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地位最高?证据在这

Posted 曹操 于禁

篇首语: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地位最高?证据在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为什么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地位最高?证据在这

2、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于禁在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说于禁在曹操诸将中地位最高?证据在这

曹操手下有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曹洪等曹氏宗族大将,也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子良将”,还有许褚、典韦等非常信任的猛将,在曹操时代,这些大将中,于禁的地位最高,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是什么呢?

于禁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战功赫赫,因其功劳,被封为左将军。但在五子良将中,于禁的地位最高。当然,后来于禁投降关羽,是其一短。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太祖常恨硃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在当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是名将,曹操每次征伐,不是让于禁做先锋,就是断后;而于禁持军严整。曹操曾经非常恨朱灵,欲夺其兵权。曹操因为于禁有威重,派于禁带数十人,带着令书,往朱灵营中夺其军权,朱灵及其部众无人敢动。曹操让朱灵为于禁部下,众皆震服。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这个左将军倒不是官位很大,刘备也当过,但是这个“假节钺”很厉害,什么叫“假节钺”?

假为“借”的意思,代表短期内代理,不是真假的意思,比如,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利。钺为斧钺,一种刑具,专属于君王。

“假节钺”代表君主出征,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在战时状态不必请示汇报,可以直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士卒和将领。在君王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

而在曹操时代,注意是曹操时代,在“五子良将”中,只有于禁是“假节钺”,张辽也只是“假节”,很明显,“假节钺”的规格高于“假节”。

《三国志 张辽传》记载:太祖论诸将功,曰:“登天山,履峻险,以取兰、成,荡寇功也。”增邑,假节。

《三国志 乐进传》记载:后从征孙权,假进节。

《三国志 张郃传》记载:太祖在长安,遣使假郃节。

《三国志 徐晃传》记载:太祖还鄴,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

在曹操时代,曹氏宗族和夏侯氏中,没有人明确被记载为“假节钺”。一般都是“假节”。

《三国志夏侯惇传》记载: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曹操时代,只说夏侯惇受曹操重视,没有明确说明夏侯惇“假节”或者“假节钺”。

《三国志 夏侯渊传》记载:氐王千万逃奔马超,馀众降。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乃假渊节。

除此之外, 《三国志夏侯渊传》还记载:会鲁降,汉中平,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等平巴郡。太祖还鄴,留渊守汉中,即拜渊征西将军。以此推知,夏侯渊地位高于张郃和徐晃。

《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

《三国志 曹洪传》记载:累从征伐,拜都护将军。没有明确说明曹洪“假节”或者“假节钺”。

至于曹休“假黄钺”,曹真“假节钺”,曹爽“假节钺”,那都是曹操死了以后的事了,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而在刘备时代,只有关羽是“假节钺”,张飞和马超都是“假节”。

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于禁为什么要投降 于禁在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的故事脍炙人口,人们对三国名将多津津乐道于蜀汉的“五虎大将”——忠肝义胆的关云长、气势威猛的张翼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勇冠三军的马孟起、老而弥辣的黄汉升,各有其英勇不凡的赫赫战绩和传奇故事。关二爷千里走单骑、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张飞大闹长坂坡、怒鞭督邮、智取瓦口隘。刘、关、张三人自然是三国演义里的主角,但是纵观整个三国,不仅仅是刘备兄弟的天才,曹操麾下也有驰聘沙场、开疆拓土、智勇双全、战功彪炳的“五子良将”——威震东吴的张辽、沉稳多智的徐晃、骁勇善战的乐进、奋勇争先的张张,还有果毅沉稳的于禁。这个三国更多是属于将士们的,正因为无数的奸臣、悍将、名士、枭雄,才使得三国能够在历史上是最精彩的时代之一,也是出现传奇性色彩人物最多的时代之一。

  忠心耿耿 尽忠竭力

  时势造英雄,于禁是三国造就的英雄,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毅重。他是个忠勇之人,但又不仅仅是个只会作战的机器,他忠诚勇毅,以自己的忠心和勇猛获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名将。以忠勇闻名于军中,却又因为一些原因,背叛了“忠”字,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和不齿的对象。那么,于禁是个怎么样的人?为什么忠心耿耿的于禁会投降?

