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到底是谁

Posted 诸葛亮 管仲 乐毅

篇首语: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坚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到底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到底是谁

2、春秋战国 后门观史|自比管仲乐毅

为何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乐毅? 乐毅到底是谁

乐毅是谁?很多人不了解,但他有个着名的粉丝,那就是诸葛亮。熟悉《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每每自比“管乐”,“管”是管仲,“乐”就是乐毅。一个能被诸葛亮当成偶像的人,有多牛应该可想而知。怀才不遇的他碰上明主乐毅的先祖是魏国名将乐羊,魏文侯将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作为他的封地,乐家世代居于灵寿,传到乐毅时,此地已是赵国的领土。乐毅戴着“将门之后”的标签长大。他是赵国能文能武的高富帅。当时的赵国虽是强国,但正处于宫廷内乱之中。乐毅觉得还是别在赵国当官比较安全,一不小心站错队就有杀身之祸。他赶去投奔魏国,去先祖战斗过的地方寻找大好前程。魏王当然知道乐毅并非浪得虚名,但也只给了他一个闲职。少干活,多拿钱;不干活,也拿钱。这是很多人的目标,但乐毅并不甘心。他还年轻,还有梦想。

而此时,北方的燕国刚刚经历过一场大乱。刚刚即位的燕昭王一心想治理好国家,以报齐国杀父破国之仇,于是大举招贤纳士,在国都附近兴建了一座高台,台上放置黄金,专门赏赐前来燕国的人才。一时间,名闻天下,应者如云。

乐毅听说了这一消息之后,便向魏王找了个借口,前去出使燕国。一个怀才不遇又心比天高的年轻人,碰到一个求贤若渴又苦大仇深的老板,二人一下碰出火花。乐毅也不再管自己魏国使者的身份,成为燕昭王的亚卿(相当于副宰相)。

现到看来,乐毅的择主观念和诸葛亮也很像,选的都不是强势的一方,而是一个能展平生所学的舞台,一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君。

占领临淄替燕昭王复仇

乐毅和燕昭王协力,将燕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一晃28年过去,昔日贫弱之燕已成强国,而白衣飘飘的乐公子,也成了两鬓斑白的老臣。

此时齐国的国君已经是齐宣王之子齐闵王。齐国陆续和各国结怨,甚至一度想灭掉名义上的中央政权周天子,突破了诸侯国的底线。在这样的背景下,燕昭王提议伐齐。而乐毅认为,由燕国单独出兵并非上策。首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齐国毕竟地大人多,纵然燕国能侥幸“惨胜”,也会元气大伤,又怎能确保临近的赵、魏、韩三国不分一杯羹?所以,与其与齐国单挑,不如联合其他国家群殴之,如此胜算更大,对燕国也更安全。燕昭王同意了乐毅的提议。

于是,在燕国的倡导下,公元前284年,乐毅作为统帅,率五国联军伐齐。在济水(如今济南西北)之西一举击溃齐军主力。除燕国之外,其余四国主张撤兵。乐毅知道穷寇莫追,但更知道燕昭王对齐王恨之入骨,不灭齐国誓不罢休。于是,他没理会回撤的四国兵马,而是指挥燕军直捣齐国都城临淄。齐闵王被吓得狼狈逃到莒城。乐毅率领燕军杀入临淄,将齐国的金银财宝连同祭祀器物,统统运回燕国。

此后,乐毅又派兵攻打莒城。齐闵王忙向楚国求救,楚王派淖齿为将,打着救齐的旗号,乘机占领原属齐国的淮北等大片土地,而且深入莒城,和燕国平分齐国的疆土。不久,齐闵王便死在了淖齿手中。

消息传来,燕昭王仰天长啸,痛哭流涕。卧薪尝胆近30年,破国杀父之仇终于报了。

围困即墨故城,收买人心?

