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殺關羽並全取荊州,是孫權一生最大的失敗
Posted 太守
篇首语: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斬殺關羽並全取荊州,是孫權一生最大的失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斬殺關羽並全取荊州,是孫權一生最大的失敗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3)
主筆:閑樂生
公元219年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的一年。這一年,黃忠殺了夏侯淵,這一年,劉備取了漢中與東三郡,並做了漢中王,但這一年最最震撼人心的,還是華夏神將關羽的迅猛爆發與迅速敗亡。如果說公元207年赤壁之戰是三國史詩的序幕,那麽公元219年襄樊之戰就是三國史詩的高潮。這一高潮,由萬軍中陣斬顏良的傳奇武神、蜀漢第一上將、荊州守護者、各方名將的摯交友、諸葛亮評價最高之同僚,曹操最想得到之人、即將登臨神壇的關帝聖君關二爺關羽關雲長髮起。
從襄樊之戰的整個過程來看,關羽似已完全控制了襄陽以南地區與荊北上下數百裡漢江水道,看來諸葛亮之前對荊州的治理相當成功,所以關羽才能在劉備入蜀與諸葛亮入蜀增援兩次抽空荊州力量之後,還能對曹魏的荊北戰區形成壓倒性優勢,不僅將襄陽與樊城團團圍住,使曹仁滿寵命懸一線,還能斬殺龐德,將前來增援的於禁七軍予以毀滅性打擊。消息傳出,臨近荊北的曹統區士民大為震動,紛紛響應關羽,起兵反魏,許昌以南,烽火一片。就連曹操的大本營鄴城竟然也發生了叛亂,大量當年投降曹操的原劉備屬下荊州官員子弟卷入其中,留守鄴城的曹丕乃大開殺戒,“連坐死者數千人”,要知道這數千人的宗族關係可都在襄樊一帶,經此一事,曹魏在荊北的民心盡失,被關羽拿下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但關羽已不能再拖了,因為曹操的各路援軍已從四面八方趕來,關羽必須盡快拿下襄樊,才能憑借堅城守住勝利成果。而他又自恃江陵、警察守固,非孫權旦夕可拔(注1),便乾脆把江陵後方的軍隊大部抽調到荊北前線,想盡快搞定已窮途末路的曹仁,而這,終於給了呂蒙機會。
注1:據《水經注》及《元和郡縣圖志》關羽曾大規模增修江陵城,另據《三國志 董昭傳》董昭對曹操言:“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原來,當年荊州南三郡之爭與聯盟重要推手魯肅的去世,讓孫劉的聯盟關係面臨危機。這時孫權還算清醒,他主動提出要與關羽結親,希望為世子孫登迎娶關羽之女,若此事得成,關羽之女日後有可能成為東吳的皇后甚至太后,而關氏家族也將身兼蜀漢重臣與東吳外戚的身份,成為兩國關係的紐帶。然而關羽心高氣傲,竟斷然拒絕,言辭無禮,這不僅讓孫權顏面盡失,也讓兩國的關係出現重大裂痕。於是魯肅的繼任者呂蒙向孫權提出了完備的攻略荊州計劃,並通過外交迷惑、暗中聯曹、白衣渡江、收買人心等一系列戰術手段最終予以實現。
結果,讓所有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仿佛在一夜之間,戰事急轉直下。八月份,關雲長還壯志凌雲長風萬裡,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嘚瑟的不行,十月份,江陵就被呂蒙偷襲得手了(注2),接著曹操各路援軍也陸續抵達,關羽稍一猶豫,北上東三郡的路線已被堵死,關羽只得南下,欲奪回江陵,或還有一線轉機。但是吳軍的進展速度太快,十一月,在呂蒙平定南郡的同時,孫權又派蜀漢降將潘濬率兵攻打武陵郡,擊敗武陵從事樊伷,斬殺之,平定了武陵郡,接著又轉戰零陵郡,打敗了零陵郡北部都尉習珍,亦斬殺之(見《襄陽耆舊傳》),同時陸遜也打敗了宜都太守樊友,攻佔了秭歸、枝江、夷道,控制了三峽通道,掐住了關羽沿江退回益州之路,也阻斷了劉備東援關羽之路。
