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期,武將的地位為什麽始終不如文臣
Posted 文官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時期,武將的地位為什麽始終不如文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時期,武將的地位為什麽始終不如文臣
一代有一代的用人風格,通常前一代“重文”,後一代就會“重武”,反之亦然,算是天地間的一種陰陽平衡吧!宋代之前的唐、五代,中國武功頗盛,這與現實中的“重武輕文”之風分不開的。尤其五代時期,武人橫行,動不動就發動政變,廢黜天子,另立新君,軍人的地位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
到了宋代,宋太祖趙匡胤通過發動兵變,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政權。可以說,趙匡胤純粹是靠武力上位的,所以,他也生怕有一天,掌握兵權的部下會效仿自己。於是,他極力壓製武將,甚至,不惜用“杯酒釋兵權”來解除武將手中的兵權,防止武將篡位。
與此同時,趙匡胤開始重用文官,使宋朝形成了文臣多於武將,軍事力量薄弱的局面。最終,在面對外族的入侵時,宋王朝不堪一擊,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建立,可以說也是依靠了自身強大的戰鬥力,不過,有了宋朝“重文輕武”導致王朝滅亡的慘痛教訓,明朝應該會引以為戒。
但不可思議的是,明朝“重文輕武”的現象比起宋朝非但沒有杜絕,反而愈發嚴重。
那麽,這是為什麽呢?
其實,明朝重文輕武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還是比較重視武將的。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窮困乞討的生涯磨煉了他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品行。在參加反元義軍之後,他身先士卒,屢建奇功,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此後,朱元璋的勢力逐漸發展壯大,橫掃了陳友諒、張士誠等部,並舉兵北伐,徹底摧毀了元朝勢力,使得元朝政權最終被瓦解。所以,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朱元璋深切的體會到了軍隊的重要性。
此外,兩宋時期重文輕武造成中原王朝積貧積弱走向衰亡的慘痛教訓,讓朱元璋感到要想鞏固國防還是離不開武將。
朱元璋對武將的重視,體現在官員等級的劃分上。
在建立明朝後,為了維護皇權,他直接廢除了宰相。所以,在中央官員中,全國最高軍事指揮官五軍都督就成了最大的官,級別是正一品。而文官最大的官是六部尚書,級別是正二品,並且,文官官級要升為正一品,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再看看地方官級,為了防止地方權力過重,朱元璋廢除了行省長官獨斷專權的制度,實行一權分三,設置了都指揮使、布政使和按察使,三者相互獨立相互製約。同時,負責一省軍事的都指揮使級別是正二品,相當於六部尚書的官級,而負責一省行政的布政使級別只是從二品。此外,就連掌管幾千人的衛指揮使級別都得到了正三品,而一個知府的級別僅僅是正四品。
朱元璋和朱棣在位期間,時時面臨著邊境侵擾問題,經常要率兵征討,因而,對武將非常重視。明朝前期,武將的地位一般要比文官的地位高。在中央和地方,許多文官擔任的官職,武將也可以擔任,那些負責邊境防守的武將,有時甚至還兼管當地的民政。不過,這種情況也只是出現在關鍵時刻,畢竟,皇帝還是要防止藩鎮勢力的再現。
朱棣統治時期,國力強盛,政治穩定。在朱棣去世後,朝廷基本上不再對外征戰,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國家建設上。
朱元璋時期,雖說廢除了宰相,加強了集權,但是,包括原來宰相負責在內的一切繁重工作,卻落到了自己頭上。儘管日理萬機,還是不堪重負,不得已又設立了內閣大學士,來協助處理政務。當時,他們的官級為正五品,權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製約。
然而,隨著形勢的發展,大學士的權力逐漸凌駕於六品尚書之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內閣權力的擴大,使得五軍都督的權力受到了抑製。武將們雖然官至一品,但不過是徒有虛名,實際權力比起大學士,簡直是相差甚遠。大學士掌握了實權,品級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另外,地方上的武官相對來說,是比較慘的。當時,社會國泰民安,國家對軍隊的需求顯得不再重要,使得武官的權力隨之降低。一個管理一省軍隊的都指揮使,管轄人數也不過幾十萬,而一個省的布政使,官級雖低,卻管轄著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人口,權力大小自然是不言而喻。