乐毅大获全胜。然而,历史演进到此处,史学家们的笔法开始暧昧起来。

《史记》称,燕昭王听闻大捷,亲自到济水边上犒赏三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封地就在山东境内,还派他攻打其他没攻下的齐城。

《资治通鉴》的记载明显不同,也更详细,说乐毅攻破临淄后,禁止劫掠百姓,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废除齐闵王苛政,任用当地贤人,并在临淄城郊祭祀齐桓公和管仲,让齐国上下心悦诚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只用6个月,就攻下了齐国70多座城池。齐国境内,只剩两座城未能攻下。一座是莒城,一座是即墨。当然这里的即墨是指即墨故城,现位于平度境内。莒城仍由齐国皇室占据。齐闵王死后,儿子法章即位,这就是齐襄王。而即墨在原来的主将即墨大夫战死后,田单被推选为主将。他才是乐毅遇到的真正对手。田单死守即墨,乐毅久攻不下,于是改变策略,命燕军离城九里安营扎寨。还下令:“如果城中百姓出来,可以放他们走。看到穷人,就发给盘缠。此为攻心之法。”这样一围就是三年。

这时,在燕国已流言四起。一位侍臣上奏:“乐毅很轻松就攻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剩两座城就打不下来了?其实,他是不愿攻,攻下之后他不就得班师回朝了吗?他想收买人心,以便自己当齐王。这几年乐毅没反,是挂念着自己在燕国的妻儿。可齐国美女众多,他也快把妻儿忘了……”这种话最狠毒。平度文史专家陈传瑜分析说,放眼中国历史,你会发现,若想扳倒某位重臣,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在皇帝面前说他可能要造反。即便“莫须有”,即便皇帝是明君,也会立刻拿放大镜来观察你,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他就会痛下杀手。

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才亲自去犒赏三军。只不过,燕昭王表现得很大度。他不但当面杀了那个打小报告的侍臣,还说:“乐君替寡人报仇,齐国本就该归你所有。试想,假如乐君和燕国结盟,那是燕国的福分。”燕昭王又下诏,赐乐毅之妻王后的衣服,赐给他儿子公子之服,并赐车马,欲立其为齐王。乐毅吓得跪倒在地,冷汗直流,连称自己一心忠于燕昭王,誓死不当齐王。史官写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乐毅想不想当齐王?这是历史的谜团。陈传瑜说:“你想想,当初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行你就自己当皇帝,诸葛亮为什么吓得要死?因为一旦答应立刻就有性命危险。这和乐毅有点像。”

不过,齐国人对乐毅确有好感。至今古岘豆腐仍是一大特色,传说就是乐毅所传。而对即墨围而不攻,也受慢火炖豆腐才好吃的启发。

昭王回去不久就去世了,燕太子即位,这就是燕惠王。随着新王即位,乐毅的命运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变。

春秋战国 后门观史|自比管仲乐毅

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想找死吗

诸葛亮在出隆中之前,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记载,成为一条历史共识,从没有人质疑过其中的真假。

诸葛亮为什么要自比管仲、乐毅?一般的解释是管仲厉害,“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一幅对联道出了管仲的历史口碑。乐毅也非等闲之辈。

然而,回到三国时代,基本可以判定,这是一段后人虚构的故事。以诸葛亮生平的谨慎和极强的政治敏感性,他是不大可能自比管仲、乐毅的。

先看管仲,他的真名其实叫管夷吾,是齐桓公“政事专任夷吾”,尊其号曰“仲父”,“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仲是老二的意思,仲父就是亚父。“又禁国人语言不许犯夷吾之名,不问贵贱,皆称仲,盖古人以称字为敬也。”

试看,管仲被尊为仲父,诸葛亮也被尊为相父。二者何其相似?诸葛亮在蜀汉受到的礼遇是一样的。

难道,诸葛亮真的是神仙转世,未曾出道就知道自己能和管仲一样在蜀汉专政?在枭雄刘备面前,他难道不懂得这个自比会触及刘备的忌讳?

展开剩余76%

History

成长

而且更重要的是,管仲在历史上也属于争议人物。

一是对管仲忠信问题的质疑。 《论语·宪问》载子路、子贡之问“管仲不死君”,反而在桓公杀了自己的主人公子纠后,担任桓公的丞相。子路、冉有、子贡对管仲“不死君”的行为表示了怀疑,并持严厉地批评态度,他们认为管仲是典型的不忠。

管仲强调了自己“不死君”的理由:

“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他给自己规定了几种不死君的条件,作为对自己的辩护。《管子·大匡》载管子曰:

“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则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则夷吾生。夷吾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