雖然蜀漢在秭歸一帶仍有不弱的力量,當地將領及土豪詹晏、陳鳳、文布、鄧凱等人也拚死抵抗,但畢竟不是主力部隊,結果被陸遜輕鬆擊敗。蜀漢的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等人率軍從房陵翻越神農架南下,欲打通三峽通道,但也都被陸遜打敗。短短一個月內,竟已有數萬蜀漢軍隊被陸遜斬殺俘虜收降。關羽手下軍隊見援兵難至、大勢已去,遂紛紛逃亡,關羽敗走麥城,最後只剩十餘騎,欲翻山越嶺逃回蜀漢,卻遭到東吳軍隊圍追堵截,十二月,關羽遭擒,誓死不降,終被孫權斬殺。
注2:江陵被東吳輕鬆偷襲得手,除了兵力被關羽抽調的原因外,也與劉備持續抽調荊州人才到益州有關,諸葛亮龐統也就罷了,甚至就連向朗、廖立、孟達等人也不放過。等關羽打襄樊再抽走一批,留守人員的水準就更加堪憂了。
此戰孫權雖然全獲荊州,還招降了荊州及三峽地區兵馬至少五萬以上,實力大增,但也為此付出了極其高昂的政治代價。在這幾年間,他先背叛孫劉聯盟,斬殺忠義之臣關羽,接著又鼓動曹操篡漢,然後又向篡漢的曹丕稱臣,完了又狡言背曹,反反覆複,在人們心中可以說是政治信用破產;從此既不能以魏臣之名攻蜀,也不能以複興漢室為名伐魏,而只能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所以在此之前,孫權還能算是個“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的雄主(見郝經《續後漢書》),但是此後,他便算是徹底撕下了自己的遮羞布,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無立場軍閥,一個“反覆傾危,惟利是視,陰謀狡猾,史評以勾踐相比”的小人了(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要再說東吳日後終能統一天下、千秋萬世,恐怕孫權自己都不相信。
其實當時曹操為增援荊北戰場,也為了表示與孫權合作的誠意,已將夏侯惇、張遼等二十六軍淮南部隊盡數調走,棄守合肥(注3),另外就連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的地方部隊也被抽調征赴襄樊(注4)。孫權此時若佔領合肥、兵指兗豫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惜劉備關羽的外交任性,與劉封孟達的軍事不作為,讓孫權選擇了在大戰略上其實並不理智的軍事計劃。最終導致了魏盛蜀弱吳孤的不利局面。若不是曹操及時喪命,曹丕根基不穩,戰略格局也不夠,吳蜀恐怕接下來會被曹魏一鍋端掉(注5)。
幸虧,曹操在第二年公元220年年初死了,救了孫權一命。孫權還乘虛奪取了襄陽,全取荊州(注6),完成了人生夙願。當然,他的得意只是暫時的,巨大的危機即將撲面而來。
注3:見《三國志 吳主傳》注引《魏略》載孫權上奏曹丕之書:“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複後顧。”
注4:見《三國志 溫恢傳》:“建安二十四年,詔書召潛及豫州刺史呂貢等。潛等緩之。恢密語潛曰:‘此必襄陽之急欲赴之也。所以不為急會者,不欲驚動遠眾。一二日必有密書促卿進道,張遼等又將被召。遼等素知王意,後召前至,卿受其責矣!’潛受其言,置輜重,更為輕裝速發,果被促令。”
注5:即便如此,夷陵之戰後曹魏大舉進攻江陵的圍城之役也沉重打擊了當地的經濟與民生,讓當年諸葛亮與關羽苦心經營的南郡從此殘破,不僅百姓死傷流離,田疇荒蕪,還造成瘟疫流行,“癘氣疾病,夾江塗地”(見《三國志 文帝紀》注引《魏書》丙午詔)。
