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北魏宦官宗愛比起來,趙高、魏忠賢之流都遜斃了

Posted 皇帝

篇首语: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跟北魏宦官宗愛比起來,趙高、魏忠賢之流都遜斃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跟北魏宦官宗愛比起來,趙高、魏忠賢之流都遜斃了

在最近這些年的歷史題材影視劇中,貌似清朝的“辮子戲”最多,從秦漢到唐宋明朝的也很常見,比較少見的反映兩晉南北朝和元朝的題材。尤其是前者,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只有蘭陵王和木蘭姐姐才入過影視公司的法眼。

凡事存在即合理。所以無論是魏晉風流也好,魏晉風骨也罷,都極少有機會現身於大小螢幕上。那一幕幕精彩紛呈的故事和人物,也只能蒙塵於故紙堆間少有人知。

比如要問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女皇帝是誰,肯定有人會說是武則天,弄不好還會指出這位則天大帝不但是我國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女皇帝。其實這個答案是錯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女皇帝叫元姑娘,是北魏孝明帝元詡唯一的骨肉,雖然這個可憐的娃就當了不到一天的女皇。

再比如要問歷史上最牛叉的宦官是誰的話,答案可能會很多元化。比如趙高啦、李輔國啦、童貫啦,或是盛產這種玩意的大明朝的傑出代表魏忠賢、劉瑾、王振等等。

我卻以為這個“榮譽”應該落在北魏宗愛的頭上——趙高就弄死了一個廢物皇帝胡亥,宗愛可整死了二帝一王、間接害死了一個太子,其中還包括一代雄主太武帝拓跋燾;李輔國、童貫以宦官之身封過王,可惜史上第一個拿到這一“榮譽”的卻是宗愛;魏忠賢之流的明朝大太監打殺起大臣來威風凜凜,可哪比得上宗愛收拾起宰相來都如同宰雞屠狗一般隨意平常?

今天就來說說這位有些陌生,卻非常能折騰的大宦官的故事。

在宗愛殺死拓跋燾的時候,他可能已經在無意間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從登國元年(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到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高歡立元善見為帝建立東魏,北魏共歷20帝、享國祚148年(若以“元魏”論,則國祚為171年)。這20個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大概有三個,即開國的道武帝拓跋珪、統一了北方的太武帝拓跋燾和搞了漢化改革的孝文帝元宏,其中拓跋燾在文治武功上無疑是最為出類拔萃的。

他在位期間,攻滅了胡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打服了高句麗、鄯善、龜茲、疏勒、焉耆等域外蠻邦,收復了被南朝劉宋佔據的河南,一統了北方。但拓跋燾並不以為大功告成並就此封刀,而是先後13次北伐柔然,攆得“蠕蠕(即柔然)亦怖威北竄,不敢複南。”(《魏書·卷一百三·列傳九十一》),向南不僅打得志大才疏的宋文帝劉義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還在飲馬長江之畔時有興致慨歎“若道濟在,豈至此!”(《南史·卷十五·列傳第五》劉宋名將檀道濟冤死於劉義隆之手,使得拓跋燾遺憾無緣與其一戰)其雄圖偉略與善戰之名,即便是作為死對頭的南朝宋人,也不得不為之歎服:

“(拓跋燾)英圖武略,事駕前古,雖冒頓之鷙勇,檀石之驍強,不能及也。”(《宋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五十五》)

拓跋燾不僅武功赫赫,在文治方面的作為也毫不遜色。他時常巡視地方“存恤孤老,問民疾苦”(《魏書·卷四上·世祖紀上》),並采取措施鼓勵發展農桑、不時減免百姓賦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同時他改革官製、整肅吏治;重用漢臣、崇尚儒學,甚至還極具法治精神:

“(拓跋燾)常曰:‘法者,朕與天下共之,何敢輕也。’故大臣犯法,無所寬假。雅長聽察,瞬息之間,下人無以措其奸隱。”(引用同上)