  于禁,出生年月不详,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曹操对于禁的称赞一点都不夸张,于禁的确是一名优秀的将才,忠心、勇猛有气节,这些名将具有的品质,在于禁身上都得以完美体现。首先,于禁是个忠心之人。

  汉献帝初平三年,于禁早期附从鲍信为行将覆灭的东汉王朝镇守兖州,兖州牧刘岱败于黄巾党被杀,陈宫与鲍信拥曹操做了新兖州牧,从此于禁归属于曹,他的前程开始放光。他的伯乐是属将军王朗,《三国志》:“王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若不是王朗向曹操推荐这个人才,恐怕于禁就埋没在众多将士之中了。于禁自从初平三年跟随了曹操之后,在接下来的四年里,表现十分突出,一路过关斩将,在领兵作战上是大放异彩。曹操很欣赏于禁,逐渐把他当做心腹大将。于禁早年“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禁附从焉。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于禁最早是鲍信的手下,后来曹操接任兖州牧,他作为鲍信旧部属曹操。本是鲍信身边的人,于禁为什么也会忠心追随曹操,因为鲍信与曹操早期私交很好,于禁信得过鲍信的为人,也就相信曹操其人,并一心追随。

  再者,于禁的领兵作战能力非同一般,虽然他是武将,却拥有政治家般的头脑,善于掌握整个作战局势及时作出决断,同时,他治军军纪严明,很受士兵的敬重,这些都是他在曹军中可圈可点的地方,也是曹操如此倚重他的原因。于禁作战相当勇猛顽强。曹操东征吕布时,打败吕布二营人马,不久又独自率部在须昌战胜高雅;在攻打定陶、离狐、雍丘等一系列战斗中,于禁连连告捷,对付黄巾军也是毫不含糊。这一系列战争中的优越表现,使得曹操对于禁倍加器重,于是于禁的职位由军司马一路迁升,很快就跻身于曹军名将的行列。当然,于禁能得到曹公的欣赏,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他作战时的沉着、稳重。《三国志·于禁传》:“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曹操讨伐张绣失利的时候,全军上下一遍混乱。唯独于禁率领手下的数百人,临危不乱,即使是处于劣势,全军撤退之时多有伤亡,整支队伍始终保持没有溃散。让曹操对于禁领兵作战的能力是大为称赞。

  官渡之战后于禁奉命平定昌的叛乱,顽固地执行曹操”围而后降者不赦“的军令,把已经投降且与自己私交不错的昌斩首。此举引起了全军的轰动,他的做法受到人们的议论,连曹操也说:”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虽说嘴上对于禁的做法有点不满,觉得他太固执、恪守陈规,但是又愈加器重他,于禁杀昌,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这一做法却为于禁树立了很好的风范和威严,”禁与张辽、乐进、张、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

  显赫一生 含辱而终

  如此一说,为什么忠心耿耿的于禁会投降?也许,我们要到于禁的最后一场战争去找寻答案。建安二十四年,休兵安养十年的一代名将于禁,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败得如此惨烈。其实,从才能和战功上来看,曹魏的”五子良将“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不但身具冲锋陷阵、摧城拔寨的绝世武力,而且胸怀运筹帷幄、智敌万人的兵法韬略,堪称攻足以进取,守足以御敌,其智勇兼备,犹在蜀汉的”五虎大将“之上。其中,于禁的能力和功劳尤为突出,可惜晚节不保,否则名列”五子良将“之首也当之无愧。于禁这一战便是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的”水淹七军“。

  这场战争是曹操和刘备两大政治集团的一次交锋,事关魏蜀形势走向,曹、刘二人自然不敢懈怠,于是都派上了自己手下的干将,首战曹仁不敌关羽,于是曹操搬来于禁支援,于禁对阵关羽,高手过招怎么说也得打个好几十回合吧,但是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一向勇猛又有头脑的于禁,这次却一反常态,毫无应对之策,不但没有出现斗智斗勇的”龙虎相争“局面,反而被关羽”水淹七军“,一鼓而大破之,七军将士被俘三万多人。这一场战争打得曹操有点蒙,不仅是曹操,恐怕当时包括于禁本人的所有人都很吃惊,一向镇定从容的于将军是怎么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于禁居然在战败后主动投降,而先锋庞德等数人却忠义不屈,慷慨就义。庞德这些将领跟随曹操才几年就慷慨赴义,于禁可是跟随了曹公三十几年啊!后人读史至此,有骂他的说他忠义为假,到底是个小人,还有人猜想于禁头像是否另有原因。