劫後餘生的江北民眾要麽被曹魏遷去中原(見《三國志 曹仁傳》:“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或逃亡到長江南岸(見《三國志 夏侯尚傳》:“舊民多居江南”),東吳只得將南郡治所從江陵移到長江南岸的警察,而江北富饒的江漢平原,就此變了一片荒涼的軍事區。直到劉宋時期,何承天仍說此地乃“斥候之郊,非畜牧之地,非耕桑之邑。”(見《宋書 何承天傳》)
所以說,孫權雖然得到了荊州,但得不償失的。荊州雖然地域廣大,但南郡的江北區域才是其經濟核心區,僅憑荊州南四郡的出產,供養吳國十餘萬駐軍與郡縣官吏已經很吃力,更別說向朝廷提供財賦了,甚至還需要江東輸血才行。舉個例子,孫皓後來遷都武昌,首都的物資供應仍然得靠吳會地區,以至“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見《三國志 陸凱傳》)乃至編出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看來孫權這筆生意確實虧了,是賠了信譽又折兵。這人哪,就不能太會算計;太精明的男人,格局都不大。
注6:見《三國志 曹仁傳》:“後召(曹仁)還屯宛。孫權遣將陳邵據襄陽,詔(曹)仁討之。
相关参考
引子:關羽兵敗荊州、身首異處,是劉備集團最慘重的失敗,從此確立了三國版圖。而被後世奉為武聖的關羽之死,令無數人嗟嘆不已,也留下了許多謎團。最大的謎團是,關羽在荊州大打出手,長達半年的時間,劉備為什麼沒
引子:關羽兵敗荊州、身首異處,是劉備集團最慘重的失敗,從此確立了三國版圖。而被後世奉為武聖的關羽之死,令無數人嗟嘆不已,也留下了許多謎團。最大的謎團是,關羽在荊州大打出手,長達半年的時間,劉備為什麼沒
關羽大意失荊州,兵敗被擒殺,張飛再次遇害,兩個兇手逃到了江東,劉備忍無可忍,在稱帝半年之後,舉傾國之兵,悍然發動了夷陵之戰,意在一舉消滅東吳,斬殺孫權,為死去的關羽、張飛報仇雪恨。他為了增加勝算,還讓
01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對自己抱有期待,希望能實現自我價值,這個期待是我們人生得以向前走的源動力。我們所有的期望,都是源於對自身價值的合理判斷,我是什麼樣的人,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如果對自身
在東吳各名將中呂蒙可以說是備受寵愛,而周瑜儘管得到善終,但其後代卻被孫權恐嚇受驚而亡;陸遜被逼慘死,可是說是最為凄慘的;而死後的魯肅卻被孫權指責「內不能辦,外為大言」。孫權為呂蒙操碎了心:孫權對呂蒙的
戰赤壁,周瑜首功;取荊州,呂蒙之謀。魯肅(字子敬),於今人而言,在東吳,在三國,存在感不強。倒是借荊州這種“髒事”歸在了他頭上。以致在一些影視劇中,魯肅被刻畫成了八面玲瓏的和事老,或者收受關羽賄賂的小
魏蜀吳三國實力最強的當屬曹魏,天下十三州曹魏就佔據了九個半州,其次是佔據了兩個半州的東吳(原本荊州一分為三,219年孫權偷襲荊州後荊州南部全部屬於東吳所有,北部則在曹魏手中),實力最弱的是僅僅據有一州
首先,如果要找共同點,那也有很多,他們都當了幾十年皇帝,都是東漢末年的人,都未成年就繼承父兄天下,他們兩人是兩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人。剩下的就沒有任何相同點了。對於孫權,守成之主,除了費盡心機奪取荊州之外
關羽失荊州後,孫權並沒有獲得整個荊州,曹魏依然佔有南陽、襄陽、江夏三地。因此諸葛亮可以從漢中順漢水而下,奪取上庸、新城,和東吳共同配合,奪取曹魏的襄陽和南陽,佔領一部分荊州土地。在佔領南陽後,北上佔領
胡適的遺憾:他對於兒子教育的失敗,自己吞下苦果文:老張在路上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筆名胡適,字適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徽州績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