這時的拓跋燾才45歲,正是一個皇帝最為年富力強的時候。而他能夠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就取得如此成就,假使上天再給他20年、甚至10年的時間,那麽拓跋燾揮軍南下,結束在華夏大地已經延綿了200年的分裂和亂世,一舉打造出個強盛不亞於漢唐的大魏帝國,恐怕絕非幻想。

這樣一來,哪裡還輪得到隋文帝楊堅再來一統天下?而他外甥李淵的腦瓜頂還能否安上“唐高宗”的頭銜,就更不好說了。

這樣一來,我們這些後人在歷數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樣的歷朝皇帝中的佼佼者時,無論如何也要在其中給魏世祖拓跋燾留下一個位置吧?

這樣一來,中國的歷史將會是一副什麽模樣?

不過老天看上去並不怎麽待見拓跋氏,於是給他們空降了一個宗愛——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宦官宗愛殺死了拓跋燾,北魏從此陷入持續的內亂,82年間換了16個皇帝,最終為權臣高歡和宇文泰所篡,分裂為東西二魏。

宗愛弑主的第一刀,砍向了太子拓跋晃。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王朝史上,幾乎所有入主過中原的異族政權(除了清朝)都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懶得述史。這就導致像宗愛這種曾手弑過兩個皇帝,殺起太子、皇子、宰相什麽的跟宰雞一樣稀松平常的狠人,在史書上的記載寥寥無幾。以至於今天我們對於他的出身、民族、籍貫以及早年經歷已經搞不清楚了,只知道他因獲罪而被閹割成為了一名宦官。大概因為宗愛天生就是個做奴才的料,把拓跋燾伺候得十分妥帖,以至於別人來換個班都讓這位皇帝陛下全身不爽。於是宗愛成了拓跋燾須臾不能稍離的貼身宦官,官升至中常侍。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發動元嘉北伐,被拓跋燾迎頭痛擊打得“倉皇北顧”不說,北魏大軍還趁勢追擊,實現了“飲馬長江”的夙願。拓跋燾大喜之下遍賞群臣,宗愛得以授爵秦郡公。

也就是在此期間,宗愛與太子拓跋晃的關係急劇惡化,使得他產生了乾掉太子的想法。

話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宦官這種生物雖然沒少乾壞事,但是敢於對自家主子下手的還真是寥寥無幾。更何況太子家的老頭子還活蹦亂跳的,就算是梁靜茹也給不了宗愛這樣的勇氣吧?

梁靜茹給不了的,倒是拓跋燾能給。

這事要從“太武滅佛”說起。拓跋燾之所以看佛門不順眼,一則是因為他篤信天師道(年號都改成“太平真君”了),二則是當時的和尚尼姑們不守清規,據說亂搞的時候還被皇帝陛下撞見了,令其深惡痛絕。但最重要的原因是沙門裹挾著大量不事生產、不納稅役的人口,還佔據著大量的土地財產,對於拓跋燾一統天下的志向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最終促使他痛下殺手的是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胡人蓋吳發動叛亂,疑似有不少的和尚參與其中。暴怒的拓跋燾下令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

這下跟老爸信仰截然不同的太子拓跋晃不幹了:

“太子晃素好佛法,屢諫不聽,乃緩宣詔書,使遠近豫聞之,得各為計。沙門多亡匿獲免,或收藏經像,唯塔廟在魏境者無複孑遺。”(《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四·宋紀第六》)

太子的小胳膊掰不過皇帝的大腿,北魏境內的寺廟統統遭到拆毀,信徒們也倒了大霉。作為拓跋燾的頭號狗腿子,宗愛也沒少出力,尤其是刑余之人往往心理變態——有一次這貨抓了300多僧尼,便下令他們在寺廟中集體淫亂,如有不從便立即斬殺,場面不堪入目,慘不忍睹。

