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僅持續100多天的改革,結局比百日維新更凄慘

Posted 宦官

篇首语:只有承担起旅途风雨,才能最终守得住彩虹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場僅持續100多天的改革,結局比百日維新更凄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場僅持續100多天的改革,結局比百日維新更凄慘

引言
眾所周知,清末戊戌變法是一場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最終因為變法革新損害到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變法維新僅持續百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將支持變法的光緒帝囚禁於瀛台,主持變法的戊戌六君子被棄市處斬,康有為、梁啟超等遠遁海外幸免於難。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歷史上除了「戊戌變法」外,其實還有一場「百日革新」,這場變法與「戊戌變法」一樣都以失敗告終,但主持改革者下場更為凄慘——或被賜死,或遭貶謫,就連當朝皇帝也被人幽禁禪位,最終憂慮而亡,這場「百日革新」就是唐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因為以王叔文、王伾為首,主持改革的韋執誼、韓泰、韓曄、程異、陳諫、凌淮、柳宗元、劉禹錫等人在改革失敗後,均被貶為州司馬,故又稱「二王八司馬事件」。這場改革雖因兩方面原因失敗,卻給世人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遺產。
失敗原因一
主導改革的唐順宗「心有餘而力不足」。唐順宗李誦與清德宗光緒帝一樣,希望改革弊政,將王朝恢復到鼎盛時期,但他是一個短命皇帝,登基不過八個月,就被迫禪位給兒子李純,即唐憲宗。李誦會在登基後執意改革,是因為他當了太長時間的儲君,二十六年為儲期間,唐順宗親身經歷了數次藩鎮叛亂,還曾身先士卒地參與了平叛,也耳聞目睹了德宗朝群臣傾軋與攻訐,深知大唐自安史之亂來的種種弊端。尚在東宮時,他就與名滿天下的王伾、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改革人士交好,並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組建了一個屬於他的革新黨派,主要成員除去上述四人外,還有韋執誼、韓泰、韓曄、程異、陳諫、陸質、呂溫、李景儉、房啟等人。這些人志同道合,時刻想著改革弊政、刷新吏治,而要實現這點,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太子李誦。
李誦雖是中風後繼位登基,身體狀況有些不佳,但這並沒有阻擋他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決心,他繼位後立即重用東宮舊吏,以王伾、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開始對朝政進行大規模改革。可惜,歷史上的每場改革都要面臨困難,改革不是那麼容易順利的事情。改革派的舉措,觸及到了宮廷內宦與地方藩鎮節度使的切身利益,宦官與藩鎮聯手開始對這次革新進行瘋狂反撲。面對朝堂群臣的爭辯,剛剛登基、健康欠佳的李誦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幹著急而沒有實際力量對頑固派進行反擊。畢竟,皇城禁軍「神策軍」掌握在內宦手中,而在改革即將失敗的危急關頭,順宗身邊居然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人,改革派核心人員王叔文因母喪返家,王伾同自己一樣中風在床,其他主持人員則有一種「樹倒猢猻散」感覺,被人阻擋無法進宮保護順宗安全。這場改革經歷了一百餘天后,就以李誦幽禁被迫「內禪」給太子李純而宣告失敗。李誦禪位第二年,便因急火攻心駕崩身亡。
失敗原因二
改革派多是文人儒士,無力反抗手握兵權的內宦與藩鎮節度使。這場改革雖然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但還是宣告失敗,除去唐順宗權勢旁落,無法給予改革派最大支持外,還在於改革主導力量中絕大多數成員都是文人儒士,王伾官封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翰林學士、上柱國、富陽縣開國男;王叔文任翰林待詔兼度支使、鹽鐵轉運使;柳宗元掌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劉禹錫同為監察御史;其他改革派人員大都是中層官吏,並非朝廷高官,也非地方大員,都沒有太大的實際權力。這與掌握內宮大權與神策軍的宦官力量,以及掌握各地兵權的藩鎮節度使相比,無疑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文人集團改革派只會嘴上強硬,改革口號喊得山響,但實際動起手來卻是秀才遇到兵,完全不是政治老油條宦官集團與藩鎮集團的對手。
「永貞革新」的舉措都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勞苦百姓的,如懲貪鄙、明賞罰、用賢能、免苛征、除弊害、恤百姓,百姓對此「市裡歡呼」、「人情大悅」,改革派首先做的就是革除白居易《賣炭翁》所說「宮市」之惡,將殘暴掊斂京兆尹道王李實貶為通州長史,但這也觸動腐朽官僚集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改革派直言收回各地藩鎮節度兵權,直接得罪了藩鎮軍閥們。據《資治通鑒·第二百三十六卷(唐紀)》記載,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藩鎮節度們不想失去權力,還赤裸裸地威脅朝廷,要求再封轄地,否則反叛朝廷;改革派們想要減除宦官們權力時,宦官頭領與禁軍將領密謀不交軍權,聲稱「從其謀,吾屬必死其手」。多方面的反對,最終導致以二王八司馬為首的改革班子雖初期取得一定成果,但當改革進行到深水區,觸及反對派利益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反撲,「二王八司馬」或死或貶,順宗幽禁禪位,革新僅持續百餘日就宣告失敗結束。
其他原因
「永貞革新」失敗的原因除了以上兩大點外,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政令不通、改革派之間爭權奪利、趁機公報私仇等。以政令不通為例,變革期間,朝臣需要向唐順宗上書時,奏摺一般要經過五道手,一經韋執誼,二經王叔文,三經王伾,四經李忠言(宦官),五經牛昭容(唐順宗嬪妃),最後由牛昭容呈送給唐順宗,唐順宗頒發聖旨亦然。由這可想而知,改革效率的低下,以及為何會被宦官終結的原因。令人感嘆的是,「永貞革新」失敗得極為徹底,不僅皇帝被廢,還史無前例地開創了一個惡例,每個皇帝自此都可以把自己所用官吏當做「私人」,而新君登基後,前任皇帝「私人」無論功勞有多麼大,是忠是奸,都是一律罷免不復啟用,轉而任用跟隨自己登基的人。
好在「永貞革新」並非一無是處,這場短命改革給世人留下了一筆極為寶貴的遺產,即成就了數位流傳千古的大詩人。唐憲宗繼位後,曾經主持的改革派們紛紛被貶為州司馬,王伾被貶開州司馬,王叔文被貶渝州司馬,韋執誼被貶崖州司馬,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韓泰被貶虔州司馬、韓嘩被貶饒州司馬、程異被貶郴州司馬,凌准被貶連州司馬、陳諫被貶台州司馬。唐時「司馬」是一個極品閑差,雖然是位於長史之下的州衙佐官
掌管統領州衙僚屬,維護州官綱紀,但實際上只不過是從中央貶黜到地方的監視對象。
人文出身的改革派們,被貶地方後大都覺得自己大志不得伸,心中時常鬱悶,其中有些人也就鬱鬱而終了,如王伾到任不久即病死,而王叔文則是撐到了第二年唐順宗駕崩時,被唐玄宗賜死。
▲柳宗元蠟像
不過也有一些人,心中雖然憂悶,但不喜言表,轉而寄情於任內山水,投身詩詞創作之中,最有名的當屬「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與「詩豪」劉禹錫。柳宗元與劉禹錫二人皆是「永貞革新」的核心人物,是改革派的主力,被貶地方之後,二人詩情如涌,柳宗元對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劉禹錫寫道「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與「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等。事實上,劉禹錫和柳宗元所寫的精品文章,很大一部分都是被貶州司馬時所寫,如劉禹錫的《陋室銘》、《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哲學著作《天論》三篇等,柳宗元的《溪居》、《江雪》、《永州八記》等,可見改革失敗對二人影響有多麼深刻。同時代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雖然與柳宗元和劉禹錫等改革派政見不一,但對二人評價都非常高,稱二人「同官盡才俊,偏善劉和柳」,不難想像「劉柳」二人才能之出眾。
結語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劉禹錫與柳宗元二人雖然歷經政治風浪,身處漩渦並被外貶為閑差,但他們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狀態,卻有了深層次的升華,這既是他們人生不幸中的大幸,也是中華文化史上的大幸。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第二百三十六卷(唐紀)》
《舊唐書·劉禹錫傳》
《順宗實錄》

