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鑄寶官”,被采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Posted 大王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泰順“鑄寶官”,被采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泰順“鑄寶官”,被采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泰順“鑄寶官”,被采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陳能雄/文
“天下張姓出清河”,泰順張姓的郡望大多是“清河郡”,大安下後垟張氏與三魁張宅、羅陽仙居等地的張氏始遷祖相同,郡望卻標明“清河留郡”。這個郡望名始於明代張元,傳為皇帝所賜。這樣的人定有與眾不同之處,張元在泰順建縣史上留名,其“鑄寶官”的稱號,是泰順采銀業鼎盛時期的一個印記。
協助平亂,助力建縣
張元(1431—?),字普生,明代泰順華峰(今大安鄉下後垟村)人。他自小聰穎異常,胸有謀略,慷慨仗義,廣交朋友,以孝義聞名鄉裡。他少年時期正值朝廷內憂外患,人心思變,動亂四起,使得他從一個謙恭孝友向慷慨義士轉變。
明正統年間,浙閩邊界爆發了以葉宗留為首的礦工起義(礦寇)和福建沙縣鄧茂七領導的農民暴動(沙寇),起義軍迅速壯大,一路上攻城略地。正統己巳年(1449),鄧茂七的部隊佔據官台山(在今壽寧縣),與葉宗留部互相呼應,密切配合,焚掠附近州縣,羅陽深受其害。有一支從福建流竄而來的礦工隊伍退聚羅陽,頭領葉無敵脅迫當地百姓服從,他們在白溪至交陽口之間組成了“十八社”,打敗了前來征剿的明朝官兵。
官軍屢剿不平,起義暴動此起彼伏,嚴重危及羅陽等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很多義士挺身而出,有的暗中招募刺客砍殺葉無敵,有的組織鄉兵武裝自衛。當時,還不到二十歲的張元就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魄力,他頗有家資,開倉發放家中積糧,召集大安等地的鄉民,痛訴流寇之害,動員大家組成“義社”。他日夜操練鄉兵,英勇抵禦鄰寇,殺獲甚眾,鄉民賴以為安。
景泰元年(1450),浙江布政使孫原貞、按察使軒輗率領大軍進駐莒江,他們吸取前幾次官軍的失敗教訓,決定官民協作,借助民間鄉兵力量。於是,張元等人組建的義社被明朝大軍委以重任。孫原貞傳命張元、羅陽潘尹序、高陽(今三魁劉宅)劉承鐸協助官軍安撫曉諭礦工義軍。
起義軍中大部分是來自處州的礦工,一小部分是被迫加入的當地百姓,而潘尹序原籍處州宣平,張元、劉承鐸是今泰順境內的人,同鄉人比較好溝通,在勸降方面有其優勢。三人同心協作,帶領鄉兵進入羅陽招撫“礦寇”,他們曉以大義,耐心勸服暴徒放下武器,在思想上逐步瓦解義軍的鬥志。當礦工軍心渙散之際,官軍乘機攻入羅陽,打亂起義軍,殘部向官台山潰逃。
之後,潘尹序等人又帶領先頭部隊攻打盤踞在官台山的義軍,直搗巢穴,官軍隨後跟進,一鼓作氣擊潰敵軍。
叛亂稍平後,孫原貞在景泰三年(1452)向皇帝奏請設泰順縣。一個新興的縣城百業待興,辟建衙門學宮、疏通街市水道、招募能工巧匠,處處都要用到錢糧。當此之時,急公好義的張元又奉例捐出倉谷一千石,以助設縣。另據《溫州府志》中記載張元:“奉例輸粟千石賑饑。”同期,結義社禦寇立功的葛陽人陶文隆也慷慨捐糧,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批糧食用於資助建縣比賑濟災荒的可能性會大些。
被采銀工人視為“財神爺”