拓跋晃聞訊大怒,便下令在東宮任職的給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人收集宗愛的不法行為,準備好好教訓一下這個跟他對著乾的奴才。話說宗愛品行不端,素來恃寵妄為,不法之事數不勝數,一旦被太子捅到非常有法治精神的拓跋燾那裡,這貨要是能落得個全屍的下場,都得算祖墳冒青煙。

宗愛嚇壞了,走投無路之下只能冒險編瞎話騙皇帝,說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攛掇太子造反。造反這種事對於任何皇帝來說都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拓跋燾大怒之下不但斬殺了仇尼道盛和任平城,許多太子近臣也被處死。而拓跋晃在驚懼之下很快病亡,時年僅24歲。

為了自保,宗愛不但選擇了弑君,還對拓跋燾的接班人痛下殺手。

話說老子信道、兒子信佛而且還能和平共處這種事,好像只能出現在神奇的東方大陸。不過拓跋燾雖然在信仰問題上與兒子拓跋晃存在分歧、也有不滿,但畢竟父子連心。而且拓跋燾雖然有5個兒子(一共生了11個,有7個早夭),論起聰慧懂事來還要數拓跋晃最為出類拔萃:

“(拓跋晃)明慧強識,聞則不忘。及長,好讀經史,皆通大義。世祖甚奇之。”(《魏書·卷四下·帝紀第四》)

況且這個太子他已經培養了將近20年,對政務的熟悉和了解不是其他兒子能比的。在拓跋燾帶兵出征時,拓跋晃以太子身份監國,政事處理得有板有眼,深受皇帝信賴和臣子的好評。

這樣一個優秀的接班人說死就死了,拓跋燾不惋惜、難過是不可能的。而且他慢慢的發現所謂太子近臣謀反的證據,大多屬於胡亂捏造,根本經不起推敲,於是他便將懷疑的目光投到了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宗愛的頭上。

據說野獸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吃人的,不過一旦嘗過了人肉的滋味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此時必須想辦法將這樣的野獸弄死,否則它食髓知味以後必以食人為樂。對於宗愛也是如此,既然已經間接搞死了一位太子,再弄死一位皇帝就沒那麽難了。

宗愛很快完成了弑君的心理建設,在正平二年(公元452年),“中常侍宗愛構逆,帝崩於永安宮”(《北史·卷二·魏本紀第二》)。

關於宗愛弑君的細節,拜鮮卑人粗糙馬虎的述史習慣所賜,我們只知道他是趁拓跋燾酒醉的機會將其悶死或是勒死的,反正肯定是宗愛親自下的手。然後在他的威逼利誘下,禦醫給出的皇帝死因是勞累過度,酒後暴亡。

皇帝這種生物看似尊貴無比、至高無上,可他手中的權力卻是過期作廢的。如果弑君不死,大臣們一定會表現出對此案窮追到底、必將凶手碎屍萬段的決心和態度;不過既然皇帝已經死了,大臣最關心的就不是皇帝是怎死的,而是他們的下一位主子是誰。

所以,宗愛接下來等到的不是對他的抓捕和審判,而是大臣們針對應該由哪位皇子來接替皇位的爭吵。其中尚書左仆射蘭延、侍中和疋打算立拓跋燾的第三子拓跋翰為帝,而另一位侍中薛提卻認為按照法理倫常,應立先太子拓跋晃的嫡長子拓跋濬。一時間兩邊都無法說服對方,於是誰也當不成皇帝。

宗愛先是躲在一邊看風頭,發現沒人追究自己的弑君之罪後,立刻就有了繼續爭權的想法。對於拓跋翰和拓跋濬這兩個新君人選,他都不滿意,因為前者與他關係不睦,後者更是跟他有殺父之仇。為了繼續保住掌中的權力甚至控制新君,他決定推舉拓跋燾的幼子拓跋余。

為了杜絕後患,殺人已經殺順手的宗愛再次舉起了屠刀:

