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Posted 农业

篇首语: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商鞅是哪个朝代的: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自幼喜好刑名之学,公元前361年去到秦国,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历任左庶长、大良造等职,执掌秦国军政大权达一、二十年之久。秦孝公曾以于(今河南内乡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封他,号为商君,故又称商鞅。

  商鞅生活在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思想在商鞅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君书·弱民》。本辞条以下引文,凡引自本书的,只注篇名)。他认为人口众多是赢得兼并战争胜利、统一天下的重要前提。人口太少,出兵攻伐敌人,就没有多余的人力耕种土地,取得给养;如果把人力用于耕种,敌人也会得到休息,不能两全其美。所以,要想富国强兵,彻底制限敌人,首先就应根本改变秦国“人不称土”(《徕民》)的局面,大力增加人口。根据当时秦国的国内外形势,他认为增加人口最好是用经济办法,采取“徕民”政策。这样既可在短期内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移民,增加本国人口,又可使敌人兵源枯竭,迫使敌人完全臣服。反之,采用人口自然增殖,不仅费时久,收效慢,也削弱不了敌人。在人少地多、生产工具和军事装备都很落后的战国时期,商鞅主张用徕民办法增加人口,虽然有益于秦国的社会生产发展和富国强兵,但是一种损人利己的政策。

  商鞅发展了墨翟关于人口与土地必须保持平衡的观点,第一个提出了“制土分民之律”(《徕民》)。他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其中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占10%,湖泊、河流、山地占30%。上述比例不论是否符合当时实际,但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提出来了,是十分可贵的。此外,他还指出人多地少时,应大力开垦土地,不然会出现“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算地》)的情况;人少地多时,应大力增加人口,不然会出现“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同上)的情况。

  为了推行“农战”政策,商鞅还很重视增加农业人口,第一个提出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最好是百比一,最多不超过十比一的主张。“百人农,一人居者(指非农业人口),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农战》)他认为商人和官吏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各有其特殊作用,但他们尤其是那些以技艺为业、游说好辩为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游食之人,这部分人多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垦令》),造成国家的贫困危弱,“农者寡,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农战》)。为了增加农业人口,他除了主张采取“徕民”政策,大量招徕其他诸侯国的农民外,还主张用赐与官爵、免除徭役、加重工商业和非农业人口的征课、实行粮食高价政策、限制雇工和不准开设旅店等来扩大农业人口。商鞅把一切非农业人口都看成不事生产的游食之民,是错误的。他增加农业人口的办法,有的也是极端的。但远在农业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战国时期,主张农业人口必须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符合实际的。同时,象他这样不惜采取一切措施来增加农业人口,在我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商鞅还反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主张人民愚昧无知。他认为人们“务学诗书”(《农战》),有了知识和文化,不但可以在其他诸侯国势力的支持下,“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同上),不再为了名与利去努力从事农战,还会“高言伪议”(同上),扰惑民心,使人民与君王离心离德。“故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同上)所以,要想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就必须使民“不好学问”(《垦令》)。商鞅这一思想,不论是否有利于当时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农战政策的推行,都充分暴露了他的剥削阶级的本质,有害于广大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

  为了加强户口管理,严密控制人口,商鞅还很重视人口统计。他除了主张建立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连坐”法户籍制度外,还第一次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周密的、经常的人口统计。他认为详细了解人口的出生、死亡情况,即“举(凡)民众口数,生者著(登记),死者削”(《去强》),正确掌握人口总数和男、女、老、少及商人、游食等各类人数,是关系富国强兵、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大事。如果不知道“竟(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指游说的人)之数,利民(指商人和手工业者)之数”,即便“地虽利,民虽众”,也会“国愈弱至削”(同上)。

相关参考

商鞅变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商鞅是哪个朝代的人

商鞅变法的作用和主要内容,商鞅是哪个朝代的人?商鞅简介: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卫国(今河南洛阳一带)人,原名卫鞅或公孙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时期大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鞅变法是商鞅于前361年在秦国实施的改革,对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有:一、经济措施:1)废井田、开阡陌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

商鞅变法的目的,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

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作用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哪些方面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秦孝公时期,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视,在秦国开始了变法运动。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运动,共分为两个阶段实行。商鞅画像在农业上,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广大农民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主要影响了什么

喜好刑名之学的商鞅,在"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秦国,推行了破除奴隶制度的地主阶级的改革,顺应了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商鞅虽被"车裂"而死,而"秦法未败","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商鞅变法成功,

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历史局限性: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⑵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⑶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

商鞅变法_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2.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  措施。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

变法从商鞅开始,请问:哪个朝代的变法是最烂的

变法从商鞅开始,请问:哪个朝代的变法是最烂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9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变法主要内容]经济措施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

商鞅变法提升秦国军力,秦王为何要杀商鞅?

商鞅变法提升秦国军力,秦王为何要杀商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国变法后,战斗力越发强劲。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没。可是秦王为何要杀商鞅这个大功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