張元被當地人譽為“華峰之傑士”,他交往圈中有很多是泰順義士,如他妻子的爺爺是南院鄭君壽,因捕盜有功得溫州知府何文淵舉薦,成為泰順池村巡檢司首任巡檢。三魁張宅村有張元的同宗族人,劉宅村的劉承鐸是他並肩作戰過的好友,三魁成為他常去的地方。由此,他與焦溪銀坑結緣,留下一些傳奇故事。
明朝時期,泰順是溫州主要產銀縣,三魁劉宅焦溪銀場始采於明永樂年間,朝廷在此設立官衙監督采銀事務。到成化年間(1465—1487),銀礦進入大規模開採時期,明朝政府在張宅村設置“巡捕銀坑軍居”。
從劉宅橋往西南方向走,轉過幾個山彎,來到美麗的百丈漈瀑布。再往右上方的山谷中行走,見懸崖峭立,中有一狹窄石谷往上延伸,當年原本是一個幽深銀洞。在兩邊石壁上還留有一排圓形石榫印記,是用來穿插木架的防護設施。銀洞廢棄後,年深日久,木架腐朽,上方土石坍塌下來,就變成現在類似溪澗的地形。
在小石谷上端盡頭有幾平米左右的洞穴,保留銀洞的一些原樣。雖然銀洞已然廢棄數百年,但仍可看到石壁上點點星星、熠熠生輝的銀色之光。在銀坑洞右上方有一個石臼坑遺址,是當時工人取下礦石後,放入石臼中搗碎,再用水淘洗銀砂。
從銀洞遺址往上攀行數百米,見一座孤立的民居旁有處小竹林,名為“下銀洞坑”。竹園四邊築有石牆,據當地人說以前這裡建有一個“鑄寶大王宮”,曾經香火鼎盛。鑄寶大王是泰順民間百姓對張元的敬稱,又叫“鑄寶官”。
為什麽此處有這個小宮廟呢?據《張氏宗譜》記載:“成化間焦溪銀坑開時,公(張元)往觀之,寶色頓異,且多益善。當事任用,以致巨富。”民間傳說,張元每次來劉宅焦溪銀坑,礦石寶色頓時閃現,工人在此指引下,一天可以多開採出平時七天的銀礦量,而且鑄成的銀子品色較佳。即使張元沒有親臨,把他的衣服掛在銀洞邊,也能多開採出三天的銀礦量。用泰順人的說法,這是“有財調”的人,與他交往能沾點財氣。
有關於張元的奇事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采銀工人時不時邀請他過來觀看指導。主管焦溪銀坑的官員見張元在礦工中威望這麽好,任用他管理一些采銀煉銀的事務。再者“巡捕銀坑軍”擔心礦工滋事, 需要張元這樣有“撫諭礦徒”經驗的鄉紳從旁協助。
當事者將張元的禦寇功績、奇事義舉奏報給朝廷,皇帝欽賜他為七品散官。百姓都習慣稱呼張元為“鑄寶官”,從字面來看有鑄造銀元寶之意。據傳,明代泰順南院毛垟村也出了一個“計(方言音)寶官”(另一說珠寶官),名叫毛進才,曾參與協理龜湖銀場事務,如押運銀子。兩個“寶官”在劉宅、龜湖這兩大產銀區,各自留下了采銀時代的影痕。
采銀工人在焦溪銀洞上方建了一個“鑄寶大王”宮廟,可能是把張元當作“財神爺”來供奉,又或者祈願他能護佑工人在礦洞作業時平安無恙。“鑄寶大王宮”因銀礦之興而興,也因銀洞之廢而香火寂寥。後來,人們拆除宮廟,移置到上銀坑洞,如今看到的“鑄寶大王宮”已不複當年高大肅穆的模樣,只是一個用塊石堆砌而成的簡易神祇。
民間流傳著“鑄寶官”的故事
張元,這位礦工眼中的“財神爺”,憑著聰明才智,努力經營,有一天也成為一方巨富。他在下後垟村建造了九座大廈,華美富麗,村中“前堂”“後堂”的地名,據說就是由張元的宅第而得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村民在其舊址上挖地基,還能看到精美的鵝卵石地鋪。
下後垟村流傳著許多“鑄寶官”的故事。傳說鄰村有個綽號“鐵羅漢”的人,誣告張元“私造王城”,致其無辜受累。事後,皇帝察知張元忠心耿直,為彌補誤判之失,賜予金頭銀項,添郡望名“清河留”。張家人擔心金頭銀項被盜,就設了三十六座墓塚。張元之女哭喪時以頭碰棺,暗中用牙齒咬了一個印記。
有關於“鑄寶官”的傳說故事,未見方志譜牒記載,真假不詳。若說純屬虛構,又有其神秘不解之處,據一位通曉堪輿術的村民說,曾在大安、戩州等地發現至少三個疑似“鑄寶官”的墳墓。位於大安鄉榅qiu下的張元墓地,以前設有石豬、石羊,有官墓氣派。可惜這些象徵張家昔日榮耀的石豬石羊,在“破四舊”時遭到損壞。
