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子林║寧鄉西衝山陶家灣地名考證
Posted 氏族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陶子林║寧鄉西衝山陶家灣地名考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子林║寧鄉西衝山陶家灣地名考證
寧鄉西衝山陶家灣地名考證
作者|陶子林
北平民國大學始建於1916年冬。1933年,時任北平市政務委員兼國民黨市黨部宣傳部長的魯蕩平(寧鄉縣花明樓人)擔任民國大學校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民國大學被迫將校址南遷,先後於1941年和1945年遷往寧鄉縣陶家灣,直到1949年並入湖南大學。從此陶家灣聲名遠揚,為寧鄉的教育文化歷史留下濃墨重彩,也為當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陶家灣位於寧鄉市東湖塘鎮西衝山陶家灣村,清代為五都十七區清安團,民國為芳儲鄉一保,新中國成立後為西衝山鄉陶家灣村,過去稱鳧山塅裡。當今各地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推動全域旅遊。陶家灣村充分發揮自然山水優勢,挖掘鄉土歷史資源,以民國大學舊址為依托,打造美麗陶家灣。陶家灣與陶氏結下深厚淵源,地名的來歷一定與陶氏族人在此生活息息相關。筆者通過了解家族文化,逐步對先祖遷徙歷史進行分析,特別是對西衝山陶家灣為陶汝鼐故宅一事,進行了深入調查。
從1941年《寧鄉縣志》記載陶家灣為陶汝鼐故宅開始,人們在研究陶汝鼐、宣傳陶汝鼐的各種文章中,都一致採用民國寧鄉縣志的記載。當地也極力推介歷史文化名人陶汝鼐是陶家灣人。筆者後來通過查閱歷代寧鄉縣志,翻看陶汝鼐的文集,特別是認真核查陶氏族譜資料。基本可以肯定,陶家灣不是陶汝鼐故宅,而是另支雙江陶氏族人在此定居生活而名陶家灣。
最早見於史料,記載西衝山陶家灣為陶汝鼐故宅,應是1921年梅英傑整理編輯的《陶密菴先生年譜》。梅英傑在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今五都符山,有老屋數十楹,號陶家灣,或雲即先生故宅”。後來編修寧鄉縣志,就是根據陶汝鼐年譜資料而來。
1941年民國《寧鄉縣志》形勢篇,山十二載:“鳳山,東西橫展數裡,上有明鄉賢陶顯位袝母墓,山西麓為清處道童兆蓉宅,傳為故禦史胡澤潢之業,北麓下黃十塘,兆蓉子光業新築室。自風車嶺南三裡曰大坳,坳北曰大坳衝,自大壩而南為瑤平山,又西南盡於石橋北,瑤平山西北麓曰陶家灣,明檢討陶汝鼐故宅在焉。大壩西曰羅西寨,自寨南行為平岡山,山南麓曰平岡衝……”。這是作為陶家灣是陶汝鼐故宅最強有力的依據。
今天談論陶家灣是陶汝鼐故宅,都稱是縣志有載。而清順治、康熙、乾隆、嘉慶、同治所有的《寧鄉縣志》,都無陶家灣是陶汝鼐故宅的記載,並且順治志是陶汝鼐主纂修,康熙志為陶汝鼐長子陶之典纂修。
陶汝鼐像
明末狼煙四起,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橫掃湖廣,在寧鄉燒殺搶奪,特別是對儒生進行殘酷迫害,在寧鄉千佛橋殺害儒生136人,其中雙江陶氏被害四人,陶雲、陶煒及陶雲子士偀、士睿被殺。陶汝鼐家人上灰湯東鶩山避亂,後陶汝鼒在江西贛州也被張部所殺。這樣對陶家生活在寧鄉縣城一帶族人造成巨大傷害,許多族人開始遷移他地。
陶煒弟陶列後遷長沙烏山,陶列次子陶士璞,後為清歲貢生,選常德府武陵縣訓導,授修職郎,再遷寧邑五都十三區戚家山。他有二個兒子,陶文鎣和陶文鑍。在乾隆初期,在陶士璞主導下,購置五都十七區鳧山梅芙塘地段建宅屋,長子陶文鎣遷居於此,後來此地就稱陶家灣。
從雙江陶氏族譜可知,從陶文鎣開始至章潮、章灝,鴻臚、鴻翟、鴻棐,鴻木、鴻相,世允、世克、世震,至玄孫美玉及所有妻室五代後人,都葬於陶家灣梅湖塘後山一帶。並且在陶家灣西南毛家灣還建有陶氏家廟。陶士璞為雙江陶氏十三世,為功公房,即陶顯功的後代。陶家灣實無陶顯位後人生活,故陶汝鼐沒有在陶家灣生活。雙江陶氏十四世陶文鎣為遷入寧鄉五都十七區鳧山梅湖塘陶氏第一人,陶家灣地名從此而來。
