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的懺悔
Posted 夫人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趙孟頫的懺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趙孟頫的懺悔
凡是喜歡書法的人無不了解趙孟頫的書法藝術。那出神入化、娟秀嫵媚的行草真隸,不知令多少人為之傾倒、陶醉。其實,他不僅僅書法好,其詩詞畫樂律等均堪稱一流。趙氏在文章、經濟、政治領域也卓有建樹。據《元史》載:“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以為知言雲。”
可見,趙孟頫是一位全天候的才子。另外,讓人稱羨的還有他娶了一位詩賦俱佳、姿容妙曼的可人夫人—管道升,與他朝夕相伴、天倫承歡。
按理說,他對自己的人生應當感到滿意了,然而,人人都有一本只有自己才能讀懂的心經啊!趙孟頫自己為自己釀造的一罈苦酒,他自己默默品嚐了一生,直到69歲去世。
趙孟頫出身宋朝宗室,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之後。南宋末年,他為真州(今江蘇儀征)司戶入伍 。南宋滅亡後,趙孟頫回到他的家鄉吳興(今浙江湖州)苦讀詩書,伴著自己的老母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
公元1286年,忽必烈遣集賢赴江南訪求前朝人才。趙孟頫、張伯淳等24人一起被選中。在這24人中趙孟頫排在第一名。他終於獲得了出山的機會,當他行至杭州時,與其好友戴表元相會。戴作《招子昂歌》,勸他不要出仕元廷,但趙孟頫沒有聽從。他認為:難道一個在閑居苦悶與憂愁中掙扎了多年、心懷鴻鵠之志,欲有作為的青年,應該抱殘守缺,為那個悲劇的朝代和家世殉葬嗎? 這一年他才33歲,尚未娶親。或者,這才是趙孟頫晚年懺悔的根源。
初至京城,趙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元世祖讚賞其才貌,驚呼為“神仙中人”,並給予他種種禮遇,還被任命為兵部郎中。後來,官至一品。
朝代更替,先代宗族、勳臣能否到新政權裡當官?如果去當官是否是“失節? 現在看來似乎不成問題。比如,國共戰事結束後,一大批國民黨元老不是也入仕新中國了嗎?不是也被譽為棄暗投明的正義之舉嗎?但在古代禮教森嚴、名節第一的社會環境中,趙孟頫的做法是不被時人看好的。
他當時雖然是名噪一時的大師級藝術家,但在士大夫眼裡,他卻是漢奸文人的典型代表。因為,他作為趙宋的皇族後裔,眼見漢人的鮮血浸滿自己的土地,他卻臣服於蒙古屠夫的鐵蹄之下,對元朝的統治集團屈服。所以,他成了當時屈膝侍敵、變節儒林的代表和元朝進行民族壓迫和殘暴統治的粉飾匠。
有人說他一方面為元朝的殘暴統治歌功頌德以換取功名富貴;一方面又對民間抗元武裝極盡汙蔑,從精神上幫助元朝統治者瓦解民間反抗壓迫的鬥爭。元人虞堪《題趙子昂苕溪圖》亦批評道:
吳興公子玉堂仙,寫出苕溪似輞川。
回首青山紅樹下,那無十畝種瓜田。
顯然是在批評趙孟頫未能像東陵候召平那樣寧願種瓜為生也不願意出仕新朝的氣節。正因為如此,趙孟頫在宋元之後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他一直遭到後人的詬病。 有不少人甚至對他的書法藝術也不予認可,說他的書法是“書奴”、“俗書”、“軟眉無骨”。比如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元代書法家傅山均持以上觀點。
其實,誰人真懂趙孟頫的真實內心呢?