據譜牒記載,張元的繼配王氏是北京一官家女子,可見他交往甚廣,在京城也有親友。他的兒子張邦、張縉、張紳、張絡,孫子張胃、張鎏,都被封為“義官”。這是明朝官府授予他們的榮譽稱號,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可以參與地方上的一些管理事務。榮譽不是憑空而來的,應是張邦、張鎏等人繼承張元的“尚義”品格,或賑濟貧民,或修橋造路,或資助辦學,對地方多有貢獻。
在村民眼中,張元是一鄉之望。自張元開始,下後垟張氏添加了“清河留郡”的郡號,清初仙居文人張正桂遊下後垟村時作詩:“八問清河留祖祠,同宗爾我共恭祗”,在詩中就提到了“清河留郡”。從明到清,直至現在,下後洋張氏家族沿襲“清河留郡”這個郡望名號。
此外,明代時期這個村落會改名“華峰”,據說也與張元有關。傳說,張元把村中的一座山峰堆疊得尖圓些,以催旺文峰風水,此山名為“華峰”。村民認為出了個“鑄寶官”,是得華峰山水之蔭庇。
相关参考
范蠡,春秋末年人,被尊為「”商聖”,曾從政為官,後棄政從商。他一生中兩次官至極品,三次富過千金,每次富達千金又都散盡家財施濟天下,但不久後又迅速再至千金。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
「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愛國之情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這樣說過。誠然,愛國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如果一個人背叛了國家,那也就是背叛了自己和生他養他的大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
夏初創鎧甲相傳杼發明了鎧甲,杼是夏國國君,他曾向東夷發動多次進攻,但東夷部落善於射箭,遠程攻擊讓杼的軍隊損失慘重,屢次敗退。回到國都,杼看到穿着粗布麻衣的士兵,想到要在士兵防御層面做工作,當時獸皮結實
夏初創鎧甲相傳杼發明了鎧甲,杼是夏國國君,他曾向東夷發動多次進攻,但東夷部落善於射箭,遠程攻擊讓杼的軍隊損失慘重,屢次敗退。回到國都,杼看到穿着粗布麻衣的士兵,想到要在士兵防御層面做工作,當時獸皮結實
商代晚期鴟鴞觶西周早期鴟鴞卣商代晚期虎食人卣商末周初青銅器一組青銅禮器可以「明貴賤、別等列」自古就被視為權力的寶貴象征為什麼兩三千年前的青銅器能夠保存下來,而且絕大部分還保存得相當完美,甚至有些青銅兵
商代晚期鴟鴞觶西周早期鴟鴞卣商代晚期虎食人卣商末周初青銅器一組青銅禮器可以「明貴賤、別等列」自古就被視為權力的寶貴象征為什麼兩三千年前的青銅器能夠保存下來,而且絕大部分還保存得相當完美,甚至有些青銅兵
雅子:曾被視為最有前途的女外交官,如今卻成了菊花王朝的囚徒日本皇室,一個延續了千年的皇室,有嫁入皇室的平民女子,分別是美智子上皇后、雅子皇后和紀子妃,她們以一己之力,拉好了日本皇室的顏值。現在著重介紹
世界五大頂級家族,曾被人們視為操縱世界的黑手,中國有兩大家族
世界五大頂級家族,曾被人們視為操縱世界的黑手,中國兩大家族上榜導語:中外各國歷史上都有一些權勢滔天的家族,但隨着歷史變遷,他們要么沒落泯然於民間,要么分化成不同的小家庭漸漸消失,歷史上能存續到今天的顯
世界五大頂級家族,曾被人們視為操縱世界的黑手,中國有兩大家族
世界五大頂級家族,曾被人們視為操縱世界的黑手,中國兩大家族上榜導語:中外各國歷史上都有一些權勢滔天的家族,但隨着歷史變遷,他們要么沒落泯然於民間,要么分化成不同的小家庭漸漸消失,歷史上能存續到今天的顯
晉朝立國之初,因一次盜墓事件,挖掘出了大量的竹簡文史資料。後來晉武帝安排史官研究破譯,整理出來了:《名》三篇、《大曆》二篇、《易經》二篇、《國語》三篇、《穆天子傳》五篇、《瑣語》十一篇、《紀年》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