陶汝鼐(1601~1683)字仲調,一字燮友,號鞠延,晚年號密庵,又號石溪農。為湖南歷史文化名人,詩文書法一流,被稱為“楚陶三絕”,編輯有《大溈山古密印寺志》《榮木堂文集》《湖南通志》《寧鄉縣志》《長沙府志》等大量文獻。陶汝鼐出生常德桃源,五歲回寧鄉生活。他的生活軌跡,二十歲之前隨父親一起生活,在明末天啟年至清初主要生活在寧鄉縣北、灰湯、縣城武廟旁、寧鄉縣城松竹菴等地,二十歲時父陶顯位逝世,家遷入縣城,二十三歲在鳳山讀書,二十五歲去長沙讀書,二十八歲去武昌,二十九歲入京師……。
只有從他出生至二十歲,才有可能生活在西衝山陶家灣。故通過了解陶顯位的生活軌跡,及他的兄弟及侄兒生活軌跡可知一些。雙江陶氏族譜載有陶汝鼐為祖母撰的《李宜人傳》,傳記有這樣的記載:“邑侯胡公聘大父授經暑中,慮所居遠,為相度江以東得太母家舍邊地,治大宅一區,背江而居……”、“……雖居官而勤女紅如故,年四十七生先君於桂平,晚年見三輩同居,督誨益嚴。”、“……嘗立簷外望樓台山,曰:此山有佳氣,解簪珥以購”。
陶顯位為陶鵬最小兒子,從常理來講,小兒子一般戀家,不會離父母太遠,而陶鵬生活在寧鄉城南清水湖旁,故陶顯位不會選擇離家較遠的西衝山定居。從《陶汝鼐文集》查閱,無一篇詩文描寫陶家灣的文章。從陶氏族譜查閱來看,也無一人陶顯位直系及旁系族人葬於陶家灣附近。陶汝鼐祖父陶鵬葬樓台山,祖母和父親葬龍鳳山,母親葬小官坊虎形山。陶汝鼐大伯父陶顯功葬寧鄉城南清水湖,二伯父陶顯德葬一都一區水步橋,三伯父陶顯道葬一都一區上白石灣。
陶汝鼐原葬桐木衝,後遷葬二都十區小官坊虎形山,與母親彭氏及外婆合塚,他大哥陶汝志葬二都十區易家衝,二哥陶汝鼎葬一都蕭家衝,陶汝鼐原配周氏葬灰湯獅子山,二配喻氏葬二都十區桐木衝。陶汝鼐侄兒陶聖學葬易家衝,陶汝鼐長子陶之典葬四都八區清溪衝,陶之典原配劉氏葬二都十區花園老屋下手茶園頭,繼配陳氏葬二都五區陶家坡,陶汝鼐次子陶之翼葬候旨亭油草塘,陶汝鼒之子陶之采葬二都十區包家衝。從上可知,陶家灣附近無陶顯位支系族人墓地。陶汝鼐的兄弟及侄兒大部分生活在寧鄉二都十區龍鳳山一帶。
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鄉下與楊氏族人交談,了解楊鎮南與楊在元的糾紛故事,無意得知楊在元後人生活在陶家灣附近,並確定過去的陶家灣大屋為湘軍將領楊在元所有。當時本人非常震驚,因《寧鄉歷史文化叢書》載陶家灣過去為黃少春的產業,後轉讓宅屋作民國大學校舍,怎麽陶家灣又成了楊在元宅第。筆者不得不多次詳細調查了解。
通過查閱《靳江楊氏八修族譜》卷十五得知,楊在元,字笠夫,號楚榮,名在元,譜名奕鈵。先隨楚軍劉典,後受左宗棠賞識。清誥授花翎提督,官至一品。歷任浙江中銜參府,特授閩浙督標中軍副將,署理福州城,守浙江嚴州等處,協鎮漳州,總領兩任台灣掛印。總鎮節製全台文武,兼統水陸諸軍。奉旨免騎射,封建威將軍。於同治8年(1869)奉旨接任朱德明擔任台灣鎮總兵,並輾轉擔任兩任該官職。是台灣清同治時期,受台灣道製約的台灣地區最高軍事首長。
他曾於1873年首任總兵期間遭降職革職,後因於甘肅建立戰功於1884年回任台灣總兵。楊在元發達後,在清同治或光緒初期,從雙江陶氏功公房陶美裡、陶美霓兄弟手中購得陶家灣宅屋,後擴建改造成為當地大屋。
楊在老家霸氣十足,有一次與楊鎮南發生爭執,楊鎮南一怒之下,打了楊在元一個耳光,楊在元覺得丟了大面子,便狀控楊鎮南毆打朝廷命官之罪,結果湖南巡撫將楊鎮南抓了起來,後來在曾國荃及曾紀澤的協調下,才按酒醉失禮,得以免追究而釋放。
楊在元道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生,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歿,葬二都十區石井河金釵山,有六位妻妾,其中副室蘇氏民國二年葬五都十七區下泉壩龜形山,副室吳氏光緒十四年葬五都十七區陶家灣屋上手,副室呂氏光緒二十一年葬寧鄉五都十七區鳧山下灣塘山內與奕銳妻謝氏合塚,奕銳即楊在元弟。楊在元長子世孝,字春谷,清內閣中書,光緒三十四年歿,配秦氏,宣統二年歿,葬寧鄉五都十七區下灣塘。楊在元次子世怡,光緒十七年生,三子世恪,光緒十八年生,二子和三子都無歿的記載,說明八修譜時,人還健在。而八修譜時間為1945年,說明陶家灣在1941年籌建民國大學時,應該是從楊在元兒子楊世怡(義谷)和楊世恪(質谷)手中購得。
