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才是舉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則,他為何反感清流名士

Posted 曹操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從唯才是舉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則,他為何反感清流名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從唯才是舉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則,他為何反感清流名士

曹操是個黑白兩道通吃的頂尖高手,他本身文治武略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即可以愛才如命,又可以濫殺無辜,都是從順不順從自己的意志決定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早已暴露出要取代漢朝的野心。在許多清流名士看待曹操就是:明為漢相,實為漢賊。孔融丶彌衡丶楊修等都是忠於漢皇而鄙視曹操的,甚至早期為其出謀劃策的大謀士荀彧等,也是忠於漢室。這些人最後都被曹操逼死。

曹操年輕時放蕩不羈,不修品行。從他那句名言:“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來看,曹操是不屑道德修養的,表現出極端自私的心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往往人心淪喪,民饑易子而食的事時有發生。治亂世用重典,選材以才為先,需迅速平定亂象。治治世用德政,以德為先,可以緩緩道德感化。所以時代的客觀環境也要求這樣的選材標準。

曹操為何反感名士?因為名士是他奪權的阻礙其實所謂的清流名士,或許都很有名,但大多未必是清流。而這些名士既然能成名,要麽本身就是出自豪門世族,要麽就是豪門世族的附庸。他們本身從立場上來說,就與寒門出身的曹操不對付,除了少數人會因為曹操權勢而歸附之外,大多數都是在反對曹操。而所謂的清流名士,跟豪族實際上是一群人,他們反對曹操奪權,曹操自然也就對他們很反感。

現在用人的標準是德才兼備,這也是最完美的狀態,然而事實是真正達到德才兼備的人很少。“有德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德”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空談誤國,靠道德君子是無法讓一個國家強大的。那種真正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在道德標準上都並非得一百分的。

相关参考

從曹操唯才是舉,到其子曹丕重用門閥,曹魏到底經歷了什么

說起曹操這個建立了曹魏的三國霸主之一,他的「”唯才是舉”可是出了名的,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曹操那是求賢若渴所以「”明揚仄陋,唯才是舉”,但是到了他的兒子曹丕時期,卻為了一時的統治需要,「”重用門閥”,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

魏武帝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曹操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曹操还在的时候,确切地说,我们不能称其为三国,毕竟曹操还是汉朝的官,官至丞相,也就是汉朝的大管家,皇帝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虽然东汉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但是汉

曹操为何对知识分子下杀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赦之不

从 ”唯才是举”到 ”慎德”,浅析曹操终其一生不称帝的深层次原因

曹操在今天可谓是家喻户晓之人,身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有的人认为曹操是白脸奸臣,有的人认为曹操是英雄,在当下的评价可谓是呈两极化。或许对于曹操的评价,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最为贴近吧。曹操身

曹操为何要对不肯臣服的知识分子下杀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

动荡年代 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痛下杀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

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痛下杀手? 揭秘动荡年代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曹操为了能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哪怕这些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也“爱怜其才”

赤壁大败后曹操身上又发生了什么大事

赤壁大败后,曹操采取一些措施,稳定内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目的

从三首诗看曹操的一生

曹操,他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名人,围绕他的话题似乎怎么说也说不完。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大文豪。能同时集这三大家于一身的人,古今上下加起来估计不超过一位数。「”建安七子”的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