  仔细想想,有可能事情是这样的。书上对于禁的投降没有正面描写,而是说他被擒,他没有被关羽杀掉,很可能是鉴于于禁在曹军中的威望,所以关羽选择了将于禁关押起来,一来

  以后好还曹操的人情,二来利用于禁的被俘打击曹军的士气,这样一来,于禁就更是有口难辩了。还有人说他 不惜屈膝投降以换取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比较有可能的。不过,这里有一个疑问:于禁怕死吗?想当初官渡之战中,于禁的处境也是危机重重,险象环生,而曹操手下已经有很多人私下向袁绍示好,准备在有利的时机投降,而于禁却是始终如一效忠曹操。也没见他有什么贪生怕死的念头。所以,于禁的投降绝非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经历此劫后,于禁流落到东吴孙权手里,孙权又将他送回了魏国曹丕那里,此时曹操已死,这时候的他已经是”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嘴里恭维于禁,背地里在曹公墓上。画上水淹七军时庞德英勇不屈、于禁屈膝投降的场面,并派于禁去拜陵,于禁因羞愧病发而死。

  ”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一代名将折戟沉沙,兵败被俘,在屈辱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年时光。

相关参考

曹操麾下的大将于禁为什么会完败于关羽

于禁在三国时期堪称一代名将,为曹氏集团的振兴与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樊城之役,因为一着不慎,被关羽水淹了七军。于禁兵败后先是被关羽羁押,吕蒙夺取荆州以后,又被孙权软禁在江南。曹操死后,孙权为了集中力量

于禁怎么死的

  于禁(?~221),时魏国将领。字文则。泰山巨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于禁奉法行令,治军严整,在魏将中素著威重。可惜临危投降,最终惭恚而死。>>  黄巾起义爆发后,济北相鲍信招聚人马,于禁应募而往。

于禁竟羞愧而亡 揭秘三国五子良将最终结局

三国时期忠臣良将辈出,有很多都是旷古的军事奇才。刘备的蜀国有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而在曹魏一方也有五子良将一说,分别是曹操账下的五员大将: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

曹操手下的五大谋士 谁的人气最高

  郭嘉  曹操虽生性多疑,但是其于发现人才、爱贤才、惜才是别人不可比的。他提倡“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郭嘉、程昱、荀攸等就是这样成为曹操手下谋士的。我们

于禁简介 三国魏国曹操早期重要将领于禁生平

于禁(?-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

被俘的上将,是忠臣还是降将

于禁,提及此人,后世一直议论纷纷。很多人都说他是曹魏真正忠臣,可他却也是曹魏唯一一个投敌的大将。于禁-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不敢相信,第一大将竟投敌作为最受曹操重用的外姓大将,于禁一直以来都是五子良将地位最

于禁为何追随曹操

时势造英雄,于禁是三国造就的英雄,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行军毅重。他是个忠勇之人,但又不仅仅是个只会作战的机器,他忠诚勇毅,以自己的忠心和勇猛获得了全军上下的尊重。作为三国时期曹魏的

赵云出身低微,为何武艺如此高强

熟读《三国演义》,我们不得不惊叹,书中的名将,个个武艺高强,例如关羽能于万军之中,斩颜良首级;吕布能在曹操六员大将的包围之下,全身而退;马超能相继战退于禁、张郃,刺死李通,还能让曹洪气力不如,等等。不

亲戚关系

为什么夏侯敦论行军打仗不如夏侯渊,论勇武战功不如曹仁、张辽,而曹操对他的待遇却是最好的?三国志记载:召敦,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同时他的官阶也是最高的。当曹操还是个杂号将军——奋

张飞强娶曹操堂侄女

公元200年,是一个很热闹的年份,历史安排了很多精彩段子在这一年密集上演。最热闹的当然是官渡之战,这个段子发生在十月,袁绍老大变老二,曹操老二变老大;最精彩的段子在四月,临时在曹操手下打工的关云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