“(宗愛)乃密迎余自中宮便門入禁中,矯稱赫連皇后令召延等。延等以愛素賤,不以為疑,皆隨入。愛先使宦者三十人持兵伏於禁中,延等入,以次收縛,斬之;殺秦王翰於永巷而立余。”(《資治通鑒·卷一百二十六·宋紀第八》)

拓跋余即位後,對宗愛投桃報李,任命後者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兼任中秘書,封爵馮翊王。

天生奴才命的宗愛沒有篡位的想法,下場自然也好不了。

無論是按照倫常還是長幼順序,皇帝都輪不到拓跋余來當,所以也沒人教過他怎麽乾這份天下獨一無二的工作,全靠自悟、自學。

雖然不清楚拓跋余即位時的年齡,但肯定不大。可能在一個小孩子的簡單思維裡,一個皇帝只要能夠收買住人心就能為所欲為了吧:

“余自以非次而立,厚賞群下,取悅於眾。為長夜之飲,聲樂不絕,旬月之間,帑藏空罄。尤好弋獵,出入無度。邊方告難,余不恤之,百姓憤惋,而余晏如也。”(《魏書·卷十八·列傳第六》)

拓跋余看到臣民都對他不滿意,就有些慌了,於是開始對宗愛不滿——畢竟他是被這貨強推上帝位的,皇帝當不好自然也是宗愛的錯。再者這個閹貨自以為有擁立之功,日益跋扈不法,連公卿大臣也被他呼來喝去、宛如奴仆。甚至有人說宗愛將會像趙高、閻樂乾掉秦二世一樣弄死拓跋余,自己去當皇帝。

於是拓跋余打算削奪宗愛的大權,把他當替罪羊推出去平息臣民的不滿。

其實拓跋余還真是冤枉了宗愛。

話說明朝的時候有個叫曹吉祥的家夥,堪稱是千古宦官中最具“革命精神”的。曹公公認為自己雖然比正常人少了一塊肉,卻不能自甘墮落的認命當奴才,如果豁出命去搏一把,弄不好也能當個皇帝來爽一爽。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曹公公的皇位沒搏成,命倒是豁出去了,被施以磔刑,死得很慘。

曹公公曾將東漢宦官曹騰視為偶像。曹騰曾收曹操之父曹嵩為養子,後被魏明帝曹叡追尊為高皇帝,於是幸運的成為史上被正式授予帝號的唯一一個宦官。雖然不知道宗愛是否也崇拜老曹這位前輩先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貨有膽子弑君,但絕對沒膽子篡位稱帝。

這不是宗愛比曹吉祥膽子小、覺悟低或是腦洞不夠大,而是身為一個奴才,他知道這種事根本不是一個宦官能乾得成的。

宦官的一切權力都來自於皇權。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時刻他們可以凌駕於皇權之上,比如宗愛不但乾掉了皇帝拓跋燾,還弄死了“預備皇帝”拓跋翰和蘭延等重臣,但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后宮這個受他絕對控制的狹小、黑暗的區域內,而且絕對見不得光。一旦把宗愛拖到朝堂上、陽光下,哪怕是再懦弱的皇帝也能在一言之下決定他的生死。而在那個時候,無論宗愛有多少官銜和爵位在身、無論滿朝文武平時曾經多麽畏懼或是攀附他,都不會護住他半分。

所以面對拓跋余的“忘恩負義”,宗愛的選擇只有再度弑君一條路可走,然後再找個聽話的皇族推上帝位,繼續當他的傀儡——永平二年(452年)十月初一,宗愛趁拓跋余祭祀宗廟的機會,派宦官賈周等人將其暗殺。

可憐的拓跋余皇帝才當了232天,就一命嗚呼了。

不過凡事能再一再二,但同一個套路用起來沒完沒了就顯得太蠢了。這回忠於皇室的大臣們早有準備,羽林郎中劉尼和太子少傅遊雅等人密謀,由遊雅、源賀、長孫渴侯率禁軍守衛宮廷,南部尚書陸麗與劉尼一起迎先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濬入宮即位,打了宗愛一個措手不及。