趙孟頫投靠忽必烈為官,雖然在北京生活條件優裕,但心情卻一直不好。當時,宋後人看不起他,因為他叛宋;元朝人也看不起他,因為他降元。統治集團內部也藐視他,有一次,忽必烈召見他,問他大宋投降過來的兩個人葉李和留夢炎兩個人誰好?趙孟頫半天無法回答。他知道這是忽必烈有意警告他,要他在元朝做官時要老老實實聽話。因為葉李、留夢炎都是大宋投降過來的,等於他們二人一個是漢奸甲一個是漢奸乙,而趙孟頫則是漢奸丙。既然都是漢奸,還談得上什麽好壞?他們的共同之處即都是漢奸而已。
這次談話後,趙孟頫實在不願再呆在京城了,他要求外調,企圖避開風口浪尖,到一個十分邊遠的地方棲身。回想自己自從出仕以來所遭的冷遇:侄子同自己絕交了,長輩友人畫家錢選也對他的行為不滿。有感於自己背棄了家世之重托,1289年他作詩《罪出》 以自譴,宣泄自己胸中的隱痛與苦衷,對自己的“降元”深表懺悔,詩曰:
病妻抱弱子,遠去萬裡道。
骨肉生別離,丘壟缺拜掃。
愁海無一語,目斷南雲杳。
慟哭悲風來,如何訴蒼昊。
想想自己以前是可以自由飛翔的“水上鷗”,而今卻變成了一棵任人踐踏的“小草”,成了“籠中鳥”。他投靠元朝無論是被迫還是被誘騙,或者是自投羅網,今天想來他都感到十分懊悔,後悔自己當初的出山成了自己一生一個難以原諒的過錯。
公元1296年,34歲的趙孟頫休病於江南老家,此後一直在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任上致力於書畫,直到58歲才又回到大都(北京)任集賢侍講李士(從二品)、中奉大夫。管夫人也被封為吳興郡夫人。公元1316年,63歲的趙孟頫官至極品,是他一生事業的極盛時期,但他心情依然沉痛,這年他寫詩《自警》曰:
齒豁童頭六十三,一生行事總堪慚。
惟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可見他到老也總是高興不起來。
1319年4月,管夫人在臨清舟中病逝,沉痛的趙孟父子護柩還湖州吳興。將她安葬於東衛裡山。趙孟頫為她親筆撰寫了《魏國夫人管氏墓志》。此後他一直在老家生活,每天應酬求書者,體弱眼暗,老病交侵。書《度人經》以悼念亡妻。
1322年6月16日,孟頫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於吳興。這年他69歲。其子將趙孟頫與管夫人合葬於德清縣千秋鄉東衡山。
今天,依舊有很多人仰慕趙孟頫書畫造詣,也有不少人繼續質疑趙孟頫的人品。只是很少人會換位考量:
如果你是趙孟頫,又當如何?
相关参考
此捲款署“湖州觀堂與受益外郎飲酒一杯之餘,便覺醉意橫生。戲書此卷,爲他日一笑之資。孟頫”。“受益”名張謙,大德元年前後,曾官江浙行省檢校。“觀堂”是佛寺中修習的場所。據趙氏《重修觀堂記》,湖州的觀堂始
貓腰藝術帶你欣賞元朝趙孟頫《秋聲賦》行書欣賞
~歡迎點贊留言分享~LOVE.謝雲逸雲逸書院◎有益分享發現書法的美好全國地級首個《商家一點通》小程序落戶台州熱烈祝賀《臨海掌上論壇》低調上線!版主火熱招募中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易解】取道於尋常可取之道,其道非
說起元代書法,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趙孟頫,堪稱元代書法史上的頭號人物,但還有一人,水平可能遠超趙孟頫,到底誰呀,竟不把老趙放在眼裏,這裏先按不表,各位先猜猜看。下面先來看看他的神作12345看到這
注:我是書法愛好者,擁有大量書法資料,每天發精美書法20篇以上,請關注。
11歲小學生臨寫的《蘭亭序》,堪比王鐸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名家
11歲小學生臨寫的《蘭亭序》,堪比王鐸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名家。“別逗了,那是馮承素的摹本!”這已是很多網友的反應了。看了11歲小學生李昭華通臨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都以爲那是馮承素的摹本。很多
關注我們,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愛上寫字談到學行書,許多人都只重視具體步驟和方法。其實在學行書前有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那就是學習行書認識和態度方面的問題。任何一種學習都有個過程學習書法包括學習行書從不會到會
第一個誅自己三族的皇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駕崩後帝國血性全無
武帝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跟大漢帝國的習慣如出一轍,他給人的感覺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加思考,而魯莽的甚至是不計後果的去進行,而當惡果出來後,他又以最委屈最真誠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做最赤裸裸的懺悔,佛家說
第一個誅自己三族的皇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駕崩後帝國血性全無
武帝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跟大漢帝國的習慣如出一轍,他給人的感覺是在做一件事之前不加思考,而魯莽的甚至是不計後果的去進行,而當惡果出來後,他又以最委屈最真誠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做最赤裸裸的懺悔,佛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