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魏國的三個階段
Posted 公元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曹操魏國的三個階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曹操魏國的三個階段
前面提到,真正意義上的魏國是曹操所建立,曹丕稱帝後,魏國取代東漢成為一個朝代意義的王朝。按照這種定義,魏國的歷史可以從通常概念上的時間往前推七年。
換而言之,曹操所建立的諸侯國可以稱之為魏國,曹丕稱帝後,可以稱之為魏朝,由於魏朝沒有實現統一,故而稱魏朝有些不倫不類,大多數情況還是稱魏國。要對魏國的說法加以區分,這裡就涉及到魏國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魏公國。從公元213年到公元216年,三年時間。公元213年(漢獻帝建安十八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其為魏公,加九錫,食邑三萬戶,魏國作為諸侯國正式建立。魏國當時的範圍就是冀州的範圍,都城設在鄴城。曹操的政治待遇全面超過諸侯王,等於開啟了取代漢朝的按鈕。有意思的是曹操雖然稱公了,但是卻沒有立世子。
第二個階段:魏王國。從公元216年到公元220年,四年時間。公元216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逼迫漢獻帝封其為魏王,曹操的政治待遇全面等同於皇帝。等於曹操就是沒有登上皇帝寶座的皇帝。那為什麽曹操不乾脆把漢獻帝轟下皇位,自己做皇帝?這一點,在前面的文章提到了,主要是因為曹操稱王后,局勢很揪心,曹操沒有心思去稱帝,再有就是曹操忙於應對危險的局面,沒有時間去稱帝,身體上也不允許。曹操自己不想稱帝,留給曹丕去稱帝。
第三個階段:魏帝國。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65年,四十五年時間。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從魏王國到魏帝國,不是換了個稱呼這麽簡單,很多東西都發生了改變。無論是地盤還是班子,甚至代表性,魏帝國都不是魏王國可比。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魏國名存實亡。故而魏帝國雖然名義上有四十五年,實際上只有二十九年時間。剩下的十六年時間,等於當年魏公國和魏王國時期的東漢,被人借殼上市,實際控制人發生了變更。
為什麽曹操不繞過魏公國直接搞魏王國?主要是歷史形成了慣例,曹操要衝破慣例,只有繞著走。兩漢歷史上出現過異姓王,但是最後都歸於滅亡,形成了“非劉姓不封王”的規矩,得到了很好的執行。不要說封王,就是封公也少之又少,王莽曾經封公,他後來篡奪了漢朝。也就是說曹操封公,已經是百年罕見的突破。
從魏公國到魏王國,雖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時間,但是這七年非常關鍵,事實上積累了一個新王朝不用暴力手段取代舊王朝的經驗,其很多做法為後世所沿用。尤其是曹操封公時加九錫幾乎成了後代篡位者的標配。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的做法,也被很多人學習,所謂新壇放老酒就是這個道理。
插圖來自網絡。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