相关参考

戊戌變法六君子英勇就義後,他們年輕貌美的遺孀結局如何

1898年,光緒帝所倡導的百日維新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打壓,絕地反撲,逮捕維新人士。得到消息後,康有為、梁啟超遠走日本,其他成員則在京都被清政府官員逮捕。為了宣泄怒氣,沒有經過正常的審查流程,

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

商鞅與張儀的人生軌跡非常相似,為何貢獻大的反而結局凄慘

導語有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我們現在所經歷的一切悲觀離合都是先人曾經歷過的,其實歷史也是一樣,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不少相似的軌跡。今天要說的商鞅和張儀,兩個人一前一後進入秦國,都曾做過秦國的重臣,也都在

為什麽日本明治維新比清朝末年的改革成功

到了19世紀,隨著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歐美國家在面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時候擁有了超越一個時代的優勢。所以,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日本的黑船事件,都是西方國家以極小的力量撬開了一個幾千萬人口,甚至幾億人

清平樂中,她陷害皇后,害得宋仁宗大病一場,最終結局如何

趙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皇帝,但是他在歷史上的存在感很低,甚至不如宋神宗。他沒有秦皇漢武開疆拓土的豐功偉績,沒有唐宗宋祖定鼎中原的雄才大略,也缺乏正德皇帝那樣的鮮明個性。然而,他的後宮生

唐顺宗为什么发动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

唐顺宗为什么发动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的改革。持续时间100多天。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唐顺宗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

百日维新是否操之过急

德宗的政治手腕,实力人脉都不能与慈禧相比,由读书来认识政治与战争,实在危险得很,果然出事,最安全的改革方法还是不要动官制,先动教育,逐步增加新式科举录取人数,把新式官员抬起来后再谈其他改革,废旧式科还

二戰後一些日本女人不回國,選擇留在東北,她們的結局如何

日本在進行明治維新之後,國力迅速增長,特別甲午戰爭的勝利並擊敗曾經的宗主國,一方面讓日本信心倍增;另一方面獲得的大量賠款又促進了本國軍事和科技的發展。之後的日本先後佔領台灣、朝鮮、琉球等國家和地區,成

一場西漢文治改革,引發四方勢力的宮廷內鬥

本期話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上台之後推動的第一項重要改革。這項改革措施的出台經歷了複雜而曲折的過程,它將西漢朝廷最有權力的四方政治勢力都捲入其中,使得一場表面上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改革,背地裡卻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