而拓跋濬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捕拿宗愛及其同黨,果然毫不費勁、一體成擒。之後宗愛、賈周等被處斬,並夷其三族。

只可惜北魏的閹宦之禍並未至此終結——死了一個宗愛,幾十年後又冒出來一個劉騰。宗愛弑帝殺王,劉騰廢後戮相,一個比一個能折騰,最後終於把本有一統華夏天氣的北魏徹底折騰完蛋了。

相关参考

明朝大宦官魏忠賢和他的遍地生祠

在一個皇帝、一個女人、一幫吹鼓手的推波助瀾下,魏忠賢的「無上名號」愈來愈多愈來愈高,也愈來愈離奇:廠臣、元臣、上公、尚公、殿爺、祖爺、老祖爺、千歲、九千歲,對於九千歲魏忠賢似乎還不滿意,因而有些人乾脆

鄭和、馮保、劉瑾、魏忠賢,為什麼明朝厲害的太監有那麼多

明朝自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統治者就深刻的總結了漢、唐宦官誤國的歷史教訓,明太祖對宦官干政持深惡痛絕的態度,甚至還在宮內鑄了一塊大鐵牌,上面明明白白的寫著禁止內臣干政,但是很快這條忠告就被後世子孫拋諸腦

什麼是中國

什麼是中國?中國是詩書禮易、唐詩宋詞、高宗孝武、倉頡玄奘、解縣關雲長、常山趙子龍。不過,中國也是夏桀殷紂、趙高秦檜、酷吏來俊臣、閹豎魏忠賢;口蜜腹劍李林甫、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有專食人肝趙思綰、屠盡四川

什麼是中國

什麼是中國?中國是詩書禮易、唐詩宋詞、高宗孝武、倉頡玄奘、解縣關雲長、常山趙子龍。不過,中國也是夏桀殷紂、趙高秦檜、酷吏來俊臣、閹豎魏忠賢;口蜜腹劍李林甫、焚書坑儒秦始皇;還有專食人肝趙思綰、屠盡四川

北京西山一場暴雨衝出魏忠賢墓,陪葬品暴露了當年魏忠賢的野心

眾所周知,明朝末年權勢最大的太監就是魏忠賢,但是很少人知道魏忠賢年少的時候家境貧窮,經常在街頭混跡。後來魏忠賢進宮當了太監,後來巴結上了太監總管王安,後來魏忠賢一路平步青雲。明神宗朱翊鈞在位年久,對政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世人喜歡將那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歸屬於英雄,他們胸藏文墨,腹有良謀,進可以治國安邦,退可以修身齊家。這樣的人物歷史上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

如果崇禎皇帝足夠聰明,不殺魏忠賢,重用了袁崇煥,明朝還會滅亡嗎?世人喜歡將那些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歸屬於英雄,他們胸藏文墨,腹有良謀,進可以治國安邦,退可以修身齊家。這樣的人物歷史上

魏忠賢在明朝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禎

這個問題有意思,也值得我們這些後來者進行反思。由於崇禎是明朝末代皇帝,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他一定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然而,爲什麼他卻在即位的時候,當機立斷,把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全部消滅呢?理解這個

以明熹宗無嗣為起點,談談崇禎皇帝到底該不該打擊魏忠賢

1627年9月30日,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宮駕崩。不久,信王朱由檢繼承大統,定年號為崇禎,也就是後來的明思宗。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罕見的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明英宗和明代宗並非是在正常情況下交接的,而且兩兄弟

以明熹宗無嗣為起點,談談崇禎皇帝到底該不該打擊魏忠賢

1627年9月30日,明熹宗朱由校在乾清宮駕崩。不久,信王朱由檢繼承大統,定年號為崇禎,也就是後來的明思宗。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罕見的兄終弟及的傳位方式(明英宗和明代宗並非是在正常情況下交接的,而且兩兄弟