但湘軍名將長江水師提督黃少春(灰湯人)實有陶家灣產業,是部分還是全部,需查閱民國大學購屋原始地契,如果是部分房屋,那麽當時是楊家和黃家同時岀售房屋給魯蕩平作為建民國大學之用,如果是全部分,那麽應是黃少春先購楊家的陶家灣產業。黃少春生於1831年,1911年逝世,當時決定權只可能是後人,簽定契約應該是他兒子。今在陶家灣村石塘衝生活有黃少春後人,據說是先賣了陶家灣屋後,再在石塘另建新居。當然還有可能是二個大屋為近鄰,一處楊家,另一處為黃家。梅英傑在1921編輯《陶密菴先生年譜》中載:“今五都符山,有老屋數十楹,號陶家灣……”。老屋數十楹實為楊氏宅屋,或黃氏宅屋,而非陶氏所有。
二百多年來,陶家灣從陶家、楊家、黃家,到私立北平民國大學、湖南大學、湖南省軍區幹部學校、寧鄉五中、湖南文化乾校、湖南勞動教養所、寧鄉二中、寧鄉五七大學、寧鄉教師進修學校、寧鄉第一農職高中,再到寧鄉縣職業高職,上世紀七十年代同期還開辦了寧鄉無線電廠,今天又開辦寧鄉平高學校。歷史滄桑,歲月留痕,陶家灣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流傳一些耐人尋味的談資,都將永遠流傳。
(附:陶汝鼐從五歲至二十歲這段時間,到底生活在哪裡,經初步分析,陶汝鼐應該生活在寧鄉二都十區龍鳳山至桐木衝一帶,靠近企石岡水,在今天的銀花橋旁童家老屋可能性最大。歡迎各位文史愛好者,互相交流,共同考證。)
相关参考
(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在挖掘文物。)(挖掘人員在出土一組陶罐、豆缽、鬶壺、磨制石器。)(文物工作人員在記錄挖掘分類位置。)紅網寧鄉12月21日訊(通訊員李愛民李雄)12月21日,考古專家在湖南省寧鄉縣老糧
(文物部門組織人員在挖掘文物。)(挖掘人員在出土一組陶罐、豆缽、鬶壺、磨制石器。)(文物工作人員在記錄挖掘分類位置。)紅網寧鄉12月21日訊(通訊員李愛民李雄)12月21日,考古專家在湖南省寧鄉縣老糧
點擊箭頭處“藍色字”,關注我們哦!!沈兒峪大戰,是蒙元主力與明朝軍隊在定西境內的一次總決戰,這一戰役對於元、明之間的終極對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然而對於戰役發生地沈兒峪的具體位置,歷史文獻資料有好幾種
耆英(1787年~1858年)字介春,隸滿洲正藍旗,多羅勇壯貝勒穆爾哈齊六世孫,嘉慶朝東閣大學士祿康之子。為清朝宗室A片子。耆英以蔭生授宗人府主事,後任理事官,歷任內閣學士、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禮部
打开肥西地图,你可以看见很多以「”郢”命名的村庄,诸如「”张大郢”「”王小郢”「”祠堂郢”「”槽坊郢”……这成为地处「”吴头楚尾”的肥西一个区域特色。郢,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一一郢都。楚国是战国七
此回答摘录至“锦坤石章强 ”先生写的文章,机场命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机场名称缘何争议不断?北京新机场命名纠缠不休,要不干脆就叫“武大廊机场”吧因为在建的北京新机场位于北京大兴、河北廊坊和天
从古到今,民间一直都有「”大将怕犯地名”之说,比如,三国时期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死于落凤坡,偏偏庞统号「”凤雏”;戴笠乘坐的飞机失事,撞毁在南京郊区「”戴山”,飞机残骸掉落于「”困雨沟”,偏偏戴笠姓「”
咱大濟南地名中有個特殊的歷史符號——“墳”。比如張公墳、墳台村等。在過去,先民逝世後實行土葬,名門望族又講究厚葬,所以留下許多帶“墳”字的地名。本文,傳承君給你聊聊咱濟南歷史上帶“墳”字地名的故事。1
“南通”的由来南通是江苏名城。这座城市古名曾是海陵地、祟山、静海。五代周显德五年(958年)才置州,叫通州。到了清代雍正初年,又升为直隶州。至于“南通”之名的由来,那是清雍正之后的事。我国古代地名用字
大北、小北,两个普普通通的地名保留着明代广州古城门的巍峨记忆,在百年前的「”拆城修路”的城市建设潮中,这两个城门消失不见,只有这两个地名还诉说着古老的记忆。清代大北门旧照,当年附近仍是一片田园风光。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