他把君主与国家社稷区别开来了。针对弟子的疑问,孔子回答: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孔子以仁称道管仲,实际上回避了忠信二字,维护了管仲。以至于后世的儒家大概也看出孔子这一回答的说服力不够,如宋代的朱熹还在对此作进一步圆通的解释。

二是时人对管仲不知礼、不俭有过批评。《论语·八佾》中孔子直指“管仲之器小哉!”包括批评其不俭、不知礼。其证据是“管氏有三归”,而且“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因此,“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所谓“有三归”,是指管仲在答应桓公相齐时,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以“臣卑”为理由,要桓公将其地位提到二大正卿之上;二是以“臣贫”为理由,答应他娶三姓女子;三以“臣疏”为理由,要桓公立其为仲父。所谓“有反坫”,是指管仲“与国君同制”。这些在先秦齐国不是个事,但在三国时却是大忌。因此尽管韩非子对管仲佐桓公成就霸业颇为称道,但孟子、曾西(曾参之子)却以将其与管仲并列为耻,事见《孟子·公孙丑上》。

依我看,诸葛亮与管仲之间形可比而神不可比,诸葛亮一生以忠信、谨慎著称,不可能在三国那个特定环境尤其重视忠信的背景下,公开将自己比作有忠信污点和违制的管仲。

再看乐毅。乐毅与东汉以前许多名将相比,名气和地位不知要逊色多少。

有关乐毅的史料很少,他最大的功绩就是率六国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

但乐毅与燕惠王的关系不好,他在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中驳斥了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

想一想在三国时,就凭这一点,即可判断诸葛亮怎么可能公开自比乐毅而毫无政治敏感性?他难道不知,自己是乐毅,那么,刘备或刘禅就是燕惠王。

其实,对照这三人,不难发现,一文一武的管仲、乐毅简直就是传说中诸葛亮的合成版。这当是后人PS而成,至今也找不到诸葛亮本人自比管仲、乐毅的亲笔记载。唯一“可靠”的记载就出自《三国志》。

刘备在世时,对诸葛亮的信任并不如《三国演义》里所写的那样,诸葛亮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后主刘禅时期,即便他自比管仲乐毅,也不可能在隆中时即预测得中;而身居相父后,他更不可能公开自比此二人而招人忌惮。

诸葛亮“自比”管乐二人,应当是其死后人们对他的追念,附会成“自比”的结果。陈寿自己也说:

“亮之奇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

他拿管仲、萧何来比诸葛亮,也知道诸葛亮是治国行政之才,而不是乐毅那样的将才。

HO

ME

-END-

小编:阿丽

历史 ▏哲学 ▏读书▏美文 ▏文化

https://item.jd.com/13723769504.html

相关参考

诸葛亮为何自比管仲和乐毅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智者之一,天资聪慧,在荆州隆中隐居多年,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众所周知,诸葛亮是精通奇门遁甲,擅长玄学之术;但是有没有《三国演义》中那么神奇就不得而知了,但玄学能流传数千年,自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何还是没能打败司马懿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相当崇高的,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几乎神化了,如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和上方谷之战,几乎差点烧死了司马懿。而死后更是留下一妙计,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看上去诸葛亮的计谋比司马懿

是谦虚还是狂妄自大?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

是谦虚还是狂妄自大?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乐毅而不是其他武将

  看过三国的人,对诸葛亮应该都十分熟悉。诸葛亮很喜欢用历史上的两个人来自比,这两个人就是管仲、乐毅。在很多个场合,不论是自己说「”此亮小可之比也”,还是别人说,他都会提到这两个人。他为什么选择这两个

乐毅是什么人

乐毅是燕国的一名大将,他原本是魏国人,后来又跑到了燕国,被燕昭王重用。而他更为人所知的是,是他被诸葛亮写进了文章里。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能让智多星诸

历史中的乐毅是怎样的人

乐毅是燕国的一名大将,他原本是魏国人,后来又跑到了燕国,被燕昭王重用。而他更为人所知的是,是他被诸葛亮写进了文章里。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能让智多星诸

管仲与乐毅的故事介绍 管仲乐毅都是谁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上管仲无疑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他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

管仲与乐毅的故事介绍 管仲乐毅都是谁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上管仲无疑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他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

管仲与乐毅的故事都有什么 管仲乐毅是谁

管仲是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而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上管仲无疑是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他在齐国担任相国的时候,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迅速富强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