:刚才我只看见金子了,根本没看见人啊
多么经典的寓言啊,都直指人性最深处的问题。 上下千年,人性不变,经典的意义就不会衰减,它把人性都给研究透了,讲绝了
说了半天,还没说吕不韦是怎么死的呢?
其实,原因挺简单。 虽然,他被贬回了封地,被夺了权,但是,他的气场还是太强大了。 各大诸侯国者盯上他了,干嘛啊?请他啊。 秦国不让你当丞相,我们赵国要啊、魏国也要啊、您还是来我们燕国吧,要什么待遇给什么待遇。 各国来邀请的使团,都踢破门槛子了
战国这一点挺可爱啊。 那时的“天下”,跟现在的“世界”还是大不一样的。 现在,美国国务卿卸任后,还能到俄罗斯干总理吗?那不可能,可是战国时各国之间,这就挺正常的
这样一来,嬴政就看不下去了。 吕不韦真要去了哪个国家,那对秦国全都是大威胁。 怎么办呢?让吕不韦回来,官复原职?那不可能。 那就相当于让嬴政认怂,那不是嬴政的性格。 而且,吕不韦要是回来,新的大红人李斯不就靠边站了嘛。 李斯那是什么人啊,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的主,咱以后会说到啊。 或者,干脆派人给吕不韦送杯毒酒,赐死,多简单啊,那就彻底没后顾之忧了。 可是,嬴政还是下不了手,他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派了个使者,给吕不韦捎去了一封信。 信上大致意思就是说:吕不韦啊,你对秦国有何功劳,凭什么封你十万户?你是我什么人啊,凭什么我要叫你仲父、、二爸爸啊?我命你全家迁到蜀地去,不要再在中原给我招事了
史书读到这里,我有个想法,嬴政可能是知道真相的,就是史书所谓的真相,就是说,吕不韦就是他的生父。 所以,他仍然是想放吕不韦一条生路。 吕不韦要是到了蜀地,虽然远离中原,名义是上流放,但照样还是大地主、、大富豪,活得还会很滋润,只不过没有了政治方面的前途而已
而吕不韦呢?他是看透生死的。 《吕氏春秋》里有很多关于生死的思考,比如: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审知生,圣人之要也、、审知死,圣人之极也
另外,“视死如归”这个词,也是出自《吕氏春秋》。 对于生死,他是强调一个,“养生安死”的态度
简短截说,吕不韦收到这封信后,就自杀了
之后,门客们着杀头的危险,将他的尸体“窍葬”,偷偷埋葬了。 这也是为了“安死”,以免其身后再遭怎样的戕害,比如砍头、鞭尸、挫骨扬灰之类的吧
嬴政呢,找不到吕不韦的尸体,很恼火,也很忐忑。 真死了,还是假死了,是吧?这是小说家们可以大作文章的地方。 哈。 不过,今天在河南偃师还有他的墓,也算是一处景点
这个故事要放在西方,被弗洛伊德知道了,很可能就得给嬴政--秦始皇加上个俄狄浦斯情结。 因为,他一面打击仲父吕不韦,另一面很快就原谅了他的母亲,母子和好,母慈子孝。 十年后,秦国攻破邯郸,嬴政亲自到了邯郸,把当年跟他姥姥家有过仇怨的人家全部杀光
相关参考
【乱世英雄吕不韦简介】吕不韦怎么死的 吕不韦晚年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鉴于他和嬴政的特殊关系,在平定叛乱后,吕不韦仅被免去了丞相的职务。但是,嬴政自幼年起所经历的畸形的家庭生活,给他身
吕不韦怎么死的? 吕不韦之死 秦王嬴政以果决的军事行动夷灭了嫪毐集团的叛乱,嫪毐事件第一次真正展示了秦王嬴政这位年轻君王处理突发事件的魄力与能力。然而,嫪毐事件也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他就是吕不韦,
吕不韦怎么死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害了卿卿性命。吕不韦的死真真是应验了这样的一句话。吕不韦的成功,归咎到底,是因为他的目光长远,选好了一个人,并通过购入、囤积、投资、经营运作,将其推至顶峰,随之自己也达到
历史上的吕不韦是怎么死的?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
说起嬴政此人,秦始皇之威名高山仰止,但是有这么一个人,曾经让横扫六国的始皇帝成为一个傀儡君主,这个人就是吕不韦。但是以秦始皇的心性,如何会让这样一个商贾出身之人压在自己的头上,所以吕不韦与嬴政之间博弈
吕不韦晚年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鉴于他和嬴政的特殊关系,在平定叛乱后,吕不韦仅被免去了丞相的职务。但是,嬴政自幼年起所经历的畸形的家庭生活,给他身心留下了太多的伤痛。他亲眼目睹了母亲放荡、不
一代名相吕不韦 留下《吕氏春秋》上应天时 中察人情 下观地利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
都说吕不韦是秦朝最成功的人,他经商致富涉足政坛,从一个商人华丽转变成一名政治家,名利双收的他,似乎有点飘飘然了,他忘记了自己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嬴政的父亲,但是嬴政并非愿意受到这个所谓的父亲操纵,秦始皇
秦始皇还是秦王嬴政的初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假太监——嫪毐。嫪毐是个奇人,下半身机构异常庞大,权相吕不韦知晓了他的「”转轮之术”,让他假受宫刑,入宫侍奉秦王嬴政的生母太后赵姬。赵姬得之,如获至宝,虎狼之
秦孝文王是秦昭襄王的孩子,名字叫做嬴柱。原本皇位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因为太子早死,所以原本和自己没有关系的皇位变成了自己的。秦昭襄王死后,孝文王先是服丧,服丧之后才正式继位,但是很奇怪的是,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