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大捷袁崇焕以少胜多经典之战
Posted 大捷
篇首语: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宁远大捷袁崇焕以少胜多经典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宁远大捷袁崇焕以少胜多经典之战
【宁远大捷】袁崇焕以少胜多经典之战宁远大捷,明朝军队与后金军队数次交战以来首次取得的胜利,之前两军对战,明朝军队均处于下风。宁远大捷发生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明军在主战场——宁远城取得部分胜利,但是在分战场上——觉华岛却节节失利。就总体而言,虽说不算取得完全的胜利,但是明朝和后金的战争多年来都处于弱势地位,宁远大捷也就意味着胜利的曙光,至少从一些方面来说是可以振奋人心的。
宁远大捷,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宁远大捷毕竟是真的存在了啊,而且还取得了失落逆境中的首次胜利。明朝共投入兵力1.7万,后金大约6万,最后明朝军队以少胜多。明朝军队取得宁远大捷这样的胜利,对于当时风头正盛的后金军队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击。
只是,袁崇焕为何能凭借少于后金3倍的兵力取得宁远大捷呢?这其中的原因,想来也是多方面的。
就明朝本身而言,朝廷并没有对宁远大捷产生直接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驻守宁远孤城的就只有袁崇焕的军队,不足两万的兵力。后金突袭宁远城,朝廷想派兵增援肯定来不及了。好在袁崇焕并非是个怂人,携全城军民,誓死守卫宁远城。随后,袁崇焕制定了作战方略、严查奸细,一面后金军队里应外合,以免届时回天乏力。
此外,袁崇焕还知道阵前打气,“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四下部署官兵,自己坐守城中督战,统帅全局。再加上此次战争中,西洋大炮的加入,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是个基本的决胜条件。还好,皇天不负苦心人。宁远大捷就是对将士们战前“以命相许去守城”最好的报答。
宁远大捷,从后金方面来看,这个原因也就有点复杂,但是最大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对战争的懈怠。之前太多的胜利开始让后金军队麻痹,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兵无斗志,兵器不利。再加上后金长期以来对辽东地区的掠夺,引起了辽沈地区汉民的不满和愤懑,对于后金的再次入侵,只能是极力抵抗。
从双方的战前准备来看,宁远大捷的胜利简直就是囊中之物。首先,袁崇焕驻守宁远城的时候,开始修筑城墙、准备军火、训练士兵和战马,这是战前必不可少的准备。而后金方面,疏于军事训练,而是忙着自家的内务,这场战争,输了是在情理之中。
相关参考
安禄山的普通将领,如何以少胜多,打败名将哥舒翰,取得潼关大捷
安禄山的普通将领,如何以少胜多,打败名将哥舒翰,取得潼关大捷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迅速攻下了洛阳。在长安前面就剩下一个重要的潼关可守了。唐玄宗派出了回长安养病的名将哥舒翰率二十多万军队去镇守。安禄山派
长平之战是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一、长平之战不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就兵力而言,赵军四十五万、秦军六十万。二、简介: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
自孙武与伍子胥执掌吴之国政、开始实施疲楚战略以来,已历六年了。这六年间,由于孙武的卓越军事才能,已使楚军陷于疲于奔命之境地,直攻楚都的时机已经成熟。然而可笑的是,就在吴军准备大举伐楚之时,中原及北方十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哪些?NO.1 牧野之战1:牧野之战统帅:周武王,姜子牙兵力:10余万VS17万战绩:使敌全军覆没!功绩: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NO.2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统帅:白起兵力:35万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哪些?NO.1 牧野之战1:牧野之战统帅:周武王,姜子牙兵力:10余万VS17万战绩:使敌全军覆没!功绩:奠定周朝八百年天下!NO.2 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统帅:白起兵力:35万
出人意料获得极大胜利,秦军攻歼敌二十四万,韩、魏两国的精锐损失殆尽,从此威震天下,被连升四级,升到大良造。 伊阙之战白起如何以少胜多 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
伊阙之战出人意料获得极大胜利,秦军攻歼敌二十四万,韩、魏两国的精锐损失殆尽,白起从此威震天下,被连升四级,升到大良造。伊阙之战白起如何以少胜多在兵力悬殊的伊阙之战中,白起能率领秦军打败韩、魏联军,全歼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以将军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张南为前部,赵融、廖化、傅肜为都督,亲率大军数万开始东征孙权,史称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同年八月,战役正式打响。 刘备的先头
巨鹿之战,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史记》、《汉书》等皆有记载。项羽军队破釜沉舟,大败20万秦军,秦军严重损失,并迫使另20万秦军不久投降。经此一战,秦朝名存实亡,项羽也确立了在起义军中的
公元前207年,冬,在河北巨鹿,根据《前汉记》记载,此处有一场决定中国格局的战役。交战的双方分别是项羽率领的五万楚军以及秦军的四十万大军,此战项羽破釜沉舟,击败比自己强大很多的秦军,成就了历史上一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