都指揮使品級高,實權小;布政使品級低,實權大。
這種文官壓製武官的現象,不單單存在都指揮使和部政使之間。像品級正三品的管理幾千人的衛指揮使,在品級正四品的管理幾十萬百姓的知府面前,還能神氣起來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
武將地位的不斷下降,使得武輕文重的風氣愈演愈烈。以至於,到了明朝後期,一個六品的武將守備見到一個七品的知縣,都要打躬作揖,而知縣卻趾高氣揚不屑還禮。
還有就是,明朝科舉制度的完善,無形之中為文官壓製武官也起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文官通過考試上位,他們或是師生、同窗、好友,關係極為密切,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集團。而武將集團則靠袍澤之誼來維系關係,時間久了,這種關係也會逐漸變淡。
之後,失去了依靠力量的武將,一旦得罪了文官,就會遭到文官的群起而攻,不整死你誓不罷休。儘管,文官內部也存在矛盾,但對於打壓武將,他們的態度卻是極度統一。
還有就是,地方行省三權分立後,漸漸出現了監管不力,辦事拖拉的現象,使得巡撫制度隨之而生。巡撫成了地方上的最大長官,一般由文官擔任。這樣,上有朝廷大學士,下有地方巡撫,文官勢力在全國滋生蔓延,發展壯大,使得重文輕武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導致武將地位一落千丈,跌到低谷。
武將們徒有高官虛名,卻被人們不屑一顧。明朝後期,品級高的武將見到五品的戶部、兵部郎中,都要低頭哈腰,曲意逢迎。一個統兵的將領不能擁有指揮全局的權力,明朝滅亡便不足為奇了。
參考資料:
【《宋史·太祖紀一》、《明實錄·太祖卷》、《明史紀事本末》】
相关参考
最近疫情爆發攪得歐洲“心神不安”,尤其是中歐和南歐人口密集地區,完全可以用“炸鍋”來形容。在眾多疫情的新聞中,有一條比較特殊,那就是德國攔截鄰國瑞士購買的口罩,有網友開玩笑說:“這恐怕又是德國二戰時期
趙國在戰國時期崛起的標誌,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趙國是戰國時期一個中等強國,也就比偏居一隅的燕國和被秦國打的半死不活的韓國好一點。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的趙國不要說和秦國打的
文/王凱迪貴州,富貴之州,這個有福氣的省份名稱對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當我們回望貴州歷史,發現貴州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並沒有形成獨立的省級建制,這種情況直到明朝才發生了改變。那麽,是什麽讓貴州突然成“省”呢
三國的故事雖然精彩,裡面卻也有許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各武將的武力值就總是飄忽不定,時好時壞。而袁紹手下的高覽就是這種情況,他不但能戰平曹魏的徐晃和許褚,也戰平了蜀漢的張飛。可為什麽高覽對戰趙雲的時候卻連
明朝於公元1368年由太祖皇帝朱元璋建立,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六位皇帝,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思宗朱由檢(崇禎皇帝)在故宮後的煤山(景山)上自縊身亡,明朝覆滅。
戰國時期,群雄紛爭、百家爭鳴,各大諸侯國為了自己的野望明爭暗鬥不斷,在這個雲譎波詭的時代裡,各國謀臣名將紛紛閃亮登場,在政治、軍事、外交舞台鬥爭中大顯身手,留下千古傳奇,比如齊之晏殊、秦之商鞅、燕之樂
世間大快人心的報應莫過於現世報,雖說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但是能看到敵人的現世報無疑是最解氣又最難得的。宋朝時期代遼自立的金朝,就上演了現世報的活話劇,把加在宋朝人身上的痛苦和屈辱,加倍地報應在了自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當時中國的兩大抵抗力量,國共雙方都為了抵禦日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當時的“首都”南京更是被佔領更是一出國家和民族的悲哀。然而,作為我黨的核心所在——延安,在抗日戰爭時期,卻始終沒有
抗日戰爭時期,作為當時中國的兩大抵抗力量,國共雙方都為了抵禦日軍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其中當時的“首都”南京更是被佔領更是一出國家和民族的悲哀。然而,作為我黨的核心所在——延安,在抗日戰爭時期,卻始終沒有
賈詡是東漢末年至三國初年著名謀士,後代學者將他與荀彧、荀攸、程昱、郭嘉並稱為曹操集團的“五大謀士”。《三國志》將荀彧、荀攸、賈詡聯合作傳,可見賈詡在三國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近來不少人將賈詡稱作是三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